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超越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学习心得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第一届全国竞赛获奖者
杨永亮 这一学期从韩老师学习《中国文化名著导读》一课,闲暇之余,掩卷而思,既感吾国文化之深远厚重,又常叹吾辈学识之浅薄不能尽其中之义奥。中华文化肇造久远,绵延不绝者,乃在先贤圣哲体大而用弘,思渊而博大,从而构筑起吾国文化精神之家园,建造人之为人的仪礼规范,从自我追求的“内圣”到终极“外王”理想的实现,在开阔的文化理念中不断吸收和容纳,丰富自我的同时也推动了多元文化局面的形成。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融合中才能实现自我的超越,只有在不断的超越中才能绵延。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带领我们走进传统文化的源头,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孔子那失落而坚毅的文化心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之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仿佛又看到了老子那沧桑而又深沉的面庞,聆听着他那玄而又玄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繁衍法则;《尚书》的诘屈聱牙;《诗经》的朴实清新;《周易》的古奥神秘;孟子的广博仁慈;庄子的恣睢汪洋;韩子的冷酷精思,等等。正是他们造就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一个需要哲人并且产生哲人的时代。这个时代人文思想的勃兴成为中国文化从上古向中古过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的环节,可以说奠定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走向。正如徐复观所说:“春秋是礼的世纪,也是人文的世纪……此一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41页)
中华文化精神的深蕴内涵在于终极的人文关怀,也就是士人把自我的心灵的超越转化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命的重视。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然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却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文化发展的时期。文化垄断局面的结束,自由人格的张扬,学术自由的批评和互动,宽松的外部环境,创造和培养了士人自由思考习惯,并自觉将这种人生理念与社会改造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中国传统士人责任人格的形成。先秦诸子各家,皆殊途同归,把自己的理论学说放之于社会改造的背景之下,从而张显出中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当我们用心去感知中国文化底蕴时,我们在其中体验到的是一种心灵的超越,是一种对人类生命的真爱,从表面去看,老子和孔子的人生理想是非常异趣的,但我们从经典中有能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人类的真切关怀,老子不原人人欺诈而相残,因此要“弃圣绝智”、“小国寡民”;孔子不忍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欲以“仁”为人本,以“礼”为治实现家国的太平。中国文化是强调易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阴柔适当配合,因此中国士人往往就会形成把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和道家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精神结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传统士人在“内圣外王”的修治原则之下,“内圣”主要是通过对道德人格的培养,“仁”和“知”儒家理想人格的目标,“贵真”和“任其性”是道家的理想人格;“外王”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把内在的人生修为转化成外在社会实践的规范,这是一种士人内在精神的升华,是他们道德心灵的突破和提升。而他们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突破和提升中完成自我人格和理想的实现,并把这种修养的传统通过文化的载体—书籍流传,这些书籍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经典。今天我们通过对经典的发掘,重新寻找士人智慧的源泉和理想责任的意义,惟有如此,今天的我们才能感受到心灵升华的那份崇高和自信,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民族薪火传承的不竭动力。
我非常感谢陈老师,冯先生和鲍小姐以及我们老师给我的这次机会,使我能够有幸参加这次比赛。在这里我由衷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 上一篇:仁者之乐 生命本性之快乐
- 下一篇:学中华义理,养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