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班级:10哲学班
姓名:邢丹丹
学号:104020434
联系方式:18788552924
1、仁坛 仁的来源 第190楼
仁作为种种道德的范畴,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以此我们便知仁即是万物的核心,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代也依旧如此。孔子的仁学思想影响了世代的人,告知人们要相互有爱关注,更要有同情心。孔子说:人者"爱人",并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仁学思想,是道德的核心内容,是调节人与人关心的准则,在当代更有特殊意义。
2、仁坛 仁的来源 第191 楼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在这之后的思想家们也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挥了仁的思想。以孟子最为突出。孟子一直以性善论作为自己的思想的基础,不断地对仁进行了发挥。在道德方面,孟子主张仁和义的结合,仁和义便成了一切道德的核心标准。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孟子正是以仁义来约束百姓和君主来达到这个目的。在政治经济方面,孟子则提出仁政的思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同时孟子又提出了“井田制”的思想,结合抑制“重农抑商”的思想,有效地缓解了各个阶级的矛盾,为后世所称赞。
3、仁坛 仁的来源 第192 楼
仁有其特殊的价值,在孔子之后,历代思想家不断地发挥,形成了儒家文化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仁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巨大的贡献。礼乐得以发展正是因为孔子借助仁的力量一步一步创造开来。在孔子之前,仁学文化并没有受到重视,正是孔子赋予了仁丰富的内涵之后使孔子之前和之后的历史得以衔接。还有一个明显的贡献则是孔子借助仁学的力量完成了上古向中古时代的转折。正如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4、义坛 舍利取义 第289 楼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一些东西。但在新时代的我们看来,舍利就真的能取义吗?
三国时期,陈宫一心效忠吕布,没有认识到吕布的无能和邪恶,为此宁愿牺牲性命也不愿意投降于曹操,以致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用武之地。一方面,陈宫是在舍利取义,但另一方面,陈宫却把大义当做愚义,即使死也要坚持自己认为的“大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舍利不一定就能取义的道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大义,在不违背义的前提下合理的取利,这不仅是在新时代应该认识到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懂得的道理,即头脑清醒灵活应对形势,以不违背义而合理取利。
5、义坛 义利相依 第118 楼
利义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利是义的存在基础,义是利的价值导向。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时,利义的关系又是相互依存的。谋利是为了谋取生存之利,即谋取个人利益,进而谋取天下公利。义则是督促人们谋取正义之利,取之有度,利己利人。没有义来监督的利,就会危害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没有利而空谈义又是行不通的。由此我们认识到正义而谋利的道理。利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便达成了和谐,由此便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利义相互依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应该合理的认识利义的关系。
6、礼坛 礼的原则 第349楼
礼的原则告诉我们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的则是尊重,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学会自尊,这一点也是尤为重要的。在社会层面上讲礼,我们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不破坏社会公共财产。适度也是礼的原则的体现,适度有很多层面的意思,在与人接触时应该适度交往,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也应该适度把握好社会运行的规律。通过对礼的认识,我们也更应该自律,这些都是礼的要求,更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正如《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7、信坛 信的定义 第321楼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被列为儒家思想五常之一,通过信进而实现仁,信为真实,信为不欺诈,对于君主,对于百姓都有良好的教育作用,从而缓解各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从现代社会讲,信也是有其独特的价值,有了信任作为基础,任何事情都有了保障。因此,信是一门必修课,也是我们行走于社会的通行证。
8、忠坛 忠的内涵 第290楼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由此便知,忠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我们也应该如曾子一般每天反省自己,正确认识到自己有没有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自己所能的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像我们的人生,我们要始终明白自己的坐标在哪里,明白自己的位置才可以好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在的我们,最困惑的就是我们自己是什么,该做什么,这些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尤为重要。有了忠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定位自己。
9、和坛 和谐原理 第226楼
古代的和的思想体现在诸多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主张人和人和谐相处,营造大同社会,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心与身的关系上提倡和谐恬静的心态并肯定人对物质的正当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则主张和谐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是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来源。
10、孝坛 孝:主题题解 第217楼
《孝经》开篇就讲,“先王有至德要道”即“孝”;“夫孝,德之本也。”《孝经》的宗旨,无非就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而我们也经常讲“百善孝为先”。孝在古代最原始的意思就是孝敬父母,而在新时代的今天,又被赋予了很多含义,如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庭和睦,尊长爱幼,忠于祖国等等。同时也有记载称,孝为德之本,也就是孝为个人品德的根本,只有做到孝,才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孝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应该怎样做到孝值得我们深思。
11、仁坛 仁的定义 第536楼
关于仁的论述有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即是颜渊和孔子的对话,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则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当颜渊进一步追问时,孔子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约束自己的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就做到了仁,这是孔子对仁性质和基本内容的概括。孔子讲仁,很大层面上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统治秩序才叫做仁。同时,孔子又指出统治者应该具备的特点,《论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民则有共,慧则足以使人。”即在统治这方面,既要保持尊严,又要善于用人,这是仁在政治方面的两个作用,重点突出了仁在政治方面的特点。
12、孝坛 忠孝一体 第129楼
孔子之所以重视孝,是因为孔子将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秩序称为仁,而周礼又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有记载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充分强调了孝悌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之一。然而孝与忠又是统一的,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正如《学而》记载:“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效忠一体,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仁的基本要求。忠孝一体,在新时代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作为忠孝的基本意思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忠孝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有意义。
13、礼坛 礼的价值 第454楼
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和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时代,礼同样发挥作用,既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又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在儒家看来,要想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必须遵行礼的的规范,如不遵循礼,便如周内史所说“礼不行则上下昏”,由此可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孔子强调的仁也是以礼为基础,,《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在孔子看来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14、仁坛 行仁之方 第125楼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的这句话表明仁的一个特点便是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都是自觉的主动的。而孔子强调仁的自觉性的目的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因此孔子在行为方面则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全面性,进而孔子想通过仁的内化把外在的礼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地道德修养。孔子又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论述了仁的行为,积极方面则是“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消极方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看来,具有了仁的品德和行为之后,这些人就无所畏惧了,正如孔子所说,“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
15、忠坛 主题题解 第120楼
忠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对人对事的准则,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定义的:"忠,敬也,尽心曰忠。"在孔子的思想中,忠是诚实的表现,最终表现为仁义,《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主忠信。"。在孔子的思想中,忠并不是忠恕于君主,而是对自己思想品德的一种制约。忠,于今而言,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忠于父母,忠于朋友爱人,忠于国家依旧是我们当下对忠的理解与认识。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