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汉科技大学
学院: 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2012研究生
姓名:邹峰
学号:201202703112
联系方式:18571517505
邮箱:267109632@qq.com
非常感谢香港国学基金会和陈杰思先生为此BBS的付出!
我作为工科专业研究生,来此学习,很受教育。
1、中华义理总坛: 一
中华十大义理 248楼
在发展飞速的当代,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却在观念上发生不小的变化,社会上许多人们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提高,更加忽略传统国学中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尊重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并用其指导我们更好的修身养性。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中华十大义理,可以全面、系统、完整地表达中华民族精神。它是中华名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值得我们世代传承和学习。
最近时下最热的话题“扶不扶”、“反腐”、“中国梦”等,都反应出当代社会的浮躁之风和不和谐的声音,不过这也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与社会当中不和谐的声音做抗争,不断的充实自己,不要忘却中国的传统国学,对社会不断的提供着一份正能量。
中华十大义理博大精深,每一点都值得我们不断去钻研和学习,我们要取其中精华的部分来提高自己的素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面对这五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还很小,还很不懂事,但是我知道,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在的今天,尤为重要!
2、中华义理总坛:二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104楼
经典的年代虽然久远,但,它不一定就过时了,就落后了。所以,大家不要轻易地否定它,遗弃它。中华义理的经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让我们重温伟人们给我们留下的财富,还可以学习这些财富来提高我们自身的休养。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和力行这八大原则对于我们学习经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知识多了不一定就有智慧,知识多了,也不一定学问就高,这个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而读经典却确实能够提高智慧和学问。所以学问是从读经开始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有共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经典,才能把经典传承下去。如果我们能遵循着八大原则来发扬中华义理经典教育,那么我们可以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发扬经典和丰富经典。
今年来中国不断的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经典的保护,然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尊重前人留下来的经典,珍惜这笔财富,认真的参加到经典教育当中来。
3、中华义理总坛: 三
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182楼
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利义的冲突,物质的诱惑,使得人们普遍缺失了对中华经典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认为,在经历来了现代自由、平等精神的洗礼之后,中华经典教育作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仍然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
中华经典教育的六方面意思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行中华经典教育的必要性。通过推广中华经典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落实道德教化,促进中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好转,促进中国道德文明建设。
我们应该诵读义理经典,体悟圣贤之道,才能理解并体会文学经典与历史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否则,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层面,而不能体悟诗文中的精神。
4、中华义理总坛:四 中国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184楼
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使流行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流行阅读的读者是从趣味性、娱乐性、怪异性、刺激性等角度选择读物,而经典则缺乏趣味性、娱乐性、怪异性、刺激性,通常不会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经典阅读越来越边缘化。与此同时,经典文化还一直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不少年轻人崇洋媚外,抛弃了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文化。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出现了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沦丧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有一部分可以归咎于中华名族丧失了经典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源源不断的大批毕业生走进社会,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和支持。然后,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即使已经就的学生,也是常常被用人单位抱怨“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甚至连为人处世的基本能力都不会。纵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等教育发展过快,高校教师不足,教育投入不都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是最主要的乃是我们的教育忽视的学生的中华经典教育。我们应该从小处着手,时刻不忘学习中华经典,时刻发扬中华文化经典,让我们的中华文化经典渊源流传,永不磨灭。
5、仁坛:一 仁的定义 613楼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今人对仁的解释,似有不同的见解。冯友兰先生认为,仁的基础及是人的“真情实感”,即心理情感,他也说过,仁是“心之全德”,还说过仁是“人的自觉”,强调其“觉解”的意义。有些论者认为,仁是社会伦理,或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原则。
仁是天生之德,而天以“生”为道,那么仁的基本内容就是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表现为生命关怀。这种生命意识和关怀是没有偏私的,也是普遍的,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仁义胡同(又叫六尺巷)的故事都阐明了以上几点。
“仁”的定义是广泛的,若想诠释,需要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感悟。我们需要人人都怀揣着仁爱之心才能更好的理解“仁”的定义。
6、仁坛:二 仁的来源 232楼
孔儒学派产生之后,便打出了仁的旗帜。仁的观念,最先可能并不是由儒家所提出,却为儒所吸纳、改造与推广。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仁也是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
“仁”的起源在于“事死如事生”这种对祖灵尽哀尽敬的礼仪,“仁”本来是对祖灵的一种极端虔诚和敬拜的自然心性,它指的是像死人活在眼前一样地怜爱和敬祀他。孔子说“祭神如神在”就体现了这种本源之仁心发用。所谓战场上每毙一人而掩其目,杀人之中又有仁焉,指的是本源之仁。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也证明了这种本源之仁。
仁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道德规范,不仅对我们个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即使到了当代,我们仍然需要不断传承这种仁者“爱人”“博爱”的理念,同时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学会尊敬师长、关爱亲朋、助人为乐、邻里和睦、谦虚谨慎、诚实可信,让社会形成一个良好风尚。
7、仁坛:三 仁与爱 619楼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与爱,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儒学中,仁爱是大本大源的情感。如孟子说:“仁者爱人。”意思就是:仁即是爱而已。孟子提出:“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非仁无为”。这说明:并非舜个人在行仁义,而是热议在使舜行为。就是说假如没有仁爱,就没有舜的行为。仁爱情感先行于任何存在者。因此,孟子认为,不是仁爱附着于人,倒是人寓于仁爱之中。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我们要把二者融为一体来看待,既应该看到仁爱的重要性,更应该去发掘周围的仁爱之心,并把其视为人生展开的前提与基础。
8、义坛:十二 见利思义 150楼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一直以来,凤凰古城都是自由进出,靠住宿、零售、餐饮等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凤凰县政府突然宣布凤凰古城收费卖票,票价达148元/张。这一消息令游客始料不及,也立即使游客量锐减。凤凰县政府为了自己的钱袋子坑了游客也坑了古城内的所有商户。看到了利益,缺忘记道义,让自己到头来一无所有。
我们应该做到能坚持社会主义中的“义”。自觉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拾金不昧,而对有损国格、人格的利不能沾,对那么些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的现象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勇于批评,敢于抵制,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9、礼坛:三 礼的价值 553楼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礼治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就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人际伦理,社会秩序,来自于人的自身,又返利与人的自身,最易为人接受和执行,也最易深入人心。在历史上,对促进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礼”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礼貌的举动,一个谦让的行为,就可以让我们走向成功。在现代社会中,礼越来越重要。或关乎人品,或关乎社会利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至上的金融时代。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精神日益粗鄙,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面临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而,大力弘扬礼治精神,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10、智坛:十 学习之道 224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学习的关键在于乐学与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教育时要懂得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孔子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资质。资质差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质好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不会有被遗弃的人。
勤奋学习也是学习之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爱因斯坦说过99分努力+1分天赋=100%的成功。“书山有路勤为径”,曾经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来告诉自己:“在书山中,只有勤奋,才是最佳途径。”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譬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如今的中国大部分的教育还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动力大部分来自于考试成绩的好坏,从而家长、老师和学生自己都忽略了学习之道的重要性。学习是陪伴人一生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学习之道,懂得应该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1、信坛:二 信的价值 590楼
诚信是人生立身之本,是国家立业之本,是人类发展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
关于诚信的故事比比皆是,例如“曾子杀猪”、“华盛顿和樱桃树”、“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等。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心情灰黯,苍白,可以让人的情绪高昂,愉快。
这世界需要新的道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这世界才会有美好的结果。
12、忠坛:二 忠于祖国 429楼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忠于祖国更是每个人从出生就应该肩负的责任。热爱祖国的土地并加以保护,热爱祖国的人民并为之奉献,热爱祖国的文化并努力弘扬。
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近代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面对敌人铡刀不退缩的刘胡兰,现代有放弃在美国高地位高待遇的钱学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用应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忠于祖国的心。在战争年代,需要人民忠于祖国去为国家的统一而战斗,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和平年代,更需要我们中华人民拥有一颗忠于祖国的心,这样才可以使我们中华民族更加稳定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13、孝坛:一 赡养父母 419楼
“孝”,应该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在数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升华,才逐渐形成了以“孝道”为中心的儒家传统文化,从而使孝道在中国家庭、伦理、社会、政治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并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赡养、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孟子曾经列出五种不孝的情况,前三种都属于在赡养方面的责任:自身懒惰,不照应父母;赌博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生活;贪求钱财,偏袒妻子儿女,置父母于不顾。
从小就听过董永卖身葬父、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
、子路百里负米等等的故事,自小就知道了赡养父母。赡养父母是孝的最低要求,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追悔莫及。父母给予我们了生命,含辛茹苦的养育了我们,好好赡养他们应该是人的一种本能。日常生活中,对老人问寒问暖,关心爱护。老人疾病时,及时送医治病,陪护疗理。老人困难时,主动敬送财物,排难解忧。远离家乡时,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在外遇到老人时,礼让三分,主动帮扶。总之,心中常存孝道,孝行才能坚持不懈。
在我们加快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继续弘扬“孝”文化,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14、廉坛:四 崇俭戒奢 124楼
廉包括俭朴、廉洁、克制、反省、知耻等品格。要想做到廉洁奉公,首先要做到崇俭戒奢。我们不能漠视人的原生性欲望,满足人的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是一个社会健全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满足基本的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过于追求奢华。俭朴是廉洁的前提,“唯俭可以养廉”。
“唐玄宗刚即位曾号令戒奢”、“司马光教子俭”、“朴朱元璋捣毁镂金床”等古代事例都告诫我们要崇俭戒奢。“勤俭节约光荣,奢华淫逸可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如今反腐倡廉的口号一天比一天响亮,一批又一批的贪官被查处,作为这个国家的官员们,要学会崇俭戒奢,才能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古以来,无论是执政当官者,还是平民百姓们,要做到廉洁自律,就应当守得住志向,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前进,条件如何变化,廉洁者名垂青史,贪腐者自取灭亡,这是必然规律,人人应当引以为戒。
15、毅坛:四 经受磨练 287楼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材。磨练如同风雨后的彩虹,绚丽斑斓;磨练如凝成珍珠的沙砾,圆润光泽;磨练如同海啸中的海燕,高傲飞翔。人生如果没有磨练,那又怎能展现出人生的精彩。
小仲马在投稿屡次碰壁的打击下,仍然坚持不懈地创作,终于以精美的《茶花女》赢得了读者的青睐;贝多芬在经受双耳失聪的困难下,他选择的是接受磨砺,《第九英雄交响曲》终于孕育而生; 越王勾践,为成大事甘愿忍辱负重,最终成功了;司马迁为了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受尽折磨和嘲笑,最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磨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塑造自我的历练。成长中必然有失败,吃一堑长一智,经受得住失败本身就是一种磨练。
如今,中国展现给世界的是一个和平、发展、负责人的大国形象。这一切源于什么?不就是中国人民在经历磨难后所成就的吗?磨练成就人生。一个人走向成功需要磨练,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更需要磨练。
16、和坛:二 社会和谐 521楼
“和”它包括和谐原理、社会和谐、天人合一、心灵和谐。“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的理想社会,不同的国家和名族都有对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然而和谐社会显然不仅仅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它包括了政治、经济、法制、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当今的中国,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信息四通八达,不断有不和谐的声音被媒体爆出,“新疆的不安定”、“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政府机关的信任危机”等。这些不和谐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需要通过各个反面的统一协调发展来消除这些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执政党坚持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作为公民中一员的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良好的模范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