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张晓琼文章 二等奖

张晓琼文章 二等奖

字号:T|T
发贴内容以文化为视角,以对现实生活展开中华十大义理的讨论,发言表达清楚,严肃认真。但对个别论题的展开似乎不够认真或论述不足,如廉与礼部分。
建议:二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中国文化史专业  2008级
姓名:张晓琼
学号:281056
联系方式:13488142788
 
和坛  十、孔颜之乐   12
"孔颜之乐"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孔子的道德人格,其乐是将自身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快乐体验。孔颜所乐并不是一个关乎生活质量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心里感受,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乐,超越世俗的乐,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后儒将孔颜的这种生活方式或道德境界概括为四个字“安贫乐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孔颜之乐”这一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即使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追求,形成了不同的精神境界。这一道德观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不同际遇,既能安于贫贱,也能安于富贵,不以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追求,穷亦乐,达亦乐,使苦乐超越穷达。
孝坛   八、真诚孝亲   36楼
孝是子女对长辈而言的,是基于家庭亲子之间的天然本性,儒家视“孝”为“仁”、“义”之根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从血缘关系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得有健全的家庭体系,“家齐而后国治”,而“齐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孝敬长辈;从社会整体而言,“孝”可以说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分配方式,是对步入老年失去创造财富能力的人的一种物质与精神资源的分配,能否合理分配这部分资源,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无论任何社会形态的法律都将孝从赡养的角度制定了相关的规定,这说明了“孝”是维护社会生态平衡所必须存在的。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敬是伴随着孝而产生的,是指精神集中、神情严肃的状态。我们对于长辈的孝,不仅是物质的,而且还必须是精神的。
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而且独生子女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并会越来越多,从目前的社会状况出发弘扬孝道,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提倡孝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无论是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层面,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那么,作为晚辈,我们今天的孝道又该如何体现呢?法律强制赡养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还是道德意识的发挥。“道之以刑,齐之以法,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孝敬长辈,使他们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从而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慰藉。
中华义理论坛    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发表主题) 1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因为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价值判断主要是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伦理道德观念始终居于主要地位,他规范和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维系和强化着社会统治秩序,并且日益渗透和贯穿于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历史观乃至于整个思想认知之中。而网络的出现,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纵览世界风云,掌握转瞬即逝的信息变化,原本巨大的地球成为小小的村落,很多人的交往关系也因此由现实生活转向了虚拟世界。
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虚拟性、自主性等特点,使其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它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联系,使资源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有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和机遇;网络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然而,这一信息化的浪潮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比如网络污染,信息诈骗;道德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网络犯罪问题等。由于空间的虚拟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由现实转向虚幻。如果说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基于现实社会,那么在虚拟社会中的人性与诚信则要复杂得多。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QQ聊天,你只需通过计算机发送信息就可以和对方交流。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让人们隐藏了真实的身份和性格,其本性的“善”“恶”也同时被隐藏起来,空间的虚拟性直接带来了人性的虚假性。从而给社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因此,网络的发展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
网络世界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技术上的进步,而在于人类如何对待这些变革,在网络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法律的强制性虽然仍在发挥着作用,但其约束力也由于其虚拟性而远远脱离现实社会的约束力,只有在上网者的行为违反法律时,才可以用法律加以约束。因此,网络的虚拟性呼唤伦理道德的约束。
网络社会的特征使其呈现出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新面貌,因此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道德机制在虚拟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中华传统道德观面临极大的挑战。然而,不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归根到底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这个社会交往的伦理观念,仍然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来规范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传统伦理增添一些现代色彩,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和坛  十一、和主题题解   30楼
“和”既指人与人的和谐,又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我们对社会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正确把握“中庸之道”,努力寻找各种关系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不能偏执,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努力解决社会生态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建构新型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坛   五、信主题题解  21楼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立国之本,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子曰:“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诚信,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使他人信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言而有信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是我们做人的关键。“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
诚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瓶颈,诚信危机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守信与不守信直接关系着个人的道德形象,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信坛  一、信的定义  66
作为重要的道德传统,诚信一直是由诚与信两个规范组成,二者意义相通,而又不尽相同。儒学思想对“诚”有4种界定:
一是人的道德品性,把诚看作是完善的人格所必备的品质。
二是把“诚”看作是一种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是一种较高修养的人才能达到的道德价值追求。
三是把“诚”看作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通过“诚”而致道。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王夫之讲的“以诚立教”,都是把“诚”看作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四是把“诚”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范缜认为“诚”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状态,是“五常之本”。
“信”也有四种看法:
一是“信”即“诚”,古代人们对君主、神灵的诚敬,都称作是“信”。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二是朋友之间的交往准则,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仅把“信”当做朋友之间的交往准则,并且把“信”看作道德目标。
三是把“信”看作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既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五常”之一。
总之,诚是信的基础和保证,信是诚的表现和目的。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诚信,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使他人信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言而有信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诚信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一、人际交往中的准则,诚实可信。二、道德品质修养的主要内容,即:表里如一,真实不欺
忠坛  忠恕之道(发表主题) 1楼
忠恕之道,积极的一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消极的一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它不仅是宽容、厚道的处世态度,而且是调整和平衡人际关系的策略。“忠恕”之道反映了“己”与“人”的互动结构,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信任的关系,使人际关系真正进入一种和谐状态。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人类如何能够避免社会混乱,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答案仍潜存在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中,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3]孔子希望人类社会能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而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运用忠恕之道。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忠恕之道。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符合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它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的效能,提升人际关系融洽度,对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论语·雍也》
[2]《论语·卫灵公》
[3]《论语·雍也》
[4]《论语·公冶长》
礼坛  四、礼的规范  38楼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点内容是人生礼仪,人生礼仪是一个人一生中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仪式。人生礼仪又称生命礼仪,国际上称作“通过礼仪”。传统的贯穿人生的礼仪主要包括: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寿礼、拜师和谢师礼、祭祀之礼等。另外还有工作礼仪,礼仪形式有打招呼,拱手,鞠躬,下车,注目等;交际礼仪,实行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问好、谢谢、对不起、握手、拥抱等礼仪;家庭礼仪,即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祭敬礼仪,即祭祀天地祖先,古代圣贤,民族英雄,国家先烈,乡贤,示诚示敬等等。
传统节日礼俗中标志性节日有:春节、上元节(元宵节)、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夏至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月二十三(祭灶)等。还包括射礼、乡饮酒礼、祭孔等传统礼仪活动。这些节日或礼敬天地,或祭祀祖先,或纪念英雄,或敬老慈幼等等,表达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文化的渊薮,民族精神之所从出,无不显示着我们东方文明的特色,值得我们去发掘并践行弘扬。
智坛  孔子的知行统一观(发表主题) 1楼
儒家是积极倡导入世的,做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当然终其一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在遵循着他的道,他的知行统一观。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提到有关知行统一的言论,如:“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要求一个君子应当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智坛  孔子的知行统一观(主题回复) 2楼
《论语》中孔子两次提到“一以贯之”,前人解释大都将孔子分别与曾子和子贡谈到的“一以贯之”混为一谈,殊不知孔子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弟子,他的回答并不相同。他在曾子谈到的“一以贯之”,强调的是知识、思想范畴的人道;与子贡谈到的“一以贯之”主要强调的是社会践履范畴的人道。在孔子的学说中,人的认识过程、道德修养过程和从政实践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合而为一的,是其人道的统一体。
孔子与曾子对话中的“一以贯之”强调的是哲学思想层面的道,是“知”道;而与子贡对话中的“一以贯之”强调的是社会践履层面的道,是“行”道。因此,概括起来,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知行统一”。
中华义理论坛  儒家的道德境界(发表话题) 1楼
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的自律,道德活动是人的一种自由意志,在道德修养实现的过程中,要求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心的信念,由信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即使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追求,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精神境界。儒家的道德观崇尚以道德理性的满足,道德事业的增进为乐,反对人成为外物的奴隶。这种道德观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不同际遇,既能安于贫*,也能安于富贵,不以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追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这种精神境界,能不为穷达所动,穷亦乐,达亦乐,使苦乐超越穷达。
人生在世,有许多难以预料的艰难困苦甚至厄运,因此,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可以激励我们奋发进取,培育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即使是遭遇困厄,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向上,笑对人生。
中华义理论坛  [讨论]复兴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必要性(发表主题) 1楼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
中国文化复兴,就是根据中国礼乐文化的公理原则,赋礼乐以新价值新精神新伦理,创制礼乐新形式新内容。让礼乐重新回到人们的言语、行为、生活、工作中。人们喜闻乐见,热衷参与。国民精神国民行为因之上升一个新层次,国风民风因之上升一个新境界。从而开创新文明。礼文化复兴是在礼文化精神和礼文化原则上,结合古礼,创制新礼。每一个礼都有行为形式,对应精神内容,价值原则。
施礼的环境、动作,让人神圣,庄重,愉悦。礼生荣,礼生益,礼生利,对个人、群体都是有荣有益有利的。礼乐配合,外以化气质,成长威仪;内以化心灵,成长精神。都是对人的精神训练、仪容训练和行为训练。礼乐结合,达于至善。
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反之则不然。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复兴“礼乐文明”对于修正当前过度功利性、庸俗性的社会文化取向,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价值导向,化解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因此,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我们相信,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和礼仪规范,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
 
中华义理论坛   [讨论]复兴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必要性  2楼

     有些人认为我们搞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礼乐文明,弘扬中华义理,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与现代文明脱节。事实上,我们所说的复兴,颇类似于欧洲14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我们不是要完全恢复古代的比较繁琐的礼仪形式,而是在弘扬这些礼仪背后的道德实质。我们希望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义理,来净化现代文明中道德风气。
廉坛   一、贪欲之害   39
 
   这让我想起了孔门弟子公冶长的故事: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云。
盖当日有一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
长往,果得獐,乃无意饲鸱肠也。鸱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也。遥呼曰:「我击死者。」至,乃一死人,非獐也。众遂逮长见邑,宰讯之,长告其故,宰不信。
适檐前雀噪甚急,宰因问长曰:「汝如解禽言,能解此雀来噪者,为何事耶?」
长倾听良久曰:「雀云,东乡有车粟覆地,来呼众雀往啄之耳。」
宰使人廉之,果尔,遂释长系。--明.青州府志
若不是公冶长的贪欲,也不会惹这么多麻烦。虽然孔子说他“虽处于缧绁之中,然非其罪也”,但是这个“贪”字恐怕他难逃其就。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至少教育我们做人要讲信用,不要贪。鸟都如此,更何况人呢
孝坛   三、继承父志  16
继承父母之志,绍述父母之事,这是儒家对孝的另一行为规定。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者也。”所以古人对于父母除孝敬侍养外,还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发扬光大父母的事业。历史上和现实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司马迁继承父业,完成一部巨著《史记》等等。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就与这个道德传统有关。
    当然,我们确实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要弃恶扬善,这样社会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
礼坛   五、礼 主题题解  30楼
    自古以来,我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
    礼仪是以礼为基础,并通过某种仪式来表示礼的过程。广义的礼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的礼则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礼节等。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按规定的或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进行。
   是否懂礼、讲礼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及教养程度的标准。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懂德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
礼坛   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差异(发表主题) 1
 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差异
    现代礼仪是经过人类几千年的生活实践,由传统礼仪逐步改进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既有其共同之处,又有着时代的差异。
   具体表现为(1)人格的差异,我国传统礼仪强调并坚持人的等级差异,而现代礼仪提倡相互尊重,允许个性自由,维护人格尊严,强调人格平等。(2)现代礼仪符合简明快捷的现代生活要求,易于操作实施,而传统礼仪则包罗万象、繁琐复杂。(3)现代礼仪强调和注重人际交往的效果,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而传统礼仪注重表征形式。(4)现代礼仪强调女士优先、尊重妇女,而传统礼仪妇女在家族及社会上都没有地位。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