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陈 月
学 号 104020405
学 院 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 业 10哲学
联系方式: 15087169272
仁坛:
1、[经典学习]一、仁的定义
第529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多年以来,对仁的解释五花八门。《论语》中对仁的阐述也是多种多样的。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简单的说,仁就是做正确的事。《论语》第四章中,“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其原因。审视自己的过错,就知道什么是仁了!”)审视自己的过错,了解这些错误的原由,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也就是知道仁了。
2、[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第186楼:孔儒学派产生之后,便打出了仁的旗帜。但仁的观念最先并不由儒家学派所提出,却为之所吸纳、改造与推扬。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但无论在《尚书》中,还是在《诗经》中,仁的确切含义与思想内容,都还没有获得完整的规定。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当时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第186楼:孔儒学派产生之后,便打出了仁的旗帜。但仁的观念最先并不由儒家学派所提出,却为之所吸纳、改造与推扬。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但无论在《尚书》中,还是在《诗经》中,仁的确切含义与思想内容,都还没有获得完整的规定。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当时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3、[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第563楼:孔门儒学中,仁的意义尽管非常复杂,而难以作出一个令所有人都能够信服、满意的统一界定,但将爱人作为其首要意义,应该并无异议。“仁者爱人”。“爱人”是孔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仁的第一义,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最基本规定和最底线的要求。《大戴礼记·主言》中,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荀子·子道》中,子贡说:“仁者,爱人。”《淮南子·泰族训》说:“所谓仁者,爱人也。”爱人是为仁、达仁的第一要务。
4、[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第208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体现了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义坛:
5、[经典学习十四:义: 主题题解
第74楼:“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义”就是在行动上是适宜的,符合道的要求就是“义”。“义”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它集善良、正气、勇敢为一体,是至高至上的民族品格。“义”都理解难免会和“利”里在一起,“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但是极端的把“义”与“利”分离开来并不合理。“义”与“利”是并存的,避开“利”,大谈“义”,那不是真正的“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遵循正义来谋取利益,这样的“利”才是正义之利。合理的把“义”与“利”结合起来,才算真正的理解“义”。
礼坛:
6、[经典学习]五:礼: 主题题解
第225楼:“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所以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同时,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正所谓:“礼之所兴,众之所致也;力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由此可见,“礼”对规范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和文明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7、[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第352楼: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更要时刻把“礼”铭记于心。遵循“礼”的原则,做到以礼待人。正所谓“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敬者,礼之本也。”,由此可见,要真正做到“礼”,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卑谦,尊敬他人。真诚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把“礼”合理的运用于生活之中,以和为贵。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每件事都关乎于“礼”。遵循“礼”的原则,把“礼”合理的运用在生活之中,自然而然,一个“礼”的社会也逐渐形成。
第352楼: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更要时刻把“礼”铭记于心。遵循“礼”的原则,做到以礼待人。正所谓“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敬者,礼之本也。”,由此可见,要真正做到“礼”,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卑谦,尊敬他人。真诚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把“礼”合理的运用于生活之中,以和为贵。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每件事都关乎于“礼”。遵循“礼”的原则,把“礼”合理的运用在生活之中,自然而然,一个“礼”的社会也逐渐形成。
智坛:
8、[经典学习]八:仁智统一
第127楼: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践行仁道的条件,由智而仁。“仁者安仁,智者利人”有智慧的人,能够明智行事,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仁与智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仁智高度统一是孔子倡导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智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断基础,对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作用。
9、[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第129 楼:“智”,简单的解释,就是知道日常的东西,把生活中的东西都理解通透了,就叫“智”。在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儒家思想中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孔子把“智”、“仁”、“勇”定位为君子之道,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贯穿于于中华伦理发展之中,是中华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我们不仅要理解“智”,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要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但很多时候,不是认识艰难,真正付诸实践才是最难的。但知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要学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做到“智”。
信坛:
10、[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第145楼:“信”也为诚信,即言无反复、诚实不欺。拆开来看,“信”者,人言也。“信”实际上也就是人之言,在远古时候没有纸,经验全靠言传身教,古代的人淳朴,所以真实可靠。因此“信”代表的是诚实、诚信。“信”也属于儒家五常之一,在五常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只讲仁、义、礼、智,而不讲信,缺乏信,那么,仁义礼智就会变成虚伪的东西。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既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同时“信”又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又要按照“礼”的规定。在日常生活中,“信”的地位举足轻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立身之本,倡导“信”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忠坛:
11、[经典学习] 七:忠: 主题题解
第122楼:“忠”,《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忠”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孔子注重君臣关系,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时代,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的唯一含义。在当今社会,“忠”主要是指对国家的忠诚,自觉拥护和坚持国家的决策和决定,自觉与国家的领导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国家的一切,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权利。弘扬“忠”的精神,可以养成良好的民族品格。
孝坛:
12、[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第427楼: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正如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可见,真正的孝顺父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父母。只是赡养父母的话,那只是最低层次的孝。孝的核心就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悦亲等。赡养,就是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顺从,就是尊敬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悦亲,则是指体贴关心父母,在精神上使父母感到愉悦。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啃老族”,不仅做不到“赡养”,还反过来让父母养自己,更别说“顺从”和“悦亲”。孝顺父母,并不是口头上说说,更重要是要付之行动,投入自己的感情。正所谓“君子之孝,忠爱以敬。”真正的“孝”,只有“养”是不够的,更应该做到“敬”。
13、[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第219楼:“孝”,拆开来看,是一个“老”,一个“子”。是一个子承老的结构,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简单明了地讲出了孝根本的内涵。“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几千年来,社会对青少年多以“孝”为切入点,开篇便是:“第一当知孝,原为百善先。”因为没有孝,便没有根本,也没有人类的传承。这种建立在儒家孝道教育思想之上的中国传统教育,是构建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
毅坛:
14、[经典学习]十一: 毅: 主题题解
第124楼:“毅”即坚持,有毅力。古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将无法成事。“毅”也有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把握自己的生命,不断前进,不断创新。这也是“毅”的表现。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是不断奋斗的过程,要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圆满的结局,毅力是必不可少的。“毅”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和坛:
15、[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第140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发展,小到家庭内部,家和万事兴。“和”的思想一直贯穿与中国人的心中。“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中庸》一书中也讲到“和”的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论语中也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导“和”的精神,有助于我们传承儒家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