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2011年上半年二等奖 李艳

2011年上半年二等奖 李艳

字号:T|T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班级:09思想政治教育B
姓名:李艳
学号:094020108
联系电话:18787024915
 
 
智坛  【经典学习】八、仁智统一  106楼
说到仁与智,让我脑海里面出现了一些人物的名字,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水浒传里面的智多星吴用,他们都是仁与智兼具,让我似乎觉得仁与智是相辅相成的,特别容易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忽然间又想到曹操,毋庸置疑是一个智慧的人,然而仁对他而言,却显得十分模糊。在现代社会,智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仁对大家却越来越陌生,似乎智只是用来谋求利益的一种手段。有个成语叫大智若愚,我想,可能只有智到达这种境界,才能体会到仁的含义吧。
 
信坛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372楼
《庄子》中有一个古代最著名的信义故事:说是一个叫尾生的与一个女子相约桥下见面,女子如时未能赴约,尾生便抱住了桥柱痴等,水涨起来也不走,执意要等那女子,最终被水淹死在桥下。这是信,也是笨。这种信是把大活人给做死了,因为尾生所守的,根本是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信约。
相较而言,孔子的信用观便显得很是豁达:他认为人要守住大信,不必被一些没有意义的小信所羁绊。然而后世的道德却偏要把尾生树作信的楷模,供后人景仰崇拜。因此,即便是诙谐不羁的东方朔竟也不能例外,无论他有多么不拘于时,也还是写下了一句“廉如鲍叔,信若尾生”。
 
仁坛  电影《孔子》上映推动儒家思想传播  22楼
孔子,国人之师,其功德无可厚非,但是请你认真思考一下,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敏则有功,公则说。”,其追根寻底,不外乎是教会君臣怎样治理国家,统治民众,但是从来没有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崇拜他岂不认贼作父乎?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都倡导“崇孔、尊孔”,可这样的结果是,工农继续沦为下层,成为最无尊严的劳动者,仁义在统治者嘴里的呼吁,只不过是把腐朽发霉的旧纸重新拿出来见见太阳而已。
 
礼坛【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284楼
知书达礼,究竟是知书且达礼还是知书而达礼呢?在我看来,是知书而达礼,人必须先知书,学习如何是礼,进而才能达礼,东汉时期的孔融让梨成为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所以说,孔融也是先知书进而达礼。
 
信坛 【经典学习】4、信的行为  256楼
时至今日,信的涵义却似乎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令人以为只适用于企业公司而不适用于个人,更使我彷徨于古信与今信之间茫然不知所从。于是现在“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的现象几近于无。
信义难成。因为世人没有绝对不守一信之人,而真正成为天下信者却很难:因为你若偶守一信并自诩为信时,社会会因考验太小为由而不予承认。他人会因嗤之以鼻之故而予以否决。
 
智坛【经典学习】七、 智的价值  179楼
许多人其实也能做五常公的,都可惜毁在了智上,因此我以为不如把智换作孝或是廉或是俭或是其他的什么美德。但是鲁迅先生有言曰:“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因为智属于人的天赋,而并非后天培养的性能。这就像幽默与深刻:不幽默的人硬挤出来的幽默让人感到难受;不深刻的人硬玩出来的深刻让人感到恶心;而不聪明的人硬装出来的聪明不用别人来感觉,就是自作聪明。
 
毅坛 【经典学习】一、立志坚定  137楼
谈意志,想起当年愚公移山,被智叟讥笑,移山不如搬家,当时年少,似乎觉得智叟有理,现在想起,大概是当时自己不理解愚公的行为而已,当时自己执着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反而忽视了他的意志力,现在的我们也是这样,时常执着于自己想要干什么,却无法坚持下去,选择自己的路,即使不被别人认可,但是只要是对的,我们就要坚持自己。
 
礼坛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293楼
礼是儒学的基石,也是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最稳固的思想之一。从不可箕踞而坐到宾主以礼分席再到老幼高下尊卑,最后便是男女授受不亲。
大约还是在朱熹的年代里,出现了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纲常之论、理念之说日益兴盛起来。
 
仁坛【经典学习】八、 践行仁道  153楼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因为人生下来是一无所知的,你引导他向善,他就向善,但是,在看到了社会上的太多阴暗面之后,我隐约开始觉得人性本恶,因为一个人从生下来不接受任何教育的话,他会慢慢走向堕落。而社会上正是因为太多人从小无法接受好的教育,才会误入歧途。这样看来,一个人向善需要引导,而一个人堕落却很容易。不过,社会上好人毕竟是多数,所以,我想,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大概是讲的多数人吧。
 
义坛【经典学习】十四、 义: 主题题解  61楼
义字难谈。我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它在古代极容易和忠挂钩,在现代极容易和包庇挂钩,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极容易和不清不楚挂钩,弄得喝一瓶酒叫义,敬一支烟也叫义。三国时华歆贪图富贵,管宁与他割席断交。这本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人们却偏要赞他因义断席。这令人很是纳闷:这一刀切下去,我以为与汉哀帝断袖也差不多,却为什么说成一个大义,而另一个断袖癖呢?
 
信坛 【经典学习】三、信与众德  111楼
“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后来的人,以此告诫自己“信”的重要性,其中,商鞅本着“立木为信”使秦国走向了强大。
 
义坛【经典学习】四、 义的价值   175楼
孟子是义的集大成者。一句“舍生而取义者也”说得大义凛然、正义凛然。但到桃园三结义时,那义已退化成了单纯的义气了,于是关羽又名正言顺地成了义的化身。其实陈寿的《三国志》里,关羽的地位与张飞也差不多,但经小说家一渲染,一个便成了关帝爷,而另一个却依旧是莽张飞。
 
仁坛【经典学习】二、 仁的来源  143楼
仁是儒学的精华,但对仁的理解,却又各有千秋。相传关云长刀下只斩有名大将,不杀无名小卒,人们听说了,便佩服得不行,说这就是仁。然而退后数百年,宋襄公不冲乱兵之阵,不击半渡之卒,不追溃退之军,不伤二毛之夫,人们却笑他“假仁”。这使我相当的糊涂:宋襄公固然有些做作,但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戎马一生杀人如麻,却不知如何博了个仁名?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又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传到其孙徒孟子,性格已有些锋锐,虽爱人但也爱讽人。董仲舒独尊儒术,却是外儒内法,“仁者爱人”的学说早已蜕变作了“仁者治人”;南宋的朱熹更是了不得,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离着孔子最初的“仁”便愈来愈远了。
 
信坛【经典学习】一、 信的定义  276楼
前不久看到一句话:爱情里面没有秘密。一开始我看到这句话,觉得在爱情里面,双方应该坦诚相对,不应该有秘密。这句话后面跟了一句评论:说讲这句话的人既不懂爱情,也不懂秘密。看到评论之后,引起了我的思考,觉得十分有道理,秘密是个广义的概念,两个人在爱情里面是不应该欺骗对方,但是拥有自己的秘密是无可厚非的,并且,有时候一些话放在各自心里面,会有更好的效果。联系到信,可以总结为,人与人应该做到互相信任,即使有秘密,也是善意的表现。
 
毅坛 【经典学习】五、自强不息  266楼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李克勤的《红日》里唱到: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蒲松龄曾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年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勾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多么的气魄惊人。毛泽东也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自古以来,但凡做到自强不息的人,皆取得了不朽的成绩。
 
评语:
该帖子在总体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论述也清楚,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但有些地方也显得不足,如引文多时,自己的理解与诠释就显得太少。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