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一等奖 云南大学 王寒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一等奖 云南大学 王寒

字号:T|T

帖子一:楼主陈杰思 标题: [经典学习]仁的价值

发表楼层:643

帖子内容: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范畴,历史上“仁”早有提出,到孔子这里,他将“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建立一套儒家的仁学体系。不同的弟子问“仁”的含义,孔子有不同的回答,我认为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忠恕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说,仁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忠恕”之中,“忠”是尽己,“恕”则包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反两个方面;二是“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德的价值内核表现于外,就由“礼”体现,因而孔子十分重视遵从礼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常指出现实社会诸侯僭越礼制的行为,强调恢复礼乐制度的重要性。

 

帖子二: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发表楼层:886

帖子内容:

战国时期孟子将“仁”概括为“仁者爱人”,孔子有言“泛爱众,而亲仁”,孟子的“爱人”包括这种泛爱的仁德之心,但是“爱”仍是具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不是无差别的仁爱之心,而是以家庭伦理为出发点,再推至周围的人。《论语》中有“孝弟也者,为人之本欤。”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可见,爱人之心的逻辑出发点是家庭伦理道德,一个人先要做到上事父母、兄长,再推及他人,以至于对待没有血缘的人也能做到一视同仁。孟子还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仁爱之心推至天地万物之中,不仅爱人,而且对草木生灵也如此,其中也包含着仁爱的逻辑关系。孟子进而为仁政思想提供理论依,“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政即是仁心的开显,因而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反求诸己,以仁德修养为要,这样才能够以德服人,得到人民的爱戴。

 

帖子三: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十一仁:主题题解

发表楼层:254

帖子内容:

作为儒家的核心范畴,在宋明理学家那里同样是重点讨论的内容,他们将“仁”与“理”、“道”一起论述,仁之境界也是至善的圣人境界,在仁道之中,能体天地万物为一体。如张载提出“民胞物与”,以爱己之心爱他人和万物,其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圆融思想。如程颢进而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之境界不但是将仁心扩充万物,还能体会天下之物无一物非我,也就含有理一分殊的思想。如朱子将仁视为“本心全德”,是存理去欲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仁是德之全体也即是天理。如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由本心发明,人之一心也即是天地之道心,人心光明即无私欲存于胸中,自然能体会仁的至善境界,因而需要一系列修养工夫恢复本心清明。

 

帖子四:楼主陈杰思 标题:礼坛[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发表楼层:876

帖子内容:

孔子认为礼是仁德的外化,也是君子安身立命的要求,不学礼无以立”,因而君子修习需要学礼、守礼。《论语》中《八佾》篇章记载了许多诸侯有违礼制的行为,如任意以天子八佾的规格在家中设宴,或是僭越礼制的祭泰山行为,严格地遵守礼乐制度能够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也即符合孔子的“正名”思想,每个人在应有的位置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就是守礼的表现。另外,遵守礼制应由心中仁德所发,不单单是完场表面的纹饰章程工作,如孔子所说:“礼,与其奢也,宁俭朴;丧,与其易也,宁戚。”置办丧事周到合乎礼,但更重要的人后人哀思、真情实意的表达,内心有真挚的情感,行为才会愈发地合乎礼,因而合“礼”的行为是仁心的彰显,不是给他人看的表面功夫。

 

帖子五: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发表楼层:434

帖子内容:

儒家伦理道德核心是“仁”,而“仁”的逻辑出发点是家庭,因而“孝”也是儒家传统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在当代社会更是需要推崇的美德。“孝”涵盖善事父母和兄长,本立而道生,人到社会上也能对他人实现这种仁德之心。《论语》中关于如何算是“孝”有多重解答,如事之以“敬”,也就是说孝道合乎礼也要从于心,犬马皆能养,赡养父母定要有以敬持之,不仅在物质生活上使父母有所保障,也要知行合一地以孝心对待。由此,“色难”成为一个重要的要求,即对父母和颜悦色、有耐心,心中有愤懑不会迁怒于人,始终以中道处之,古人重“孝”内化于心,外化于心,这也是现代人需要铭记于心的。

 

帖子六:楼主陈杰思 标题:孝坛[经典学习]二、孝敬父母

发表楼层:707

帖子内容: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以五种不孝的行为作为反面例子,希望人们以此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不顾父母养”则是不仁,以私欲存于心中,障碍一切善行,因此孝是为仁之本,也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孟子所言如“从耳目之欲”、“好勇斗狠”不仅是对父母的不孝行为,也是为人之陋习,君子修习便是要去除这些弊端,以中和之道处之,可见,在善事父母的孝行中,亦是对人自身德性的修炼。

 

帖子七: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实践精神

发表楼层:417

帖子内容:

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认为,“尽心”则知自己的本性,进而能够理解天道,“尽心”也是“思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的内容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学习、体会,者关乎学者的一系列修身法则,“天之道”就体现在人的修身养性中。能做到“至诚”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此时人与天已是圆融的整体,人在道德实践中彰显“道”的意义,这是至善、至乐的“道”之境界,即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时,“物”于“我”不是“有对”的,“我”浑然与物同体。总之,儒家哲学的身心之学、日用即道思想主张让人融入在生活境域中体道,由此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仅明自性、明物性,也明天理。    

 

帖子八: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知行合一

发表楼层:316

帖子内容:

王阳明的修养功夫也是合内外、动静不分的,他提倡静坐体悟,但是反动喜静厌动,他主张学者需明白躬行的重要性,做到“知行合一”。正因为“心外无事”,事上皆是天理流行,所以为学不可离却事物,“事即道,道即事”,修身求善、明心见性都在事上磨练。王阳明说的“事”,于生活境域中无所不包,“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王阳明平身经历的曲折事变是格物、军务、科举如此,生活琐事亦如此,而且“人情”体验也是“事”,“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皆事变也。”政务、军务、科举,可见,“格物”重在“行”,一如阳明后期强调的“致良知”,实处仍落在“致”上,教人在日用常行中切身体察天理之昭明灵觉处,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直到事物皆得此理,最终达到万物一体的至高境界。这个“一体”是在身体力行中的践履过程中不断得到证成的。

 

帖子九: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实践精神  

发表楼层:418

帖子内容:

儒家的学说不离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之说,最高的价值核心、世界的根源仍是“道”,人的修身活动“止于至善”,就是循道而行,修身则明性,进而一步步推至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儒家的思想鼓励学者投身于现实生活进行道德实践,学者以“修身为本”,在对自己的本心有所认识之后,也需要“推己及人”、经世致用,通过个体的行为、实践实现理想的道德生活。儒家的思想能够很好的诠释“日用即道”,儒者们不脱离实际生活,力求在社会中弘扬光明正大的德性,于内是自身的修养,率性而为;于外是将仁德的内涵发挥出来,落实到具体事物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德行为以及实际的生活都充沛着“道”,可见,道不远人,离开人,道只是玄之又玄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人与道的融合自然而然,人世社会就是道的真切体现。

 

帖子十: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发表楼层:257

帖子内容:

在中国哲学传统的思维中,“天、地、人”三才是为一体的,人与客观自然同属一个生命体。中国文化中,最原始的对“天”的思考带有敬畏、崇拜的神秘色彩,人对自然界的的探索中逐渐发现天人本是合一的,就本体而言,在天为“道”、在人为“德”,道体在天人之间形成生生不已的流转;就生成角度而言,人也由“道”生化而来,并且得天地之造化而最灵,人与万物都可以看作是道体的分殊。可以说,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植了天人相与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自然之天也即心性之天。在社会的“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时代潮流中的人们常常忽视传统文化中天与人圆融一体的思想,既然一体,那么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双方的侵害,我们不应该以“繁荣”和“胜利”的姿态凌驾于自然之上。  

帖子十一: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发表楼层:522

帖子内容:

”的功能在于调节不同的社会关系,同时,礼制是道德性的,使人唤起道德自觉、内心归于正,不偏不倚地行中和之道。荀子也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国之命在礼”,“礼”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准则,在政治制度中也有极高的地位。“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国家的法律需要以“礼”为纲领,因为“礼”确定了社会关系中的等级秩序,同时也教人如何恰当地行事、遵守规范,与人和谐相处,从而政事成功、社会稳定。可见,在制定制度、政策时,需要以和为贵,使人与他物处于和谐的境域中,践行“礼”不仅于“外”是稳定秩序、正名之用,也是彰显内心的仁德;于“内”便是仁心的修养,“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帖子十二: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 三、天人合一(

发表楼层:258

帖子内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万物无不遵循这一道性,在人与物上,这也是物性。尊重自然规律,是顺应天道而行,韩非也有类似的思想,他在《喻老》中写到:“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意思是人类面对与自然界的治理时,要顺应自然界的本性,顺应物性,一动一静都能合乎德。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物无贵贱,每个生命个体千差万别,但是万物的价值是齐一的,不要对事物以区别之心加以对待,要“以道观之”。总的来说,在中国哲学的传统观念中,天地万物是圆融一体的,万物无不是无声无息的“道”之彰显,更有学者将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修养之至善、至乐境界,指引修道之人不断地去除心中私欲、成见,以“与道为一”为修习目标。

 

帖子十三: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发表楼层:244

帖子内容:

恭、宽、信、敏、惠是孔子提出的为“仁”的标准,其中“信”也是君子所立的重要德性。“信”首先是“讲信用”,诚实守信古往今来都是可贵的君子之德,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信”也有知行合一的意义,《论语》中多有记载,君子重行胜过言谈,“信”也包含为人踏实,重在事上磨练的实践品质。同时,孔子也希望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做到有“信”,这样能管理好国家也能获得人民的信任。

 

帖子十四: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四、经受磨练

发表楼层:462

帖子内容:

事上磨练是王阳明工夫论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其工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若是工夫原不间断,即不须更说“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须更说“勿助”。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简易!也就是说,本心的修养离不开实际生活的切实体验,良知即当下发用,一时间明白起来,言行自然合乎良知。同时,事上磨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人的情感体验亦是修习的关键,总之,于日用之间刮磨此心,就是向圣人之心复归。其实,阳明的一生就是事上磨练的最好体现,由龙场悟道到江西平定宁王之乱,阳明无不是在艰难的处境之中,体验心体的流行发用,向内的修习固然重要,但是明心见性更离不开融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在事物中体道。

 

帖子十五:楼主陈杰思 标题:[经典学习]和谐原理

发表楼层:370

帖子内容:

人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维护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求人有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也需要在实际制度、政策中做出改变,让人在健康的社会关系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条件、保证,取值有度、合理地利用自然即是“厚生”,节制也是对自然的敬畏,互相尊重即是“和”,也是德性的体现,自尊者才能尊重世界,因此,人对自然的敬畏、尊重离不开个人的身心修养。本心无内外,仁心自然流露仁行,中国哲学中“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就在于使人在本心修养和日用常行中逐渐体认天道,从而体悟“兼物我、合内外”的境界,人能顺应物性,自然能够做到尊重自然,自觉地与自然和谐共生。

 

 

评价:作者对中华十大义理把握成熟,行文间可看出作者国学知识功底深厚,尤其是在对儒家哲学的研究方面。对于命题的论述方面,作者以其扎实的哲学修为巧妙的将古代圣贤的大智慧结合在自己对现实的所思所想中。总体论述上不拖泥带水,论据的展开层层推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思辨性。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