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华义理,养浩然之气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第一届全国竞赛获奖者 田晓燕
2006年春天,我们学习了中华义理思想,对古代优秀的传统有所认识。2006年10月,香港孔教学院举办环球纪念孔子圣诞庆典,汤恩佳院长邀请孙君恒教授参加,因为孙老师事务繁忙,就与学院协商,由我前来参加,以沟通联络,将儒家思想进一步传承,在青年身上发扬光大。
我通过学习、参加庆典,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潮流中,深刻体会到个人需要追求高尚的境界,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象孟子那样,培养浩然之气。
人之所以高尚者在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在于道德品质的锤炼,在于集传统优秀美德之点滴,最后达到一个高的境界,
成为一个较完善,较富各种美德的人。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人,更应该懂得德才的关系,德才、德才,以德为先。身具中华传统美德,才无愧于当代中国人的称号。
中华传统美德有: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计十八项德目,对于传承中华美德,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和道德境界尽在不言。
孔子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悟人之处世以气节为重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觉一股凛然之气由足心升起而沛然充溢于全身之血液毛发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明气有清浊之分也,当养我浩然之清气,而清除浑浊之气也。读“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句,始知此中华之气乃磅礴于天地的大气,养得如此的大气才可名垂青史,无愧于先人,无愧于祖国矣。养中华之磅礴大气在于日常的培育,注意于细小的蓄积。这需要一种人文的浸染,一种熏陶,一种长久的陶冶,一种悟性的培养,一种人格的培植和提升。读书悟“道”(人类一切优秀的,先进的文化传统之道),读书明“理”(世间万物之常理)。所以是传德布道的教学,当然得先养得自己有一身正气。然后始可培养
具有正气之学生。
古人的道德之气,其小表现为穷则独善其身,其大表现为达则兼济天下,是以德表率天下,其身正,不令而行。要做:明心见性的功夫,慎独的功夫,终日不违仁的功夫,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的一员,在道德的取舍层次上当然要达到和超越古人。古人的道德修养,培养浩然之气在于自己的内心自我
完善,求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当代人养中华之浩然正气,不仅为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如笔者,就有身正为范的职责,一日不敢忘,也不敢有丝毫之疏忽,在校为师,于家为长,惕惕然,能不慎乎?身为今之人,养浩然正气者,为己,亦更为人也。我谓:养中华浩然之气,不仅在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更在于阔大的襟怀,使祖国的强大统一,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成为念念于怀的追求,使道德的自我完善达成伟大的目标,如果我们华夏子孙都有这样的目标和追求,变成我们整个民族的道德共识,
那么我们中华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最近几年,中华文化复兴高潮迭起。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将古典文化现代化、通俗化,深入浅出,很受老百姓喜欢,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文化复兴。现在,许多小学生学习《三字经》,背诵古代经典(甚至有的幼儿园也开始了)。大学里的“国学班”等火,虽然每周费用万元以上,但是许多企业家都以有此学习经历为荣。古代的书院有复兴的趋势,武汉市新洲区就有一企业家,在自己家乡建立了“云深书院”,力图传播古代道德精神。在古色古香的建筑院落里,大家席地而坐,或学经典,或论现实,其乐融融。《楚天都市报》、《长江商报》等都报道了,自发前来访问的大有人在,说明了古代文化精神在老百姓心目中很有魅力。从这些方面,我看到了中华道德的宝贵,看到了中国人的伟大,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 上一篇:心灵的超越
- 下一篇:<<经典名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