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9年上半年二等奖谭泽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9年上半年二等奖谭泽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中国哲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

姓名:谭泽

学号:201711120110009

    

中华义理总坛: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405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现在有两种存在的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是存在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精神品质、行为活动之中,通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展现出来,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出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感知到,但是,这种存在方式通常是以个案的形式存在着,给我们提供生动、具体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很难全面地看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全貌,看到了我们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就是以文字的形态存在于中华经典之中。

 

中华义理总坛: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406

近年来,国学之风兴盛,各种中华经典教育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悠久的岁月中,积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便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中华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全世界。特别是今天中国国力越来越强,汉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世界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与他民族最显著的区分点。而中华经典则是中华精神的最好的记录铅字本,学习中华经典是培养民族情结的最佳途径。一个没有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是无法长扬于世界之林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更加注重凸显民族化,弘扬国学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的举措。

 

中华义理总坛:中华十大义理514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兼备了个人心性品德与人伦关系规范的双重特点。孟子最初提出了仁、义、礼、智四个基本德目,到西汉董仲舒把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十大义理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个范畴,较全面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十大义理为我们处理残酷、不公、野蛮、愚昧、欺诈、背叛、忤逆、贪腐、软弱、冲突等大多数社会弊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想指导,大有借鉴价值。它是经历数千年的考验,并由历代圣贤表达出来,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的道德精神与价值观,作为统一的社会意识规范,它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行为上、思想上的向导,终将我们导向和谐、文明。

 

义坛:无义之害113

利益,是众人共同需要的,可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不仅伤害他人,也是自己成为一个小人。只想着对自己有利,这种危害极大,甚至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心中无正义,是道德的缺失,会养成中华中华民族的见利忘义,不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非常富有的人,会骄横,过于贫寒的人,则忧愁。忧愁,就容易成为盗贼,骄横,就容易暴虐,这是人之常情。贪财、贪色所引起的祸害,比毒蛇商人还要厉害,尤其应当远离。利益,是众人所共同需要的。只想着对自己有利,这种危害是极大的。欲望过多,就会使心灵昏蔽,忘记义理;追求太多,就会发生侵夺,并且导致怨仇产生。理是天下大公,利是人们共同需要的。如果能使自己的心公正,不失于正理,那就会与大众同享利益,不去侵夺别人,别人也愿意给他。如果好利心切,心为自私蒙蔽,追求自己得益,而损害别人,那么别人也就与他抗争,所以就没有人肯送给他什么,反而有人去攻击他并且夺取他的东西。

 

礼坛:礼的原则589

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

 

智坛:知行合一278

孔子讲求言行一致的标准,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言之必可行,他所认为的执行合一就属于一种言出必行的一种理想理念。荀子认为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他也坚持一种知与行的统一,他遵循的是一种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而王阳明更是把知行合一系统的作为了他哲学思想的重要观点,认为唯有在知行合一的方式中,格物致知,才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并写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

 

智坛:仁智统一204

才高德差,所谓的智商高但情商低。这种人由于在社会上无德而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会被世人所看不起。而另一种人则是有仁德却天生愚笨,但由于他在社会中的道德地位很高,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甚至是精神丰碑。此外还有一种人这种人近乎完美了:仁德和智慧兼备,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然而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寥寥无几,有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了。 可见虽然人类不可能到达完美,但趋近完善即达到仁智的统一却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五常之一。首先把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信坛:信的行为  635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这句话翻译过来也就是,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 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 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 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 的。,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 是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坛:信:主题题解  236

古语有云:言必出,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都是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做人要诚信。诚信二字重千斤。诚信,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诚信,才能让世界更加美好,到时我们将发现:青草绿树,白云蓝天,花香鸟语,无垠大海,广阔的沙漠,坦荡的草原,美丽无处不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圆月缺,美丽尽存其中。但是失去了诚信,我们的社会将一片混乱,如果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那人与人之间要怎样合作?国家怎么能发展?社会怎么能变成和谐社会?失去了诚信,一切将如纸上谈兵诚信是现代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之一。交友,交易,自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讲诚信。诚信是一个人涵养的一种体现,它是物质的一切无法交换的,是金钱、权力、地位所有外显的东西无法代替的。如果失去了诚信,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秩序,失去依赖,失去希望。真正的信赖是需要双方努力的,发自内心的依赖就源于诚信的。诚信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是一种承诺,一种最可靠的精神支柱,它是处世交友的根本立足点,一旦失去,我们的损失就不是一点半点的了。

 

忠坛:忠:主题题解  210

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以及诚实、正直、公正、宽厚与善良作为的直接的或引伸的含意,不仅与老子、孔子、孟子等哲学家关于人类的良知良能理论密切相关,而且与中国古代文化对于人类的心灵中存在的良知良能的古老信念密切相关。可以说,就是对于这古老的理论和信念的直接表达:一切发自人类个体的本心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好的思想和好的行为,因此人类的每一个体的本心直接就是人类每一个体的最好的导师,而由这一最好的导师所造就的人类每一个体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也就是最完善的思想和最完善的人格,它们构成了人类每一个体的诚实的、正直的、公正的、宽厚的和善良的品格和行为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人类每一个体在人类社会中享有幸福与自由的权利的基础。

 

孝坛:真诚孝亲428

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父义母慈是对子女的伦理义务,是对子女成长的关心、期待、培养和教育;子女对父母的伦理规范是孝,其具体义务,不仅是养亲,更要敬亲、爱亲、尊亲.“是家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虽然,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不可否认,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社会里,在保障老年人的生存病养方面,在维护家庭的自然衔接与衍进方面,在稳定家庭与稳定社会方面是有其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的。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指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古代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去实现尽,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

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

 

廉坛:廉洁   549

廉洁奉公是我国自古以来对所有官员的要求,官员廉洁了,他们才能公正地判案,才能不损害人民的利益,才能达到一个做好官的要求,可是,如果要廉洁奉公那么他们的收益很少,无法达到他们享受的目的。廉洁是指为官者不以不合理的手段贪求公共财物。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百姓到称之为包青天,他不畏强权,不收贿赂,克己奉公,全心全意帮助人民,他曾在《岂不用赃吏》里说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廉洁奉公是人民的表率;贪婪的人是人民的祸害。现在,因为贪污受贿落马的官员有多少。可人们还是不反思,都在走同一条路。不成事一样。有些官员可能会说:人家都收,我凭什么不收。还有人说:我们是逼不得已。可是,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中国还怎么发展。只有官员廉洁了。社会风气才会正,人们才能在更好地凭实力发展。是人们亘古不变的精神。

 

毅坛:自强不息581

自强不息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人不断地有新的追求,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就。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深刻认识和理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坎坷和挫折是一笔财富、一种动力;只有不断地追求新的创造、新的发展,才能获得新的进步,也只有在这新的追求中,人的生活才能更有意义,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毅坛:经受磨练437

人其实在不断的成长和成熟,其主要原因就是每天在经受的磨练,在磨练中成长成熟。当我们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时候,我们都有过经受磨难的考验。
生活中的磨练是必然.苦难是人一生中必须经受的,只有经受苦难的磨练,人才能成就大事业 。所以,当苦难降临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对待苦难,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以一种强烈的毅力,来面对他,并受之磨练,增强我们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勇气来面对人生中更多的逆境和挫折。

 

 

和坛:社会和谐   749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为了顺应社会潮流的发展中国提出了共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同时和谐社会也是当今我国政府和人们的共同心声。唯有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政治、经济、文化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加强修养,实现自我身心和谐。儒家认为,个体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加强道德修养,实现身心和谐,才能为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打下良好基础。这就是儒家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道。个体实现身心和谐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必须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持之以恒地改造、充实和完善自己。

 

评价:作者结合实际,能很好地引经据典来论述问题,对待很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可见作者对中华文化理解颇深。如作者讲到:孝”在保障老年人的生存病养方面,在维护家庭的自然衔接与衍进方面,在稳定家庭与稳定社会方面是有其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的等等。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