中华义理学习心得
吴尚志
1、“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是中华民族传统义理的精粹,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彩财富,在当下的全球化进程中,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改善社会的不良习俗,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对推进社会的和谐也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中国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升我们民族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有推促作用,故作为中华子民,应身体力行,勇于担当。
2、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此义云何?行仁蹈仁无害而有益也,仁为何?爱人也,作为君和民只要将此心中之仁推而广之,则天下之人无不得其仁,无不得其爱也,故仁之用大矣哉。行仁于时时刻刻而不间断,此亦即“何思何虑”也。此是孔子教导人们应该积极地践行仁也。
3、“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这是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重要发挥,王阳明认为,此理在心中,并不在心之外,而在心中之理就是良知,所以阳明又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而此良知是粹然至善的,其发用也是无不善的,故阳明常言“其至善之发现处,乃明德之本体”。王阳明的良知说乃直承自孟子的良知,孟子认为人的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而此又是孟子常说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阳明以良知为是非判断的准则,求之于良知是它则是,求之于良知非,它则非。王阳明以良知挺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他的判断标准应该是自己的良知,而不应该以经典的是非为是非,王阳明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他的着意点也正在此处,即发明此良知而已。此便是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阳明的功夫论强调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而在晚年他以“致良知”为功夫论的总结,而此也正是王阳明成圣的路径,将心中的良知扩充到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各得其理,良知之用大矣哉。所以培养良知对于今人的道德修养有直接的意义,从某种意义而言,良知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我们只有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良知,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应时时唤醒心中的良知并将之用于自己生活的应事接物之中,时时磨练,方能保持自我良知的明觉,这正是良知对我们今天的意义所在。
4、“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董仲舒此言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仁与智的关系,仁与智的关系不仅在古代有价值,在当今社会,辨明仁与智的关系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当今的全球化经济进程中,在利益面前,人被严重地扭曲,人成了利益物的驱使和奴仆,个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用尽一切手段,仁之德消失殆尽,这也许是经济社会的一大痼疾,利益成为人们信奉的法则,根本不顾道德,在他们眼中智远胜于德,这种德与智,或者说仁与智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在当下比比皆是,所以任何纠正仁与智的这种严重倾斜状况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因该警醒和需要郑重对待的。常言道:小成以智,大成靠德。此语亦并非虚言也,回想当年萧何对刘邦的提问:“陛下今以马上取天下,安能以马上治天下乎?”言犹在耳,言犹在耳!而观汉朝皇皇四百年的历史,这与其先以无为治国,后以德治国不无关系。历史中的此事例比比皆是。我们一古为鉴,德之用大矣哉。所以,无论个人还是社会,正确地处理好仁与智的关系,这对其健康发展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5、“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是董仲舒的义利观,董仲舒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强调个人对国家应该竭忠尽义,不应以功利为其向导,当国家有令,作为臣下的应该无条件执行,正是在此意义上,他才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纲五常”。以今人的观点,此论实有其偏颇之处。也正因此他凸显了一个中国哲学所要面临的核心问题即义利关系问题。义利关系问题不仅有理论意义,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其现实意义更为突出,在经济社会中,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问题,这是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共同面对的,董子偏重于义而轻利,这是从国家的立场出发的立论,是一种压抑个人以抬高国家的做法,此论后来遭到了浙东事功学派陈亮和叶适的猛烈攻击,并将其直接扭转为“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在今天,义利关系显得更加明显,见利忘义的事例也都随处可见,所以如何平衡义利,对个人的修身,对国家的治理都显得尤为迫切,而作为个人,在义利面前究竟应该作何选择,是每一个人都因深思的,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更应进行审慎而系统地思考。但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明确,义乃发自内心,具有普世的价值,而利是由外而来,并非决定我们的存在,当然,属于我的利是要取的,非属于我的利则需慎独,故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6、“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自孔子以仁贯通天人之后,后世儒者更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完善和发挥,到孟子则更明确地指出“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路径,而到宋明理学时期,周敦颐提出了“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以及程颢提出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天人合一”直接被看成了成圣的最高境界和标准,宋明儒对之进行不懈地深入阐发,将“天人合一”当成了成圣的标志,而圣人之气象也应是“天人合一”的,所以朱熹有言:“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将心与天地万物一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论断到了明代王阳明那里则有更为明确的表达,他说:“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嫣。”“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只是私未忘”。这种大人之气象是何其浩淼和广大,而这正是发明其心体之仁,心体之良知,扩充至万物而至也,在另一方面看,这也是克己之私,致良知的结果。“天人合一”到宋明理学已成为成圣的本体功夫合一之论。
7、《易经.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即是“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这才是真正的生存,真正的存在,人生的价值即在于时时刻刻的创造之中,离开创造,人的本质即被间隔。然而何谓创造、创新?我们现在总以为一定要弄出一个新的花样,新的可见的东西,这才是创造,相反这只是一种物役,是为物所役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不自由,我们已经被外物所牵引。其实传统经典里所谓的“自强不息”之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时刻保持精神自由的状态,故《易经.系辞》里才会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它强调的是人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灵动的状态,而这才是人创生的真正根源,人之所以能不断地创生,其原动力也正是来源于此,如此人才不易被外物所役使而能时刻保持自由。这也正彰显了经典的价值所在。我们今天大谈特谈创新精神,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解,有时甚至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把外在的创新看得过重反而遮蔽了我们真正灵动鲜活的心灵,这样就会造成我们总是在创新中不能创新的悖论。这也正是我们要回归经典的必要性。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而孔子也同样说:“吾日三省吾身。”古圣贤人对反省功夫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反省在自我修身中的意义,而反省我们究竟反省什么?这便是巴特农神庙上的铭言:认识你自己。只有在反思反省的过程中,我们才重新回到了自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感受到心灵深处的自己,我们的脆弱,我们的坚强以及我们的狡计,我们的心是常寂常照,灵知不昧的,这样我们才能改过迁善,发明本心和致良知。这也正是王阳明所说的:“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准则,尔心是他便知是,尔心非他便知非,更瞒他一点不得”。在反省中我们看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方能让我们“知耻而后勇”,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生活,包括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亦可看作我们反省的内容,从中看到自己,看到工作。所以荀子才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