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论丛 > 叫响问津国学文化品牌  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

叫响问津国学文化品牌  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

字号:T|T
叫响问津国学文化品牌  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
---武汉市新洲区国学传播基地问津书院
·李森林  温  欣·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武汉市“十二五”时期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位于武汉东部新洲区境内的问津书院,是全国唯一以《论语》中“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古代书院,是可与武汉黄鹤楼、琴台等相提并论的重要人文历史资源,堪称楚文化的瑰宝。问津书院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曾一度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齐名,一并载入《中国书院志》。
问津书院的历史是一部国学辉煌的文化史;问津文化代表着国学滋润了三楚大地尊文重教的根脉,催生了三楚国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根深叶茂、声名远播;惟楚有材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认真保护和利用问津书院这一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和弘扬问津文化,对于大力加强武汉的国学文化建设、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个性魅力,不断提升武汉文化软实力,必将起到积极的重要的推进作用。
问津书院具有深厚的国学文化历史内涵
问津书院是为纪念孔子而建立的,其前身为孔庙,始建于公元前164年。据明《一统志》、清《湖广通志》记载,当时邑人在孔子山旁掘出 “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庙,以供祭祀。唐杜牧为齐安刺史时,在孔庙设立学宫“兴学教士”,一时“家循孔教、人诵儒书”。后宋末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拒元不仕来孔子山隐居讲学,使孔庙规模不断扩大。到明神宗年间,由当时的湖北巡抚熊尚文起名并撰书“问津书院”匾额,始以“问津书院”名世。至清代,康熙、嘉庆皇帝还分别为书院御赐“万世师表”和“圣集大成”匾额。更为重要的是,因孔庙和问津书院的创制,成为孔教国学南移荆楚地区的一大标志,使昔日的楚文化亦溶入华夏文化之中,华夏文化亦吸收楚文化,促进了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漫长的历史中,众多的学者和经师如杜牧、朱熹、王阳明、冯从吾、祝万龄、张之洞等都在此讲学布道,传播经义;著名的东林党人如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均有与书院来往的记载;历代地方官吏也均来拜谒孔庙,并形成惯例;辛亥革命后,鄂东学、政两界的儒士重臣如萧耀南、张翼轸、方本仁、熊十力、李开侁、夏寿康等都在此求学攻读。近年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和湖北省、武汉市领导都莅临书院考察。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由民间人士组织有数千人参加的大型祭孔活动也在问津书院举行,省市有关院校的学者也应邀参加,成为建国以来一次民间祭孔盛会。经过两千余年的文化积淀,问津书院已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问津书院国学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如果说黄鹤楼是武汉城市的形象标志,“知音文化”是朋友间心心相通的现象表示,而“问津国学文化”则是求知求索的代名词。问津书院的丰富文化内涵决定了问津国学文化的极高学术研究价值。始修于明神宗年间的《问津书院志》至今已四续其修,其中收录有大量反映当年文化教育、社会活动的珍贵典籍资料。问津书院有记载的名人诗、词、联、赋、碑文石刻内容非常丰富,历史上有名的大家,如宋朱熹、吕祖谦,元龙仁夫,明王守仁、耿定向、李贽、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冯从吾、祝万龄、董其昌等都留有与问津书院相关的诗文。清康熙时,湖广提学副使蒋永修在“书院碑序”中称“惟楚有材,雄长天下,独黄为之冠”。乾隆时,楚北学者陈诗说:“惟楚有材,黄郡实当其半”。清顺治年间左侍郎王封澍称:“问津与岳麓、濂溪,皆在楚服鼎峙而三”。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时期,问津书院一直是大学者荟萃讲学之所,历代驰名全国的学界泰斗来讲学于问津书院传播国学者举不胜举,讲学之风盛况空前。当代的湖北省、武汉市社科院和大专院校著名专家学者陶德麟、章开沅、冯天瑜、张良皋、皮明庥、刘玉堂等也都纷纷来书院考察,对书院表示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并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建议。
问津书院具有打造武汉乃至湖北国学文化品牌的重要作用
问津书院是湖北境内唯一与孔子有关的历史遗存,叫响问津国学文化品牌,对于提升武汉文化软实力可以说是意义非凡。书院所在地现在还有很多与孔子相联系的地名和久盛不衰的故事传说,书院作为历史上的国学教育机构,曾为鄂东地区培养出无数的优秀人才,历来文风之盛在我国学术史上少见,影响深远。仅明清时期,鄂东地区受教于问津书院的读书人,大多数取得了科举功名,中秀才、举人,由此而登进士第入翰苑者大有人在,新洲民间至今尚流传有“一门两进士,五里三解元”的佳话。据资料统计,清朝湖北科举进士1304人,其中状元3人,举人6496人。黄州府进士349人,其中状元2人,举人1672人,仅黄冈县(即今之团风县,新洲区)就有状元1人、进士133人,举人565人,为全省各县之冠。问津书院培养人才的辉煌业绩,堪为当今教育者景仰,至今鄂东地区重教之风盛行,与问津书院的影响也不无关系。毫不夸张地说,孔子那流传古今,知名世界的名声和经历了2500多年的问津国学文化,是武汉市一笔得天独厚、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问津书院表现的国学文化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我们认为要提高武汉市的文化软实力,问津国学文化品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因此,保护好问津书院,叫响问津国学文化品牌,对进一步提升武汉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我们对问津国学文化品牌的宣传和呼吁,地方政府逐步将问津国学文化品牌列入文化建设的重要且标。
一、把问津书院国学文化品牌作为重要文化项目列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
要彰显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魅力,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忽略问津书院的存在。发掘“问津国学文化”价值,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际行的,对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推进国学返本开新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如何打造武汉地方文化品牌、推进“中部崛起”,亦有其不可低估的意义。为什么问津书院在历史上能够“屡毁屡建”?足见其社会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影响之深厚,说明该书院既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民众素质的需要,也符合统治阶级政治利益的需要。作为已有一定国力、民力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只“屡毁”而不“屡建”!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始的第一年,结合武汉实际,问津国学文化的发掘打造已列入武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把叫响“问津国学文化”品牌,作为提升武汉文化软实力的重头戏。
二、开展问津书院的规划和建设
问津书院的维修与扩建是从东晋豫州刺史毛宝开始的,据《问津书院志》记载,极盛时的问津书院规模宏大,周围古木森森、“松桧翠郁”。“风亭”、“ 桀溺畈”、“长沮冲”、“圣贤路上”、“弦歌里”、“进步处”、“墨池”、“坐石”等牌坊、石刻、碑亭齐全,环境肃穆。清同治三年,问津书院第三次毁于战火。至同治六年(1867年)经后来官绅不断捐建,使“问津书院”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至清朝末年,“问津书院”已发展到占地数百亩、三高六矮十三幢宫殿式建筑的庞大规模。现存的问津书院遗迹是民国初期(1913——1915年)进行的最后一次全面改建留下的,嵌于书院仪门之上的“问津书院”石匾就是由当时的书法名家张翼轸所榜书。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在看了问津书院后建议“大大地操办一下”,他认为可以像当年重建黄鹤楼那样重新建设问津书院。城市地方史专家皮明庥认为,问津书院在历史上屡毁屡建,仅清同治年间就三次重建,这就说明书院的地位不同一般,现存的民国初年建筑,完全应该规划重建。近90高龄的古建筑学教授张良皋认为“问津书院历史悠久,历代建置规模必因财力之丰涩而有大小之不同”,他认为以现在的财力,应按清咸丰年间书院图据以复原。专家们建议书院重新规划建设应以弘扬儒学的国学书院为模式,并因应时势,彰显文化、旅游、教育功能,使之成为武汉一大文化盛景。在我们的呼吁下,目前,新洲区已着手开始了维修工作,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武汉市的重点文化工程纳入议事日程,正在付诸实施。
三、叫响问津国学文化品牌,在“叫”字上下功夫
所谓“叫”就是要加强问津国学文化的宣传推介。由于问津书院在新洲的所在地系后来才划入武汉行政区域的,加之又处于相对比较偏僻的东部郊区,故一直没有被武汉大多数市民所知晓。目前,通过有关领导的重视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探讨以及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该地已被社会广泛关注,叫响问津国学文化品牌是正逢其时。孔子河、孔子山、孔叹桥、晒书山、长沮冲、桀溺畈、回车埠,弦歌里、卧车盘、孔子坐石、墨池、砚石、讲经台等一系列古地名和石刻遗迹是2500多年前的孔子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因此,我们要把“问津国学文化”象湖南的“湖湘文化”那样宣传推介,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国学文化形态。充分认识“问津国学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和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武汉历史文化,研究武汉人和武汉城市精神,研究武汉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揭示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用国学文化来挖掘、彰显武汉的个性魅力,立武汉之魂,铸武汉之基,扬武汉之韵。探问津国学之秘,扬问津国学之名,得问津国学之利是开发利用问津国学文化资源的三步曲。
四、开设“问津国学讲坛”,开发问津书院的实用功能
开发问津书院的实用功能,是延续问津书院长久生命力的重要条件。昔日书院能够“屡毁屡建”也与书院服务社会的实用功能分不开。尽管现在的书院功能已经被现代学院所取代,但是其传播继承研究传统国学的示范功能不可替代。重修后的问津书院完全可以挂靠有关院校成立“问津国学文化”研究机构,下设相关研究室,成立可以发文科文凭的孔子学院,组成一支由文史学家的科学研究队伍,依靠院校的人才优势,以研究、发扬“问津国学文化”。 我们吸取古老书院的会讲传统,邀名家论道,形成国学文化品牌。并允许不同学派来书院自由讲学,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深入宣传古老书院的辉煌历史,广泛传播“问津国学文化”的精髓,使其影响遍及国内外而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与此同时,还将书院为广大青少年开辟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陈列展示、出版图书、学术报告、影像资料和网站开发等多种形式弘扬“问津国学文化”。让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了解“问津国学文化”的历史与现代价值。透过“问津国学文化”来看武汉地域国学文化的推进和演变,透过武汉文教兴盛来看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变化。同时与香港孔教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征集陈列 “问津国学文化”及与孔子有关的文物、图片、碑刻等,以展示问津悠久的国学文脉。恢复每年春秋祭祀活动,吸引学生和相关人员到问津书院参观学习,把“问津国学文化”建设成国际知名的一大文化品牌,使“问津国学文化”成为了武汉的又一文化标志。(作者:李森林  温  欣)
通讯处:湖北武汉市新洲区统计局:李森林
        福建南靖县信息中心:温 欣
手机:13277033226(李森林) 13859270863(温 欣)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