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儒家核心思想“仁”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儒家核心思想“仁”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字号:T|T

 

儒家核心思想“仁”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昆明理工大学国资学院        孙道位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是“任何真正的哲学又不是过眼云烟,必定包含着作为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的内容精神财富”。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们所确立的《巴黎宣言》上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所以,在当代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仁”与个人
仁是人类的最高境界,所谓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相知、相爱、相助之道。
1,当代人需要“仁”的思想。
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人们发展个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必将导致拜金主义的滋生和蔓延,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和泛滥,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代社会对人最大的威胁不是原子弹,而是人的生存意义的丧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儒家以“仁爱”为价值核心,要求人们“忠”、“恕”,具体来说就是“已欲立则立人,已欲达则达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正反两个方面教导人们应该持守一颗温暖、感恩、谦让、善良的心,即“仁”心。在基本的人际关系里,在亲人与朋友的相处中尤其应该体现种态度。如果有颗儒者宽厚、仁爱、忠恕之心,树立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避免心理危机,维护心理健康的根本之益。
2、“仁”就在身边
其一、爱别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也就是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处要尊重长上,做事要严谨讲信誉,博爱众人,这样做就接近仁了,在孔子看来,爱别人要从爱家人开始,然后做到泛爱众。
其二、尊重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也应该如何对待别人,我们今天还强调即使是已之所欲,也不强施于人。即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
其三、适当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已复礼为仁”《颜渊》私欲是人所共有的。个人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冲突时,应克制个人的欲望,以达到礼的要求。而今天的礼就是学校、单位、社会等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和法律。
其四,爱憎分明。“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孔子认为只有仁者能够爱应该爱的人,能够恨该恨的人,而不是毫无选择地泛爱,嫉恶如仇是一种深刻的爱,“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爱好仁德的人却不爱学习,就容易被愚弄和利用。
其五,言行一致,并以身作则。在论语里记载,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气愤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儒子不可教也。始吾于人,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行一致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必备的品质之一,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六,有选择交朋友并讲信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朋友之间要坦诚相待,讲信义。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可悲的,真正的朋友是很珍贵的。但时间,精力有限,所以交朋友要真重选择。若与品质低下的人交朋友,不仅浪费时间,甚至断送自己的前程。信义是获得威望的重要途径,《阳货》何谓讲信义呢?就是按照正确的道理,给予有责任的承诺,并且如地去做。
其七,正确处理义与得的关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追求宝贵尊荣是人们的天性,但要用合乎正义的方法得到才行。而当义与利冲突时,能够以义制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在财利面前,君子道义上该取的才取,小人只图财利,即便违背道义也在所不惜。
二、“仁”与社会的和谐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可以看到,一个和谐的社会不仅包含,“爱人”也包含“恶人”。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无原则,无矛盾的社会,这是孔子对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提示。就我国而言,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但面临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论值得借鉴,无论提倡兼爱,慈爱还是博爱,我们的生存和生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我们的爱也是以亲爱为起点的;即使出家人也是父母所生,亲情总是割舍不断的,即仁爱,仁爱是具实践性,也是最理想的爱,应当大力提倡。
“仁政”作为我国传统政治思想,在过去的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现代“构建社会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等思想的提出,则标志着我国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方面又迈进一步。
三、“仁”与国家的和平
未来世界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利益的接触更加直接频繁,各国之间因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矛盾摩擦、竞争、冲突日益加剧,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倒不失为一种恰当的解决思路。希望和别人和谐相处,先有差别的存在,而不强求别人和自己完全一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结果是不可能和谐相处,如果,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能借鉴一点仁爱与和精神,强调“和为贵”,相信这个世界和平友好很多。
四、“仁”不是万能的
世界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文化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永远都是新的,所有的问题不可能仅仅依靠“仁”的思想而得到解决,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任何思想的继承都只能是一种批判继承,都要经过取舍,过滤转化和重构,传统的“仁”的思想局限性是而易见的。所以现代人们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过去”和“与时俱进”。当然任何文化传统都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儒家思想也不例外,也是发展的。
 
 
参考资料:
1、孔子仁爱思想与大学生的做人教育,王玉英,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论仁爱思想对心理健康的调控,李化侠,付叶豪,莱阳农学院学报
3、论儒家仁爱论理的现代意义,李雄舟,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杨建当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借鉴,周山,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5、“仁政”真义诠释,朱学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