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二等奖 魏明娟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二等奖 魏明娟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     师范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

姓名:     魏明娟

学号:     201240903042

联系方式: 15705428798

 

仁坛、十 、349

孔子曰:仁者爱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千言万语围绕着一个“仁”字。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认为“仁者”的根本品德便是仁爱,那是一种博大的爱,能够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仁爱还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

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作为炎黄子孙,在当下的社会如何做到爱人,如何担得起字呢?小月月躺在血泊之中,路人漠然走过;好心扶起摔倒的大爷,反被讹诈几万元……常言道:邪不侵正。正义最终会胜利,中国人一直在努力,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站出来阻止,敢于说真话,敢于同恶势力做不屈的斗争……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自然就不会有恶势力的容身之处。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重传统文化,看重儒学,一言一行也在践行着孔子教给我们的真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的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中国的前途会越来越光明。让我们一起学习儒学带给我们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做一位“仁者”,担当起“爱人”的责任,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礼、三、548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程的泱泱大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到雷锋的感人事迹,再到今天的21世纪,“礼”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今天,我们当然更应该注重“礼”的修养。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同学要点头微笑,不小心伤害别人要道歉,这都是我们基本需要做到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和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自己应该做到懂礼、守礼,还应该向全社会呼吁,弘扬礼仪这个中华美德。“礼”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让我们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情做起,让每个人彼此之间都用诚恳、友好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用善于宽容的方式对待他人……我们要把“礼”付诸行动,我们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口的巨人。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如一抹阳光普照大地。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礼的文明世界,感受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孝坛、二、48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不要想着等到功成名就时再尽孝心,孝心是不能等待的,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父母并不奢求子女做大官住豪宅,只要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足够了。无论是昂贵的皮草还是普通的大衣,无论是满汉全席还是家常便饭,这些东西在孝心的天秤上都是等值的。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用最好的成绩回报他们,更要学会关心他们,开门时的一句问候,疲惫时的一杯白水都会让父母心满意足,现在我们在大学,不能时时回家,所以在学习之余,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学校一切都好,让父母放心。
  请不要忘记时间的流逝,不要忘记生命的不堪一击,更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抓紧时间吧,抓紧你每一刻可以尽孝的时间吧,时间是不会等待我们的。

廉坛、十二、393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能真正的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就永远不会摆脱。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金钱的地位日益凸显,社会上兴起一股拜金潮。不少官员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变相买卖官职等等,用不道义的手段取得的财富和地位。

范匡夫说得好:“保持清正廉洁的动力是理想信念,是自己的价值观,我感到一个共产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顶得住歪风,经得起诱惑,管得住小节。看到一些腐败者的享乐,我并不羡慕,他们表面上生活得很好,实际上内心压力却是很大,领导干部不贪不占,说话有力,腰板挺直,心灵上很放松,很潇洒。”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贪污就像是无数嗜血的害虫,啃噬着祖国的大厦。本着“淡泊人生,宁静致远”的理念,让廉洁的光辉照耀我们的人生,照耀社会的每个角落。

廉坛、四、122

所谓廉,就是个人生活中要有朴素精神与节俭精神,公众生活中要有廉洁精神。传曰:俭者,圣人之宝也。又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吕氏春秋》上讲: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慎言》上又说:贪欲者,众恶之本。可见舍利取义,克制贪欲是廉洁的根本。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这是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前提。

   生活中的诱惑有很多,要做到廉,必须要节制欲望,有的时候知足常乐不也很好吗?我们还要崇俭戒奢,多多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不要过分关注物欲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时候更是对我们的挑战,我们更应该勤俭节约,不能相互攀比。

    廉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生活中要有朴素精神和节俭精神,正如《女论语》上所讲:营家之女,为俭为勤。又说:一年之计,唯在于勤。生活中要做到节俭朴素,不能奢侈浪费。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不浪费一粒米,不浪费一顿饭,该节约的地方做到绝不浪费。

义坛、一、376

《周易口义》上讲:义者,行而宜之,合乎道则谓义。符合道德的要求就是义。那么何为符合道义呢?

古人为我们树立了守“义”的榜样,随着时代的发展,道义在今天也有了新的内涵。待人接物要以诚相待,先人后己,做到一诺千金,言出必行;做人要有良知,不能见钱眼开,唯利是图;除此之外,还要做到抑强扶弱,见义勇为。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由此可看出道义的重要性。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应舍利取义,当今市场上,有多少唯利是图的商家,贪得无厌,为了自己永远不能满足的贪欲,制造假产品,坑害消费者。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震惊了世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的道义不能只靠自身约束,还应受到他人的监督和法律的制约。让我们做一个本分的人,做一个守义的人,为社会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自己也会心安吧。

 

礼坛、五、265

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孔子讲:不学礼,无以利。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做到“礼”呢?

在我心中,“礼”首先是文明礼貌,比如说对待长辈,要正确使用敬称,不能没大没小;看到老师,要亲切的问老师好,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对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要及时的进行温习,不懂的问题要老师请教;同学朋友之间,也要以礼相待,友爱互助,谦虚礼让。做到“礼”,还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秩序,不能做违法乱纪之事,从大的方面来说不能触及法律禁止的事情,小的方面来说不能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已经礼崩乐坏。守礼真的有这么难吗?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个座;马路上帮助需要的人过马路;在家尊重父母,在校敬爱老师,同学间友爱礼让……这些不是很简单吗?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守礼的人,为和谐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和坛、二、517

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纵观历史长河,“以和为贵”的思想随着中华文明,流淌了几千年。

中国人以和为贵,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们都往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文章《礼运大同篇》就提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倡导大同社会。今天的中国同样倡导和平世界,在世界各国中始终以和平大国的形象发挥着作用。只有在和平的氛围中,人民才会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可见世界要进步,就要发挥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国家要发展经济,要提供一个和平的的社会环境,可见“和”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发挥中国传统美德,共创和平世界,和平环境。

 

和坛、二、518

人是自然的一员,和谐的人伦光辉在我们身上体现。田间耕作的农民、车间忙碌的工人、医院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课堂上讲授知识的人类工程师……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价值,但正是这些不同的价值凝聚成一种力量——整个社会得以和谐运转。

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同样,人与自然间也需要和谐相处。人人都要做到保护动物,特别是一些濒临灭绝的珍惜动物,正如电视上所讲的那样,“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拒绝食用。鱼翅的营养价值再高,难道仅仅因为一点点的鱼翅就置鲨鱼于死地吗?捕捞人员往往抓到鲨鱼后只是割下鲨鱼身上的几块鱼翅就把它扔会海里,而这样的鲨鱼是必死无疑的。人类啊,你为何会这样残忍,为了自己的贪欲而去杀害它们!

   和谐是宽容,和谐是理解,和谐在人类文明中处处闪耀着光芒。

信坛、四、405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诚实、守信一直是华夏民族引以自豪的品格。“言必信,行必果”、“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这种优秀文化熏陶了我们几千年。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涤荡,人们突然发现,在有些人的体现中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就连被称为净土的校园,考试作弊、欺骗老师家长等不诚信的现象也在部分同学身上突显,屡有发生。 

《论语》上讲:君子耻于言而过于行。讲求诚信要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时常问问自己的良心是否做到诚信。

义坛、六、135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五常之中,除了儒家核心提倡的“仁”,第二就是“义”。“义”简单来说就是责任,是一个人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所应负的责任。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当今社会,许多腐败堕落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当事人内心丧失起码的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不把“义”当回事,不辨“义”与不“义”,也是重要的内因,腐败其实就是对正义和道德原则的践踏和破坏。

讲到义必然要涉及“义”与“利”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虽然重视“义利之辨”,但并不一概反对群体或个人对利益的合理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荀子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但是儒家强调,追求利,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有个底线,这就是义与不义,不能以不义的手

段追求利。儒家的“义利观”,恰恰是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补充和保障。如果没有基于“义”的道德、法律原则作为底线,人们对利的追求就会是不择手段的的,最终受到损害的必然是所有人的利,这样的市场经济决不可能是完善的市场经济。

 

毅坛、四、282

居里夫人曾说过: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天赋无法替代毅力,有天赋却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教育无法替代毅力,受教育却失败的人到处都有;才能无法替代毅力,有才能却失败的人随处可见。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去坚守,就一定能够得到生活最美丽的馈赠,空谈和阔论从来不会让你梦想成真,到头来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慨叹,拥有毅力而坚持不懈地前行,才是达到成功彼岸的唯一途经。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奢望道:我要是一只老鹰该多好呀,喜欢到哪就到哪!孰不知,就凭这种浅识,你若是一只老鹰也是一只永远畏缩在窝中的老鹰,不会有你同类直冲九天的胸怀。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温中冷却炼成的,因此它十分坚固。让我们学着钢铁的毅力,历经磨难,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

智坛、九、13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要广泛的学习,详尽的探讨,慎重的思考,明确的辨别,切实的实践,这样才能做到“智”。

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就是说要不断的学习,对待真理,要有严谨的态度。不懂的问题,要虚心求教。不仅如此,还要多读书读好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学而患无疑,疑则有进”,学习中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要有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可以创新,才能真正做一个有“智”之人。

孝坛、十一、269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就好比如果你家的马和狗你都在养着它们,能说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我想,在这里的已经不是古时封建中那种唯父母之命,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现在的是以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了,那么其所谓的也就不复存在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种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本就可以让我们用一生去爱父母。这种孝难道很难吗?我一遍遍问自己,到底是社会把我们引导成不孝之子,还是自己没有用心去体谅父母。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可我们离家万里,终年难见父母一面;古人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唯有以孝作为人性根基,才会更深的去探讨社会,我们确实没有对父母出言恶行,但是我们内心深处,不早就把自己的家,父母的家分的清清楚楚?现在的我们不正是借痛批他人之不孝,浇筑心中之块垒?是时候真正的认清自己了,切莫再人云亦云,唯有自己抛开所谓的独立自主,唯有自己用心去体会父母的那份爱,你就会懂得怎样去尽孝。

也许,我们都该去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自己走的太快了,忘记了当年的他们曾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稚嫩的步伐。孝之真谛就在这里:心怀感恩,去敬,去爱。

礼坛、一、466

  不可否认,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其中不少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失去了意义。当今社会,我们不能一味否定礼,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例如对国家的恭敬,对职业的恭敬,对顾客的尊重,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礼”中得到体现。

孔子认为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因革损益的,对前代的礼制应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择其善者为我所用,例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态度,对古代的礼仪文化继承其优秀的精华,“益”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