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如何发展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 宣坤
泱泱中华五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耀眼的明珠,从中拿出即使最不起眼的一缕光彩,也足以让世界惊叹不已,天下诸国能望其项背者实寥寥无几也!祖国这绚烂无比的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也还可以说大体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改变。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轰隆隆的炮火声,西方文化开始肆无忌惮地在中华大地上“横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民国那一段时期,我认为人的言论还是有不少的自由的,中西方文化的对立,让当时各种报纸书刊显得非常好看,耐看,甚至我觉得当时文化界,文化派别的战斗把战场搬到纸面上并公开发行是一件非常热闹的事,鲁迅,胡适等便是当时的一些代表人物。最后的结果呢,西方文化没有取代传统,而传统文化也未将西方文化“驱逐出境”。、
待历史前进到文革——十年浩劫,传统文化终于面临了一场来顶之灾,其危机不亚于秦时的“焚书坑儒”。有一件令人悲痛的事,当时定陵被无知地打开了,出土时还光彩夺目的文物一夜间变成了一堆尘土,明朝著名的万历皇帝及其皇后的尸骨被红卫兵拿出浇上汽油当街焚毁!这十年时间对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冲击对比其他时期总和还要多。
然而到了文革已过去30年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发展现奖及前景仍令人担忧。比如说儒家学说的发展,人们视线之内的总是一些纪念,祭奠孔子的轰轰烈烈的活动,而看不到一点有关儒家学说的内容的宣传和发展,更多的是表面上的“作秀”用儒家的名来赚钱的商业活动。反不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商比较多的国家重视儒家的教育意义,经常能看到他们开设儒学专业甚至学院来研究儒学,将老夫子的教诲用在生活中,用在企业管理中。而夫子家乡的人却没有多少能意识到这些层次。
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怎样发展传统文化的呢?拿我们这一代来说,从小学的“鹅,鹅,鹅”到初中的《醉翁亭记》再到高中的《过秦论》,都是被老师“威逼利诱”着死记硬背下来的,一旦上了大学,只要不是涉及到自己所学的专业,马上忘光,一点不剩,就像现在的我只记得课文的名字而内容却一点也想不起来了。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固然是不合适的,然则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其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一般不起作用。要想全面发展传统文化,只能改革现行教育方法及制度。但以目前形势来看,这种改革不太现实。所以,这种矛盾的解决还有待时日。
然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好的迹象的出现,如我们现在所开设的《中华义理》课程,让我们重新回味,记忆了那些曾经是烂熟于心现在却遗忘了的优美的诗、句、赋。不仅如些,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也更好,更深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思想境界,人生感悟,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光我们学校,其他学校也有很多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事例。比如中国古老的乐器古琴,现在很多人对其不熟悉,它的外形看上去跟古董非常相似,声音低沉,厚重,很有历史沧桑感。然而现在流行音乐盛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古乐器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有魅力了,更别提声音那么沧桑的古琴了。清华大学的几个学生的拯救古琴,专门成立了古琴协会,请同学老师演奏,推广古琴,可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民间艺术的消逝,无人继承现象相当严重,一些民族语言、文字、当地方言、地方戏曲等严重缺乏后继人才,前景更不容乐观。
对古人良好的品行及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也在慢慢发展,《公民道德行为规范》便是好的开端。节俭、自尊自爱、平常之心、持守正道也将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规范;人们开始向古人学习如何涵养,如何培养正觉如何刚毅如何督智,从一个无知少年慢慢学习慢慢成长。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光能看到祖国传统文化华丽的外表,更能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无限力量。也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必会越来越顺利且永远地发展下去。
- 上一篇:中华义理——传统文化经典专题
- 下一篇:儒家核心思想“仁”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