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之乐 生命本性之快乐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第一届全国竞赛获奖者 肖美娥
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知其不可为之而为之的乐,面对困境和失败而无所萦怀的乐,超越自我得失的“知命”之乐,此乃孔子之乐也;快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清澈美妙的内心感受。乐,别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此乃小女子之乐也。
“仁”——孔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先秦儒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哲学范畴;是一个理想人格修养体系;是一种非常崇高的思想境界。它来源于蕴涵有生生之义理的“元道”,是“天地生生不已之心”,即天地流行变化所显透出来的生命精神。心存“仁”者,乃“仁者”也;“仁者”之“乐”也,乃“生命本性之快乐”也。故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人的一生中,孩童阶段是最快乐的时期,因为小孩的心思是最单纯的,行为是最本真的,自我的展现空间也是最无限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就愈来愈受到各种世俗和礼教的束缚,人的行为被绑住了,心性也被捆绑了,在生命的蓝图里,也就很难拥有本性的快乐了。不过,具有仁德的人心胸坦荡,无忧虑,无怨艾;不为争名利而随波逐流,不为拼钱财而埋没本性,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没有阻碍,心中安宁,快乐便由心而生。即“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也。
“仁者”,拥有恕人之心,宽忍之心,所到之处,莫不如春风化雨般,处处见一片和煦之气象。“仁者之乐”,在于自身心中的怡然自得,还在于为别人快乐而快乐,他时时为别人着想,并能长久地固穷而不不滥,享乐而不淫。古语曰:“人之初,性本善。”在大千世界里,“仁者”有着“仁者”的快乐,也就是生命本性的快乐。他们享受着生命最原始的也是最高境界的快乐,过着别人看似简单却无法办到的生活。故此,“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生命本性之快乐源于爱的快乐。而“仁“,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的品质上的爱,是奉献式的真正的伦理之爱。仁作为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不竭之源泉。故“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事。仁者,爱之体;爱者,仁之用。”仁与爱,彼此扶持,没了爱,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而如果没有仁,那么爱也就成了一种漂浮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故仁者之乐,便为爱的快乐,即生命本性的快乐。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仁者安居于义理之中,厚重而不迁移,与山相似,故乐山。在义与理的支撑下,他们行的心安,坐的舒坦,活的快乐!
- 上一篇: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第一届全国竞赛获奖名单
- 下一篇:心灵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