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 二等獎 张堃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 二等獎 张堃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美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姓名:张堃
学号:2011111201000036 
 
 
仁坛  四、仁的对象  275
孟子的仁政理念中,存在鲜明的等级思想,其仁政模式,首先就体现为等级模式,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表述,不足以表明孟子的民主思想,这其实只是强调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孟子还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证明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如《滕文公上》中提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
 
仁坛  五、仁的价值  339
仁者无敌。
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人可敌的。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孔子德政思想的发展。《梁惠王上》说:“保民而王,莫之御也”。他以为民请命的姿态,言辞充满现实批判精神,当面批评梁惠王和邹穆公。一方面要求“省刑罚薄赋敛”,“取于民有制”;另一方面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一句名言“春秋无义战”,认为战争发动者驱使人民流血卖命目的在于争夺土地和城池。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积极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十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成果喜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国内人民也免受对外战争、内部动荡等的伤害,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孟子仁政中的“保民而王,莫之御也”。
 
仁坛  十、培育良知   306
生命意识是孟子仁政的内在动力,他所持有的价值评判的标准就是“仁义”“良知”,而这 “仁义” “良知”即来源于传统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基因的生命意识。尊重人的生命意识是孟子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最可贵之处。从西周末年到战国中期,诸侯纷争,连年战争,“杀人盈野,杀人盈城。”对人的终极关怀,首要的是关心人的生命存在,这一点,在战乱不休的年代具有醒目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仁坛  十一、仁: 主题题解   146
容易理解,在兼并战争激烈残酷的战国时代,孟子的学说虽然理想高远,但可操作性并不强,难以满足诸侯短期内“富国强兵”的愿望。而且,孟子的仁政主张对社会利益冲突问题过于乐观而没有提出维护现实经济、社会秩序以解决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的具体办法。此外,“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君主的统治造成威胁,难以构成正向的激励。
 
仁坛  十一、仁: 主题题解   147
孟子的仁政学说可以阐发为民本-仁政-王道三位一体的结构,但在当时并未为统计阶层所接受,“迂远而阔于事情”,然而,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可贵之处并不仅在于能否在政治上得以推行,更在于其对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在当今的社会主义中国,特别是在“国富民穷”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的理解与贯彻孟子仁政理念的精髓,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将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广大人民的福址。
 
仁坛   [原创]浅谈孟子仁政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孔子的德治思想的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是保民。《梁惠王上》说:“保民而王,莫之御也”。他以为民请命的姿态,言辞充满现实批判精神,当面批评梁惠王和邹穆公。一方面要求“省刑罚薄赋敛”,“取于民有制”;另一方面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一句名言“春秋无义战”,认为战争发动者驱使人民流血卖命目的在于争夺土地和城池。
二是养民。孟子认为施行仁政的中心是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首要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多次提出“不违农时”,提出“制民之产”,给人民以“恒产”。
三是教民。孟子将孔子“富而后教”的思想阐述更清楚,主张对因贫困而犯罪的人不应该杀掉或严厉惩罚,而重在教化,即注重预防犯罪;对人民教养结合,才是仁政。教民比养民还重要,《尽心下》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礼坛  五、礼:主题题解   236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有许多至今仍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用语席卷而来:童鞋(同学)、鸡冻(激动)、稀饭(喜欢)、木有(没有)、帅锅(帅哥)、酱紫(这样子)、银(人)、小强(蟑螂)、汗(惭愧)、灰常(非常)、汗(吃惊)、表嘛(不要嘛)、打酱油的(路过)、给力(带劲)、菌男(俊男)、霉女(美女)、囧(无奈)等等,这种网络用语俨然与礼仪之邦的谦称敬语分庭抗礼,越来越被喜好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所接受并脍炙人口。这不得不使我们大学生在被同化之余反思,到底是什么令我们丢失了传统的中华礼仪?
 
智坛  四、创新精神327
在大学哲学课堂中,作为曾是引导人类探寻智慧、思考人生的哲学,不但不能使人开启智慧之门,反沦落成无人理睬的平庸学科,哲学成了非哲学,也就是说,我们所学到的哲学实际上已不是为人们提供智慧,使人聪明、睿智的学问,反而成了刻板的说教和训令,丧失了真正的哲学所能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思想的功能,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哲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那么,这不禁使我们反思,如何使我们在哲学课堂中获得通往无穷智慧、思考和解答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让哲学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的殿堂呢?
作为哲学工作者,首要的任务是转换现有的哲学教育观念,反思哲学教育的方式,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哲学之门,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激发起爱智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哲学的活动状态,这才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哲学教育中一种创新所在。
 
智坛  六、学习目的  240
纵观《理想国》,不难发现,柏拉图把道德教育置于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位置。他认为,教育不能只教授人们技艺,而在于培养人们完美的人格,追求善的理念,因此,就必须以具有道德感的内容去教育人们,道德教育对于德性的形成大有所作为的。这种作为主要体现为通过有关德性知识的传授,使他们了解德性的实质、要求、意义以及德性形成的规律等,从而促使受教者德性意识的觉醒,并有意识地自觉进行德性修养。
 
智坛  七、智的价值   231
《论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春秋时期,有位官员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圣人孔夫子为什么这么渊博,样样都会?”子贡回答:“那当然,老师是天生的圣人。”这段对话传到孔子那里后,他纠正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出身贫贱,什么事情都做过,什么苦都吃过,所以懂得了世间的人情事理。能认识他人叫做智慧,能认识自己的才算聪明。孔子“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所以才能够随时随地 “点化”他的授教对象 ,使之产生审美感悟与体验,从而达到陶冶其心灵的目的。
 
智坛  九、知行合一  118
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
译:心的本体,本来是正的,因为意念产生然后才有不正。所以要端正人心,必须就在他欲念产生之处纠正他。凡是他有一个善的念头萌生,喜好它真的就如同喜好美色一样;凡是他有一个恶的念头产生,厌恶它真的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一样,那么意念就无不是真诚的,心就得以端正了。
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由此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即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美育通过作为一种教育人和人自我教育的方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并且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除去人性中卑劣污浊肮脏的成份,发扬光大人性中美好光明崇高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人的存在中有许多东西不是仅*理性就可以把握的,如情感、想象、无意识等具有非理性成份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往往可善可恶。要想使它们都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运动,就必须依*审美教育,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
 
智坛  十、学习之道   202
哲学,即热爱智慧,爱智慧的学习核心是更好的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去“求真、求善、求美”,同自己的心灵对话,感知先哲的智慧与人格的魅力,在学习智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完成人格培养的渗透。因为寻求智慧的哲学,应当使人们学会思考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它应该使人们学会追求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探索评价真善美的标准,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探索精神。
 
智坛  十一、智:主题题解  134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观念》一文中强调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那他的灵魂也是匾乏而不健全的。”这就表明,在现代世界,如果只看重知识的力量,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进步或成功,但长期看,却会留下隐患。一味的追求哲学的智慧而忽略提升情感、完善人格为目的的美育,是我们现有教育中的缺失。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强调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现在提倡美育,有其独特的时代特殊性和紧迫性。
 
信坛  一、信的定义  338
近年来,学术诚信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Rudenstine)认为,“学生是处于实习阶段的学者和研究者”。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从教师那里学习各种知识和理论,更要首先学会学术诚实。在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指南》上面,用加大加粗的字体这样写道:“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其意义无疑尤为彰显诚信这一理念,独立思考,诚信研究,形成一种健康的学术氛围。有了这种健康的学术氛围,从根本上制止和减少剽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以后工作和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样的,我国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重视学术道德诚信教育,不仅关乎诚信品质的培养,更是我国学术创新源泉的重要保证。
 
和坛  二、社会和谐  461
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简单地关注生命意义的层面,而需要更多的关心与关注民众的生活与尊严。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在二千多年前的战乱年代,有着过于理想化的成分,也因种种原因“迂远而阔于事情”。但在现今的中国,仁政理念的阐发,不应仅仅停留在生命意义的层面,更多的要深入探究如何以人为本,如何在科学发展观下保障和促进民生。赋予其新的执政理念,关注新的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那么,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评 语:
作者认真学习《中华十大民族精神》: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主题的相关经典,结合所学认真体会,用心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论述清楚、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有感而发。但有些地方似乎不够认真,完全可以加以充实。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