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陈久云
(武汉科技大学哲学研究生)
摘要:
孔子“孝”思想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的道德规范内容之一,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孔子的“孝”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追溯过去,学习孔子“孝”思想中与当今相适应的内容,赋予它新的时代价值,使其“孝”思想中的精华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孔子;孝;时代价值
孝道是中国人最为讲究的伦理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的“孝”思想自产生发展以来都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时至今日,“孝”思想中的很多精华仍然带给我们巨大的时代价值。
一、孔子“孝”提出的背景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孔子的孝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当时西周礼数衰败,社会秩序混乱,他为了改变现状,就以孝为切入点,建立了一套思想体系。
1.1、政治背景
在当时古代社会,是一种伦理与政治直接统一的伦理政治,家国一体是当时最基本的国家形态。在中国“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由家及国,国的原理缩影式地包摄在家的原理之中,整个伦理政治是建立在家族血缘的根基上。”即家长制才是治理国家的方式,血缘宗法只是国家政治的表象。所以,家国一体的血缘宗法制度是孝思想产生的基础。这种政治结构是孝观念、特别是早期孝观念的基本内涵。为了维护复杂的社会秩序,除了依靠政治的强制力外还需要道德的向心力。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为孝道德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基础。
除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外,分封制的崩溃也为孔子孝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春秋末期,作为等级奴隶制政治制度的分封制和作为等级奴隶制意识形态集中表现的周礼都开始遭到破坏。随着分封制的逐渐崩溃,占统治地位的宗法制度也逐渐瓦解,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违例的行为。分封制的崩溃使得原本的血缘宗亲不能维持旧的社会关系了,随之而来的诸侯割据等现象造成的混乱局面表明分封制的瓦解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又必须打破这种限制以适应新的阶层的要求。因此,孔子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应当时社会条件的孝道思想,一方面希望恢复周礼,另一方面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政权的稳固。
1.2、经济背景
春秋末年,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农耕文明的迅速发展,井田制逐渐遭到瓦解,而由井田制所决定的宗族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注重传统的尊祖敬宗的孝道观念转变为更加注重在处理现实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春秋末期农业的发展,尊老、敬老已成为农耕社会的重要要求。因为农业生产使人们生活得到了保障,有能力去孝敬老人;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使有农耕经验的长者受到人们的尊敬,因而,后辈们尊敬长者已经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定。
个体家庭随着分封制的崩溃,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奴隶社会逐渐解体而产生。此后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主体,可以独立的进行经济活动。以个体家庭为代表的私有制的出现,使得一家之长在家庭中可以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家长主要负责家庭的收入和子女的成长,不仅对家庭财产而且对于子女都享有支配权。子女对家长具有赡养的责任。这样,孝的思想也发展为对封建家长的尊敬和赡养义务,即孝。
1.3、文化背景
周朝丰富的孝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孝道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发展的。但孔子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不断改变,孝道思想也不断变化。但是随着礼乐的解体,社会上的不孝行为日益增多,孝道越来越不被社会所重视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想要以孝为出发点改变当下的社会状况。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井田制的瓦解,人们经济上获得独立。经济上的独立势必要求政治上的地位,因而引发了社会上的强烈的对抗。导致周天子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分封制崩溃,王族内部争斗不断。原有的官学制度已经不能在继续维持了,官学开始衰落。
一方面,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扩大实力,开始招收人才,这些贤者提出了许多的主张,促进了诸侯经济、政治的发展,加速了周王朝的灭亡。而且这些贤者的思想被统治阶级采纳促进了思想领域的解放。百家争鸣,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当时的思想门派众多,号称百家。周代以来实行的孝道也引起了思想家们的思考和辩论。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孝道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另一方面,春秋以前,国家的教学模式是学在官府。即只有社会的上层阶级才能进入专门的学府学习。但随着诸侯实力的扩大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开始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现象。很多文化官员流落各地,这些原本只服务于贵族的知识分子的流落导致知识向下层的传播。由此,官学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私学开始兴起。且由于当时诸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对思想领域较为宽容,所以就带来了思想领域的活跃。孔子成为开办私学的代表人物,更成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最大的私人讲学者和教育家。私学的兴起,为孔子阐述自己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二、孔子“孝”思想的内容
孝是子女爱父母的道德规范孝,是用以处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子女对父母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把孝当成子女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有以下的基本规定:
2.1、养亲与敬亲
孔子的孝道,强调敬养父母。养亲就是赡养父母,保证父母的物质需要,这是最基本的含义。父母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不忘养育之恩,尽心竭力地供养和照料父母,保障父母物质生活需要,使其安度晚年。保证父母基本的生活需要是最基本的,但是只做到这一点是完全不够的。如果不敬爱父母,只是养活,单纯地保证吃喝住行,这畜生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养亲与敬亲,是孝道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尽孝不仅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更应该是从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重在内心的诚敬。表现在外表方面,子女对父母应态度友好恭敬可切,这是子女对父母爱的表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2.2、关怀与思念
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更要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陪伴在父母身边,为父母分忧解难,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在时不能随便远游,远游便无法侍奉父母。如果远游且游踪不定,那会让父母牵挂、放心不下的,而孝子是不肯让父母这样的。孝就表现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做到能陪伴在父母身旁,时刻关怀、安慰和温暖父母。思念是指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应该时刻惦记、挂念着父母,即孝思。因此,应时刻思念和牵挂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孝道的内在要求。
2.3、顺从与继志
“无违”就是孔子所认为的顺从。“无违”既有不违背父母意愿的含义,也有不违背礼制,按礼节侍奉父母的含义。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尽管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做子女的可以反复婉转地劝谏,至于父母有没有接受你的意见,那是另一回事。作为子女也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之心,仍应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以恭敬的态度面对父母。“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孔子赞美孟庄子的孝,是由于他能够继志。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在孔子看来,孟庄子对父母行孝之事一般人都能做到,但他在居丧期间不撤换父亲的家臣并延续父亲曾经的施政方针,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孝行。因此,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就是说,作为子女,应当继承父母的正业善道,并将其发扬光大,实现光宗耀祖,这无疑是最大的孝道。
2.4、孝丧和孝祭
孝丧和孝祭也是孔子孝道的内涵之一。孔子说:“所重:民、食、丧、祭。” (《论语·尧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就是说,对于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节侍奉他们,去世后要按照礼节安葬、祭祀他们。孔子及其弟子认为,人们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会轻易地、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而只有在父母死亡的时候,才会有真情的流露。“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论语·子张》)所以,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对于丧礼,孔子主张要有悲伤哀痛之情,同时又认为不应该铺张浪费。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对于故去的父母、先祖的祭祀,表达的是一种敬重、追念的情感,所以祭祀时关键在于虔诚与恭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孝丧指认真对待父母死亡,丧礼严格按照礼节办;孝祭指追念和祭拜死去的父母,祖先、鬼神。这样去做的人必然也会是个很有德的人,二者体现了孝道的始终如一。
三、孔子“孝”思想的时代价值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各种文明之间不断相互交流、吸收和改变。孔子的“孝”思想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后,虽然弱化了当初孔子赋予它的含义,但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它在当代的价值。
3.1、敬养父母
现在,赡养父母已经用法律来规范,可见如今,连最低层面上的“养”都需要法律来支持,就更别提孔子“孝”思想所要求的“敬养”了。
虽然,在孔子那里,“能养”父母是最低层次的孝,但却是实行孝最基本的方式,曾子曾经谈到孝分为三个层次,最高的是敬,最低就是物质的赡养,“能养”虽然是最低层次的,但却也是最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连最低层次的“能养”都谈做不到,还谈什么其他层次呢?“孝”虽然不是一种发自天性和本能的爱,但其本身亦是起源于原生的情感因素,这种由生理作用自发的爱,必然会因自私之情而缺乏自觉性,这也是当前为什么人们普遍溺爱自己的儿女,却忽略自己的父母,回归孔子“孝”思想,就是要求我们正视这种现状,加强后天的培养,突破个人的自私性,而使子女的孝养之心更加坚定。
养亲虽然不是孔子“孝”的全部内容,但却是日常生活中最实在的孝行,人们常常讲“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是当父母亲体衰年迈,丧失了劳动能力,缺乏依靠之时,儿女们的养亲奉亲,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在现代社会,政府和社会上开始承担部分的赡养责任,但归根结底,子女仍然是奉养父母这个义务的主体承担者,尽管孔子“孝”思想中一些观念已难以继续实现,但做到最低层面的奉养父母、侍奉老人对于当今时代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常怀感恩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子生三年,免于父母之怀”,要有感恩之心,培养我们自身善良的道德品质。在孔子看来,“孝”是人类最初的爱,是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上,延伸出去,到对每一个人的爱。这样,感恩就不仅是对于至亲,而包括对同胞、对社会、对国家,最终对于万事万物的关爱。但是,在当代,随着“孝”文化的弱化,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感恩了,把他人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把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物化作对他人的愤恨,只懂得索取,而不懂得感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人突出的问题就是不懂得感恩。孔子所认为的孝,其中一种父母子女间双向的爱,无私的爱,之所以慈,是因为对于子女的爱,之所以孝,是告诫我们对父母要知恩图报,在父母年老之时,能够像父母幼时待儿女一般照料父母。孔子“孝”的思想在其内容上,包含有“养、敬、顺、谏、丧祭”等,并通过发扬延伸至对于他人的“仁爱”,遵礼行忠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所以,我们并不是独立的存在于一个家庭里,而是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在家庭里,我们依赖于父母至亲的爱,在社会中,我们依赖于朋友间的友爱,长辈的慈爱,所以我们应常怀感恩之情,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孝”的含义不仅是要求我们要感恩父母,而是在此基础上扩充至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感恩。
3.3、慎终追远
丧和祭是孔子“孝”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是子女表达对于父母祖辈的追思和崇敬,这也是要求人们要慎终追远;慎终追远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子女珍爱生命,二是繁衍生命的要求。
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压力,由于心理承受能力的程度不同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每年通过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大有人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慎终就是要求我们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以此来正视对于生命的珍爱与责任。
繁衍生命、光宗耀祖是慎终追远的现实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宗族血缘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个人都有传承生命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孔子的“孝”思想中“显亲”、“无违”的要求,继承父母之志,并发扬光大,以光宗耀祖,将祖辈的精神通过生命的传承延续下去,这是孝的最终归宿,也是个体的信仰所在。
“孝”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内涵,它从产生发展至今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孔子的“孝”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优秀的内容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评价:说理有据,阐释内容较深刻且全面,有自己的想法。本文以小见大,通过论述孔子“孝”的思想和其时代价值,阐发出“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