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伦理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
姓名:陶涛
学号:201611120100029
信坛:三、信与众德第216楼
《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孔子的仁爱思想以“笃亲”始,以“泛爱众”“济天下”为目的和重心。《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朦胧的博爱意识,彰显出宽厚伟大的人文品格,这具体表现在对他人的“信”和对国家的“忠”。对他人的爱,强调“信”是基础。《说文解字》:“信,诚也。”“信”由“人”和“言”构成,意为“遵守诺言”,言如其人,言行一致,引申为诚实,信义,不说谎,不背叛,有诚意。孔子强调对待朋友要“信”,亦是强调要真诚,尽心尽力。“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把“信”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忠坛:五、忠于职守第306楼
对于国家、社会的爱,特别看重“忠”,忠心为国。《说文解字》注:“忠,敬也,尽心曰忠。”在《论语》中,“忠”主要表现在辅佐君主要忠心不二,心系国人、国事,“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八佾》:“鲁定公曾问孔子曰:君事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由此,我们可知孔子认为“忠”是臣的责任和职责。忠心为国为君,就不能对其失误视而不见,要“忠告而善道之。这也促成了中国儒家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个体对自己所在的集体要忠心, 这种忠于集体的价值观其重要性甚至高于人的生命。
仁坛:二、仁的来源第328楼
“孝”与“悌”是符合人的天性的爱,是人之常情的爱,是人性的最初的表现。而这种人之常情的爱,就是“仁之本”。
《论语》论述的仁爱,其最初体现就是孝道。孔子认为“孝”的产生,以自然的血缘情感为基础。《论语·子路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偷羊这种行为是不符合道德的,但父子互相揭发,又违反了父子本来的天然情感,不合乎人性。孔子不提倡这种互相揭发的“直”,其他外人可以这样“直”,而父子间则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以自然情感为基础的真性情。孔子认为“孝”就来源于父子之间的这种自然情感。
仁爱在家庭中的另一体现为手足之情,姐妹之爱,平辈之间的互敬互爱。《论语》认为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兄弟间当像朋友一样友爱、互助。孔子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主张父母不再跟前时,哥哥姐姐就要保护、疼惜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要尊从哥哥姐姐。
因此,《论语》中的仁爱,是以家庭关系为出发点的,带有血缘关系的爱。表现为两代或两代以上人之间的“孝”以及同代人之间的“悌”这种爱是亲情的表现。中国儒家的文化精神正是提倡在处理家庭内部的关系时,要以仁爱的观念来达成和谐:父子骨肉情深、夫妻相敬如宾、兄弟情同手足等。
仁坛:六、众德之本 第217楼
上述材料让我不由想起一类独特的人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是是当今环境下精英人才中的畸形产物,其突出特点是忽略了其应当追求的人生价值与人格完整。他们能够认知外部所有知识性世界,却唯一不能认识到内心的情感诉求。他们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应有的德性品质,这种缺乏导致了他们多重人格产生。而德性应是人优秀品质中的一种,是由理智或智慧在正确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根据有利于具有者和他活动于其中的共同体及其成员更好生存的根本要求培育的德性是一种自古以来社会要求人们养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中国古人便有“九德”之说。《尚书·虞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中国传统德性与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具有相通性,弘扬传统德性也有助于扼制“精致的利己主义”在人群中的蔓延。
仁坛:一、仁的定义第821楼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论语》阐述的“仁”,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孔子倡导“仁者爱人”,进而推人及物,由爱人到爱物,这体现出“仁”是“爱”的演绎和诠释。因此,“仁”是一种发自家庭,延及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自然、宇宙的普遍的爱。“仁”体现的这种由里及外、由小及大的爱是适合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道德准绳。由“仁”这种普世性的价值来看,儒家的文化精神则具有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
仁坛:十一、仁:主题题解 第212楼
我认为,仁的最本真的普遍涵义是对天所生之物都要有同情和爱。从生命的意义上说,人与动植物都是自然宇宙所生。儒家的仁爱思想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人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主张人类要爱自然、尊重自然, 与自然、宇宙和谐相处。对待植物、山水要深怀敬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这种“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体验, 只有境界很高的人才有这种体验。缺乏这种境界的人,只见山是山,水是水,与我有何相干?更有何乐?在仁知之人看来,自然界充满生意,与之融为一体,不计利害,就是仁者情怀,能享受到生命的快乐。另一方面对动物也要尊重、爱护。“骥, 不称其力, 称其德也。”《( 论语·宪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但孔子不称赞其力而称赞其德。孔子认为对野生动物的尊重和爱护, 也是仁的体现、爱的表现。孔子主张要多了解动植物,多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孔子主张“学诗”, 除了应对交谈以提高生活品味之外, 还因为学诗可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人的德性之所以尊贵,不在于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任意支配和施暴,而在于同情和爱护一切生命,这是仁爱思想的最高境界。
孝坛:十一、孝:主题题解 第379楼
“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深远的影响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全部道德情感的自然源头,也是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精神。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悌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它被儒家视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者”和“仁之内核”,不仅对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与民俗、艺术甚至国人性格的塑造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我认为,现今“孝悌伦理”的不足仍表现在两个方面:差等之爱的悖谬和伦理与政治的混淆。对于前者我们看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另外,差等之爱往往以“爱”的名义陷父母于冷漠之境,此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尤其明显。第二个省思表现在伦理与政治的混淆,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卢梭对家庭伦理与政治规则混淆的批评,而且我们会看到“孝悌伦理”与社会共同体的的相悖性,儒家注重“家”的伦理与单位不利于现代社会共同体的建立;那是一种传统血缘与现代身份的纠结。
孝坛:八、真诚孝亲第388楼
值得一提的是在《论语•子路》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现代,有许多人误解过孔子的“亲亲互隐”,但是百人百解。我个人还是较为支持孔子所说的这种现象,但不是基于亲人与亲人相互为彼此隐瞒罪行观点上。孔子认为,这种“亲亲互隐”的行为不是叫人说假话,而是说一个仁人要有真情实感,它是出自人的本性的,是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孔子讲的直德与周礼的亲亲观念密切相关,将这种亲亲的观念看作是由人的质而来的。因此主张提倡这种品德,不矫饰造作,曲己奉人。孔子的这一说法也表明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是从情出发的,不同于西方从理出发,撇开其负面的意义,这一传统确立了人的价值和意义。
孝坛:三、继承父志 第145楼
华夏民族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向来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的,所以想成了重亲情、重伦理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孝悌”。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论语》即凸显出孝与悌这种家庭之礼的重要与可贵。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要继承父亲的意志,推行父亲未竟的事业。这是“孝”的一部分。这样做,一是不违背父亲生前的意愿,体现出对于父亲的敬顺。
同时,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孝悌是维持政治伦理纲常秩序的根本,也就是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而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论语》中看出古代社会亲情方面
注重“养”,更注重“情”,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的自律(即礼的规范要求)达到道德的自觉,以实现对父兄尊长的孝与悌。
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孝悌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民族道德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让现代人懂得孝悌不仅是承继中华礼仪文明,更是使“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精髓生生不息。
智坛:九、知行合一第234楼
知行合一可以说是阳明学说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经常引人误解的一个命题,就连门人弟子对这一命题也是颇多疑惑。实际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认识论命题,而是道德修养论命题,“致良知”的方法、是“作圣之功”,是为了对治“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的流弊与病痛。王阳明一再强调,“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由这一立言宗旨我们可以看到,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并进,主要就是为了使人心无一毫人欲之杂、为了使人心纯乎天理,就是为了强化人的道德主体意识、为了使人确立自主自觉的道德意识———亦即纯乎天理之本心。然而,自觉自主的道德意识总是离不开、或者说是必然要体现于自觉自主的道德践履,所以阳明反复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毅坛:九、超越生死 第121楼
孔子所言之“天”具有着主宰之意,孔子对“天命”抱有一种深信不疑的态度,孔子本人具有着坚强的人本化宗教信念:人生即是一种天命或使命。这样,死亡在孔子心中与天命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孔子的生死态度首先持有的是“生”由“命”定,“死”也是“天命”安排的观念。如孔子在面对学生伯牛及颜渊之死,“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而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其中的“命矣夫!”和“天丧予!”都表现孔子深知人不可能逃脱走向死亡的命运。对于这种必然死亡的现象有时只有采取接受,甚至于“认命”的态度,要做到“乐天知命故不忧”,否则无法走出“死亡”所带来的痛苦。孔子这种用“天命”或“使命”来释死的态度使得孔子更加坦然而易于接受现实,以至将常人对死亡的害怕与恐惧全都抛之脑后。
毅坛:四、经受磨练第402楼
人生就像狄俄尼索斯那样,永远摆脱不了悲剧命运。那么,与其避让,不如奋起抗争。酒神的精神就在于不畏痛苦和不幸,不把痛苦和不幸看作恐怖和灾难。人们应把痛苦和不幸看作人生的“营养”和“佐料”,从而自觉的忍受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在对痛苦和不幸的抗争中去感受生命的可贵,感受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悲剧震撼人心之后所产生的独特的悲剧效应,她不是让人像欣赏戏剧之后那样一笑而过,而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共鸣。只有痛苦才能激发人的生机,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欢欣和快乐。人生的幸福感就是战胜了痛苦的威武雄壮,气势昂扬的悲剧感。人正是在同悲剧的抗争中才唤起英雄气概的。在深沉的痛苦之中,才能体现出更深沉的欢乐。对待人生,悲观主义过于消极,乐观主义过于无知,禁欲主义过于荒唐,只有“酒神精神”才能成为人生的必备武器。它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在对悲剧加以洗涤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深沉的快感,它是一种崇高的悲剧快感。这种崇高的悲剧快感就是其所展现的命运悲剧的独特之美。
和坛:九、心灵清静 第398楼
我认为,人是灵与肉的统一体,而身体(肉体)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强调享受的快乐很大程度上就来于身体感官的快乐。而脱离身体的灵魂是不存在的,因为满足都是由欲望而产生的。我觉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性主义者”,就在于尊重人类的动物天性或生物性。这就是我所指的随心。人类是一种生物,是属于尘世、离不开尘世的;人类有一个身体,能够也应该享受各种快乐的欲望;人类的一切快乐都属于感觉的快乐,都源自生物性的快乐。所以我们只有在正常的本能上获得正常的满足,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包括生活各方面的享受。我最尊敬的一位文学家林语堂,他说过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这也是我一直希望企及的高度。我希望可以积极面对并承担人生,接受并热爱人生一切,享受生命的美好。
廉坛:十二、廉洁 第512楼
目前,我国还处于制度的工具理性阶段,遵守制度的道德还没有养成。因此,在进行权力制约与监督之笼的顶层设计之外,还要在培育制度的价值理性上下功夫在具体措施上。一方面,应大力进行以权利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和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通过以权利为核心的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维权意识、守法意识等,使用好、维护好自己的权利,有强烈的规则意识,使自己在规则的框架内行为,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其实是一种道德理性通过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知行合一,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和道德约束,养成一种以遵守制度为荣,以违反制度为耻的精神文化,形成制度意识的价值理性。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不敢违反制度的惩戒机制,从而促进制度意识价值理性的形成
如贪官腐败,加大惩罚力度,部分贪官就不敢再贪污行贿,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如同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规则意识也就养成。当然,制度意识价值理性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要想将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还要走上一段艰难的道路,也是必经的道路。
孝坛:十一、孝:主体题解第380楼
孔子倡导“学而优则仕”,他并不赞同封闭于一己一家之内。比如说他对君子的理解:“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里的“修己以敬”是必要的,但是却不是完全的,关键是借此起点而走向“安人”和“安百姓”,这是“敬”的扩大,是对父母之孝的扩大;同样在关于“士”的界定:“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我们也看到“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是必要的,但是却不是最高的理想,作为一个“士”要有个人、宗族、乡党走向国家天下,要“使于四方”。此种身-家-国-天下的思路在儒家语境中逐渐确定下来,至少在理论层面来讲,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开放的。而且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这样才能“以显父母”,而这才是“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此种说法在孟子那里便成为“以天下养”:“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万章上》)儒家语境中的家国天下之同构性,最可以通过“孝悌伦理”来说明。所以,我认为“孝悌”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以天下养”。
评价:作者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对仁义礼智等中华义理的理解,十分值得赞赏。并且能够结合现实,希望作者能够继续努力。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