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二等奖 乔亚楠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二等奖 乔亚楠

字号:T|T

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专业:机自专业2012

姓名:乔亚楠

联系方式:18213417759

 

一、礼坛、一、第465

在中国,礼深深地植根于人们自然形成的欲望和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它以适宜的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着人们及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的情绪体验;礼浓浓地贯穿于华夏民族的整个演变历程之中,追忆着先民的寄托,体现着今人的渴望,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地联结起来。中国礼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人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知识背景出发,对“人文精神”下定义。但是,这些不同的定义中有共同之处,即都以为人文精神是人的关怀。

在中国,礼文化与人文精神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从舜帝“五典之教”中对五种礼仪形式的规范与系统化,到孔、孟、荀等先秦儒家对“仁、义、礼、智、信”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和谐中重要性的强调,都向我们昭示人类礼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礼文化中主要体现的是人文精神。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几个内容:1、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强调自我与人生的关系。2、弘扬优良的精神,塑造人的品格。3、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礼坛、二、第404

“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

 就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把《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来和谐的处理人际关系。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首先我们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喜欢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三、礼坛、二、第414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四《下经》)这句话是说: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礼仪是非常讲究分寸的,所以在礼仪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适度原则。“适度”主要是指在与人交往时,必须要分清对象、场合、时间,合乎规范,特别是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们讲究礼仪是基于对对方的尊重,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人际交往要因人而异,要考虑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如果施礼过度或不足,都是失礼的表现。比如见面时握手时间过长,或是见谁都主动伸手,不讲究主次、长幼、性别;告别时一次次地握手,或是不住地感谢,让人觉得厌烦。礼仪的施行只是内心情感的表露,只要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就完成了礼仪的使命。如果反复重复,生怕别人不理解、不领情,实属画蛇添足。所以,如果能够做到既彬彬有礼,又不低三下四;既热情大方,又不轻浮谄谀;既自尊又不自负;既谦虚又不拘谨;既老练又不世故,是一个人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的体现。应用礼仪时要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适度就是把握分寸。礼仪是一种程序规定,而程序自身就是一种“度”。礼仪无论是表示尊敬还是热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没有“度”,施礼就可能进入误区。

 

四、礼坛、二、第415

古人云,礼仪者,敬人也。礼仪,就是表达尊重与关心的一种技巧和方法,在社交中,真诚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真诚,即以 诚意来对待别人,以真诚之心来关心别人。真诚的人总是给人一种温厚、轻松、信任的感觉,让你不由自主的想和他交往,想和他成为朋友。这就是真诚的魅力,如春风化雨一般,你总能感觉到温暖和贴心。真诚就像阳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温暖,就像春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和谐。真诚,是社会交往健康有效的保证,是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真诚不是光用嘴说的,而是一种行动。它渗透在千千万万个细心的动作中,它是亲人们为你建造的家,它是朋友们为你伸出的一双手,它是情人给你的一颗心。只有胸怀真诚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的真诚。真诚的阳光更明媚,月光更皎洁,星光更灿烂,花儿更鲜艳,大树更强壮,歌声更动听,大地更肥沃,亲情更紧密,友情更纯洁,爱情更甜蜜,世界更美妙!

 

五、礼坛、三、第534

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人类有的等级之分,“礼”具有了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统治阶级用“礼”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

在今天“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就实际而言,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礼”中的精华,理智的对待西方文明,切勿一味的崇拜。

 

六、礼坛、三、第547

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由于它以自己独特的无可代替的功能满足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对人们情感和道德的冲击的加剧和文化的多元趋势逐渐增强。传统礼文化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礼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具有非凡的价值。礼文化对一个国家具有治国安邦的价值,对于个人来说礼文化的价值也显而易见。

在古代儒家看来,礼之所以能起到治国安邦的作用,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教化功能。“礼”对于人们自身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礼记.仲尼燕居》中有这样的论述:“夫礼所以制中也。”是说“礼”是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其适中的。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一旦人的行为不适中,不符合礼的要求,那么原本好行为也会变成坏的行为。

 

七、礼坛、四、第314

“礼”指特定民族、人群和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以确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礼的规范”用我们今天的话多指“礼仪”。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

 

八、礼坛、五、第264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被誉为“礼乐文明”。在中国“礼”几乎是一个无人不知的概念。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更因为“礼”与我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密不可分。“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上》。何谓“礼”,要准确的把握“礼”,需要对古礼的内涵及分类又送了解。中国古代之“礼”有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三层含义。儒家根据礼所规范的内容的不同,将其分为五大类。据《周礼·大宗伯》的记载,这五类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统称“五礼”。

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礼”的定义也有不同。在原始社会,礼是原始人的习俗系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信仰、经验、知识的积累无不混杂在一起地保留在称为礼的文化系统之中。进入阶级社会后,礼成为了区别等级、强调差异、确定名分以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工具。个人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礼的含义主要体现在:礼仪、礼貌、礼节方面。

 

九、孝坛、一、第413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老人是树根,儿女是枝叶花朵,有水一定往树根浇,树根无水,树会死的,只有孝敬老人,根壮叶茂,才能让儿女畅顺,家族昌盛。人生总是要老的,这是自然的规律。人到老年,最害怕的是冷清和孤独,最需要的是儿女的理解、安慰和体贴。孝敬父母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作为儿女的我们要常回家看看,给父母亲,聊天,干点家务活,多关心他们,使他们的生活充实起来,我们牺牲自己的一点时间来关心他们。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赡养我们的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不要等到父母不在的时候才悔恨自己没有尽孝道。我们长大了,而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父母是我们成长过程的最强大的后盾,他们老了,作为子女的我们要努力做他们最强大的后盾,陪他们安度晚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我们的父母!

 

十、孝坛、三、第87

“继父志,扬祖德,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四《碑铭并序》)译:继承父母的志向,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这确实是孝顺子孙都应做到的普遍准则。今天许多人认为“继承父志”已经过时,我以为“继承父志”仍然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深思的内容。这里的“志”应该指父辈留下的光荣传统、优良品格、未完成的理想等等。继承父志从深层次来说是继承他们的通过实践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而不是一味的全盘照搬父辈的做法,而不是不假思索的继承。

因为所处时代的原因,我的父亲没有上大学,上大学时他的梦想。作为女儿的我正是由于父亲的梦想激励自己在学业上有所进步。我以为继承父辈的志向,一方面可以鼓励自己努力拼搏,另一方面也是孝敬父母的最好做法。父辈的某些想法可能是落后守旧的,但是大部分还是正确的,我们要在继承的过程中,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趋利避害,既不违背父辈的意愿,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十一、孝坛、四、第284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这句话意思是说: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毁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级境界。我觉得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对这句话最深刻的体会是学会如何自尊自爱。自尊就是尊重自己,自爱就是爱护自己。做一个最好的你,是一种自尊自爱的表现。自尊自爱首先要肯定自己,认同自己。就是要告诉自己“我能行”,就是要表现出自信。自尊自爱就是要学会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正视自己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不足,能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自尊自爱还要珍爱自己,尊重他人。珍爱自己的身体,人格。学会尊重他人。

 

十二、孝坛、六、第79

祭祖是由于祖先崇拜而产生的一种仪式。祖先崇拜是鬼神崇拜的发展,也是鬼神崇拜的一种形式。祖先崇拜和一般的鬼神崇拜不同的是它有长期固定的崇拜对象,并且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人们尊崇祖先的亡灵,定期举行祭祀,认为祖先的亡灵会保佑子孙后代,赐予他们幸福。后来人们又用这种民间信仰来维护宗法制度,因此,中国古代特别重视祖先崇拜。从商周开始,丧葬、祭祀便成为重要的礼仪系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中国古时的祭祖活动都是在宗庙里举行的,祭祀时所用的器具、摆设、祭者的服饰、仪仗与祭祀的程序,都依主祭人的身分等级及祭祀名目的不同而有着详细、严格的规定。祭祖成了维持统治秩序与道德关系的一种伦理手段,其目的在于增加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儒家祭祀祖先的目的是为了推行和延续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孝道的推崇和孝道对一个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重要性。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主要表现。个人以为祭祀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追养继孝,树立家风。”“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祭祀祖宗,树立家风。二是:认祖归宗,缅怀先祖。缅怀先祖的厚德,为后代树立榜样。三是:祈福。希望先祖保佑后代繁荣昌盛。

 

十三、孝坛、八、第301

“真诚孝亲”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即给我了生命和人身,而且养我长大,教育做人与做事、他们用生命来保护我,拥戴我,爱戴我,他们付出一切的代价让我幸福、平安、快乐的生存与继续展示。人生在世,莫以善小而不为,而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我想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当然会有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这一点是做子女的应该体谅的。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们一定要对父母抱着感恩的心,去孝敬他们,这不是闭着眼睛,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他们做了什么错事,是怎么样不对,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很多不是的父母,我们还是要尊敬他们;不是尊敬、同意他们的错误,而是尊敬他这个人。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错误,可以在他的错误问题上和他们去谈,去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对他的态度是要尊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你,始终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待他们。用心去对待父母.要去听得懂父母的真正想法.如果你习惯听从父母,对你的一生绝对是一个祝福;因为这是你孝敬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开始,要学会听话。而这个“听话”,不只是要听他说出来的话,还要学听他还没有说出来的话;他说出来的话有一个意思,心里面想的还有一个意思。

 

十四、孝坛、九、第110

“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国的古老的传统习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候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颐养天年,其乐融融。“游必有方。”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1、就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去处,并且告诉父母你的去向、去处。2、就是出去游历一定有目标、有目的。比如去周游寻求知识之类,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去这地方玩玩就算了。

那个时候通讯交通很不发达,常年在外的人,捎个信儿回家去都很困难,如果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父母也未必知道。所以,父母守住儿女,盼他们平安,儿女守住父母,盼他们健康。孝敬父母就不远游,就成了众多人的理解,但人们总是看到前部分却忽略了后面的那句“游必有方。” 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最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当然他们也渴望和子女朝夕相处。所以“游必有方。”的人们当你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常回家看看,这才是孝。

 

十五、孝坛、十一、第268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