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传统儒家思想,推进国家和谐发展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 李艳红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体制在全球快速蔓延,大有主导所有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势头。西方政治,文化和科技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不是万能的,任何一个能够引导世界前进的国家除了必须具有相当的硬实力以外,还必须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具有相当的软实力。否则,中国的崛起必将片面,畸形,缺乏感召力,文化的崛起并非易事,要摆脱这一困境有必要借鉴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以人际关系为基础,治理国家为重要内容,追求完善道德为核心目标。它超越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观念,政治,法律制度和世界各大宗教文明,其内在价值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其实西方国家大多把儒家思想当作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并列的宗教,这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因为宗教离不开对本宗教神的信仰和有关天国世界的理论,而儒家思想避开了这些。《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借鉴儒家思想,不会出现因信仰一种神而排斥另一种神的现象,它是以论理道德为主体的宗教的文明。任何国家和地区需要这种文明。所以,合理借鉴传统儒家思想,强化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主题,推进国家和谐发展。
一、“仁”——人际关系原则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个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与别人相互亲爱,礼仪、礼貌、礼节等社会行为规范对他有什么用呢?一个人如果不能与别人相互亲爱,快乐对他有什么用呢?孔子学问的中心是“仁”,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具意思是说唯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才能团结和睦于人,才能有羞耻。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能团结和睦于人,也只有有着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会具有羞耻之心,而一个人一旦具有羞耻、羞愧之心,也就是他对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反思,也就是说他承认社会行为规范的合理性,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批评。
所以,孔子接着说:“苟志於仁矣,无恶也”。意思是说,若是有志于与人相互亲爱,也就没有羞耻,羞愧了。这其实也是我们现代所谓的心理健康了,有志于与人相互亲爱,就少有私心杂念,一切的言行,都在于与人相互亲爱,便能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就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胡言乱语,当然也就不会有羞耻感了。这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是替别人着想凡是相互理解。子贡提出“贪而无谄,富而无骄”,真正地富贵了,但还是与平常人一样,没一点架子,还是谦恭有礼地待人待物,尤其是对贫苦老百姓也是同样,但是,孔子并没有赞扬他,只是说,也可以吧,因为,如果贫穷落魄还仍然是快乐的,如果富贵以后还是谦恭有礼的,才是真正地做到“贫而无谄”。仅仅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行,还要“贫而乐,富尔好礼”才行,“贫而乐”即是人之心理健康之表现,也就是人在贫穷中仍能与人相互亲爱,所以他是快乐的。
二、“德治”——天下大治的根本
“德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认为它是天下大治的根本,是光明、善良、正义、忠信、美好、适度,幸福等。德治,就是以高尚的德性教化人民,形成尚德之风,实现国家大治,天下大治。但是“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意思是说,只听说过有官吏胡作非为而仍有独自守法的好民众,没有听说过有胡作非为的民众而仍有独自依法治理的官吏,所以明白的君主只治理官吏而不治理民众。很多领导人只知道治理民众,治理普通老百姓,而任由自己的下级官吏胡作非为。殊不知,正是由于下级官吏的胡作非为才导致普通老百姓的不安分守已。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央是发电厂,普通老百姓是电灯泡,中央发的电很充足,可是到了老百姓那里,灯泡却不亮,为什么呢?中层领导就一层层电阻,把电阻挠了!比如现代的工厂,厂长任由中层干部胡作非为,而不断对工人进行治理,这样做,工人能治理好吗?肯定不能!其实任何一个领导人,只要管好几个中层干部就行了,让几个中层干部各尽所能,各司其职,这个领导就是优秀的。这时,“德治”就显得很重要了。
儒家认为,有道德的国家,统治者和百姓有德,国家才能顺利地生存和发展。即孟子所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因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能兵戈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举商汤以七十里,周文王以一百里的领地统一天下的事例说明他们遵守并弘扬道德,全天下向往,致使其势力壮大的道理。即“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中心说而诚服也。”一个国家不遵守道德,将自取灭亡。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以道德自律,你争我夺,天下大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日意法西斯国家,不遵守国际道德,最后走上失败之路。
三、“仁政”——立国的基础
“仁政”是儒家治国的重要主张,儒家认为是否实行“仁政”,关系到国家的统治基础是否稳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按儒家的思想理解,“仁政”以慈爱、善良、施予、智慧、诚信等精神境界管理国家,即孟子所谓“仁则荣,不仁则辱。”
四:“贵和”——理想的境界
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流传很广。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推行礼仪,应恰到好处才可贵,孟子把“和”用于人际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这说明“和”的深远影响“和”是各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和”状态下,各国可以发展,在不“和”的状态下,国家互相仇恨爆发战争,将导致无法发展,甚至灭亡。“和”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思想,它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普遍的实用性。用“和”化解在外交和国际关系中的难题,结交更多的国际伙伴,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由内“和”推动外“和”,由外“和”促进内“和”,早日解决台湾问题。
五、“礼教”——秩序良性循环的约束机制
“礼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还阐述“礼”的平衡功效。孟子说:“有礼者敬人”,“恭敬之心,礼也。”孔子说,“礼”符合天地万物自然规律,制约天地万物“礼”还有解除邪僻,增进事物的美好,纠正事物,实行圆通等作用,可见“礼”的作用十分广泛,它用来约束人心,维护上下秩序,平衡人的品格。
有人认为,有法律法规的制约即可规范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其实不然,法律带有强制性,“礼教”则属道德范畴,二者结合会对国家更为有利,当然,“礼教”不能包办一切。“礼教”的社会意义在于社会或只能各守其位,各尽其职,保持社会秩序的良性循环。让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有道德的国家和没有道德的国家一律平等,行不通。让法西斯德国与反法西斯国家平等——不公平,让代表几万人的小国与代表十几亿的大国在安理会中都有一张否决票——不合理,让小国与大国承担同样的安全责任——不现实,大国就承担其责任,小国立履行其义务,大国有其权利,小国有其尊严。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礼教”走极端,过分束缚人们,属于上位的人不以道德自律,却要求属于下位的人遵守礼教,而礼教本意是要求居于上位的人作出表率。这说明了,道德不是万能的,礼教缺乏下位者对上位者的约束机制。
六、“廉耻”——自律的坐标
“廉耻”是儒家自律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对后世影响很大。“廉耻”就是对清白操守和羞辱心理的感觉,它是儒家反省自身,完善自我的有效机制。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意思是说,我羞耻于那紫色抢夺了朱红色的地位,也羞耻于那郑国的音乐搅乱了真正的雅乐,也羞耻于那花言巧语颠倒是非而使国家倾覆的人。也就是说,清廉得过分的官员其实往往就是大贪官,他贪的不仅仅是一点金钱珠宝,而贪的是最高的地位,一旦获得了最高地位,他也就会原形毕露了。而这些官员,也是花言巧语了,比花言巧语还更胜一等,就起来振振有词,光冕堂皇,似乎都是为国为民,可是没有真正的思想内容,即使有,也是地主保护主义,为了一个小地方的利益不顾大局、而出卖大局,出卖了国家和人民,这些就是可耻的。
孔子曾经说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意思是说,天下太平就出来担任职务,天下混乱就隐姓埋名,国家的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是贫困下贱,就是耻辱。国家的政治腐败,而自己却是富裕且贵极人臣,也是耻辱,因为他们发的是战争财,发的是国难财,是在国家、民族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先中饱私囊的人,这种人当然就更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耻辱了。
现代的“谦耻”要求国家廉洁自律,不唯利是图,有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很少采伐自己的树木,却大量进口非洲国家的木材,加重了一些非洲国家的生态破坏程度和沙漠化。这种不义做法应遭到批判。有“廉耻”的国家要耻自己之不足,不耻于学习,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耻于言过其行。要廉洁自律,出现问题,先自我反省,国家才会强大发展,人民才会团结互爱。
如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合理性日益显现出来,只要我们认真发掘,深刻领会,按照原旨的孔孟本意理解其思想精髓,并善于借鉴它,就有可能给受到威胁的人类带来希望,帮助我们实现和平、繁荣、发展、进步和幸福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