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4年上半年一等奖 何和平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4年上半年一等奖 何和平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2012

姓名:何和平

学号:2012020007

联系方式:18366275620

 

总坛:四、192

受西学东渐的冲击,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就是落后,而西方文化就是先进,甚至连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其实,这种言行有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之嫌,是民族自卑感的表现,是近现代屈辱史的后遗症。

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传承不绝的存在),就连现在的西方也渐渐兴起中国文化热,铁一般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其生命力之强、其魅力之大,留下来的精华不会因少数人的全盘否定而消亡。虽然“金无足赤”,其有若干不足,但其优点必定远胜于其缺点,正所谓“瑕不掩瑜”也,切不可以偏概全、因噎废食,视之如洪水猛兽,“敬而远之”。

如果“弃之如敝履”,那么其性质就是无异于数典忘祖,不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则“行将不远”。试问没有根的民族如何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结果只能是苍白地有你没你一个样,只能被同化或消灭。不错,在现代科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领跑全世界,但在传统文化方面,它们就相形见绌(建国时间短)了:应该看到我们的长处,不能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再说,西方文化也有糟粕,改革开放打开了窗户,也要拉上纱窗。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拿来主义”,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对传统经典的全盘否定,只是个人片面、情绪化的宣泄,甚至会被冠以“忘本”的帽子:整天空守宝山,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去外面捡垃圾,这是民族和时代的悲哀。

如今年轻人多浮躁、功利,往往被红尘利益和人情世故蒙蔽双眼,很难坐下来安心读书,即使偶尔想读,还不包括传统经典,久而久之,就成了恶性循环,甚至道德沦丧。而且,正确的不去引导,错误的就会趁虚而入,例如真理教。因此,打破偏见,挽救危化,重新认识其价值和迫切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为文化传承和弘扬承担了责任,又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典范。

 

仁坛:三、629

“仁”者,爱人,能够推己及人,把对双亲的爱上升为对大众的博爱。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自己要有所建树,就得让别人也有所建树;自己要有所通达,也就得让别人也有所通达,即心存同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就其对象而言,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乃至自然万物,都在此内,都应努力做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等。当然,“佞人”等除外,正所谓“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宪问》)也。

虽然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早已异于先秦,人们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方式也今非昔比,但“仁爱”的伦理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个人修身要“不念旧恶”(《论语·公冶长》),宽以待人,甚至牺牲小我,“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另一方面,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从而“求仁而得仁”(《论语·述而》),“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总之,只有你我共同努力,才能“仁”满人间。

 

仁坛:九、170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之而众星共。”(《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施行德政(也就是仁政),就会使百姓众星拱月般地围绕在其周围。此后,孟子在“爱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仁民”之说,极力提倡“仁政”。

其最高理想是“民养生丧死无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对现代人实践“仁”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搞好经济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如“制民之产”,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也。

二、以“民为贵”(《孟子·尽心下》),将植根于血缘亲属关系的仁爱推广应用于整个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果能以恻隐之心对待百姓,“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梁惠王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故“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百姓之不得保,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三、搞好教育事业,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上),使“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当然,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正所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也。

 

义坛:三、121

“义”最早与“仁”并见于《周易》中:“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二者并用为道德大代表,如“仁至义尽”、“仁义道德”、“舍生取义”。

古时“义”写作“義”,从我,从羊,《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羊”代表祭祀,“我”从手,从戈,为手持兵器,故“義”字即极富铿锵的阳刚之气,又蕴含自我牺牲的精神。《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

古人向来重“义”,子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故以“义”为核心,前有“荆轲刺秦”、“苏武牧羊”之事,后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之诗,此“义”与“忠”相连,是为民族、国家、气节之大“义”。当然,也有为朋友、兄弟的“私义”,例如侯赢为报答知己之恩而自刭,关羽为寻刘备而“挂印封金”,又因念旧情而于华容道释曹操。“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跪拜忠义堂”,是公私之义兼顾,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又手足相亲、肝胆相照。

现在,不少人眼中的“义”已发生了畸变,成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意气”,充其量只算是“小义”。其实,“义”应以“宜”来衡量(详见朱熹《四书五经》),其正当与否需要慎思之。虽然“义”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大体上仍然一脉相承,即真正的“义”,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和承诺,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践行的行为规范,就像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托举哥等,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正义”之歌。

 

义坛:十四、82

孔子主张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权衡,既反对求利过度,甚至“放于利而行”(《论语·里仁》),又反对全面否定,甚至提出“富而可求,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论语·述而》),正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章句》)也。而且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不过,当“二者不可得兼”时,舍“利”而取“义”者也,例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由古及今,市场经济下,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甚至出现了价值观的扭曲。希望孔子的义利观,能给滚滚红尘中的人们一缕清凉的慰藉,从而避免苦海争渡时的沉沦。

从个人方面来说,不少人眼中的“义”已发生了畸变,成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意气”,充其量只算是“小义”。其实,“义”应以“宜”来衡量(详见朱熹《四书五经》),其正当与否需要慎思之。虽然“义”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大体上仍然一脉相承,即真正的“义”,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和承诺,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践行的行为规范,就像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托举哥等,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正义”之歌。

从企业方面来说,“义以生利”(《左传·成公二年》),是指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企业同国家、企业同社会、企业同企业、企业同消费者等的对外关系和企业管理者同工人、部门同部门、职工同职工等的对内关系,最终减少矛盾,稳步求进。针对那些为了利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破坏环境,以及欺压工人等的企业行为,就应该以“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的古训对其进行当头棒喝,甚至诉诸法律手段。

 

礼坛:五、277

“礼”是秩序之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荀子·修身》)。尤其是“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礼记·仲尼燕居》),又“譬之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荀子·王霸》)。

礼因何而起?《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因调节“资源有限而人欲无穷”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生,并发挥着教化作用,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礼的内容如何?可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仁”为中心,以政治等级制度和家庭人伦秩序为两个基本点。如果说“仁”是其内在根本,那么“礼”就是其外在表现。不论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还是“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实践起来,都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那套外在之“礼”来实现。

古人是如何践行“礼”的呢?“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并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孔子为例,“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论语·乡党》),而且“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论语·乡党》),最终使“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

对于“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径,孔子则斥之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以期“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史记·礼书》)。

今人该如何继承与发扬呢?第一,明白“礼”具有相对稳定性。“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友弟恭”(《孟子· 滕文公》)等伦理自古以来就一脉相承,是精华而不是糟粕,不但不会过时,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社会转型期,商场如战场,为经济利益而冷血无情的例子不乏其数,试问孤家寡人、尔虞我诈的人生,与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人生相比,哪一种更幸福呢?中华是礼仪之邦,但“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第二,明白“礼”具有时代性,不同阶段的形式不同,《论语·为政》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也,虽百世可知也。”《礼记·礼器》亦曰:“礼,时为大。”故讲“礼”不是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如今宣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古人所未有的提法,但其实质相通也,故不必拘泥于繁文缛节,而应把握其深刻内涵,一方面“知其然”和“所以然”,另一方面“言必信”,“行必果”。

 

智坛:十一、157

“智”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对自然和人具有积极的反作用。正因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言智必及事”(《国语·周语》),故能更好地“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论语·阳货》),能更好地让社会充满温、良、恭、俭、让(《论语·子贡》)的美德,最终“天下大同”(《礼记·礼运》)。

当然,太“智”了反而过犹不及,终非智也,或成斤斤计较之辈,或成奸佞诡诈之徒,只看眼前的局部利益,不顾长远的整体利益,故古人叹曰“难得糊涂”。

其实,真正的“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是看破滚滚红尘的,认为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都是过眼浮云,唯有立德、立功、立言才能实现不朽,主要体现为“亲亲、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上》),“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荀子·非相》)。虽然,“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荀子·荣辱》),但与小人的小聪明相比,这才是君子的大智慧,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从大的方面来说,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也就是说,若“邦有道”,“则知”,且“其知可及也”;但若“邦无道”,“则愚”,且“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从小的方面来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论语·雍也》),如果不能“兼济天下”,那就要“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苟子·劝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做好你自己。

 

信坛:五、177

孔子一生都是“信”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即“信”字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主忠信,徒义,崇德也”(《论语·颜渊》);相反,“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事实证明,身体力行之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坏之”(《论语·公冶长》);言传身教之后,他的学生也追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孟子还把“信”纳入了五伦之中(《孟子·滕文公上》)

“诚”即“信”也,孟子曰:“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朱熹曰:“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论语集注》)

现在“诚”与“信”往往合称“诚信”,早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品流通领域,“诚信”表现为商家之间公平竞争,生产者和销售者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售后服务;在金融信贷领域,“诚信”表现为借贷还钱,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在文化传播领域,“诚信”表现为实事求是,不做虚假新闻和广告。这与西方的管理制度异曲同工,在“诚信”缺失的年代难能可贵。如果大家共同努力,今人未必一定不如古人。

就学术活动而言,它绝对得讲诚信,容不得半点虚假。但学术不端的行为时有发生,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例如201412日,据央视报道,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遭学生王宇澄举报学术抄袭、科研剽窃等。王宇澄称王正敏至少57篇论文涉抄袭,还“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央视记者调查发现,王正敏团队以各种名义报项目,仅2012年就获经费4000多万。此事有待进一步调查。

又如2014824日人大学术月刊《国际新闻界》刊发《关于于艳茹论文抄袭的公告》,称已从北大毕业的历史学系博士生于艳茹在《国际新闻界》发表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涉嫌剽窃1984年第4期期刊《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决定5年内拒绝于艳茹的投稿。人大新闻学院副教授刘海龙称:“尽管审查严格,但也很难百分百杜绝抄袭。”

再如201495日《北京晚报》再次刊出《名校再曝学术造假:北邮硕士涉抄袭标题都没改》一文,举报者称,他发现刘海洋写于2007年的论文,与大连理工大学的硕士生郑久辉写于2005年的硕士论文内容几乎一样,标题更是一字不差!北邮方面表示,非常重视此事,正在调查!

以上学术不端行为,属于陈劲先生所指出的“欺诈”性“非诚信”行为,引起了人们对学术诚信的广泛探讨和深刻担忧,吾等应深以为戒。

 

忠坛:一、362

何为“忠”?从“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可知其初始之义是为公家之事恪尽职守,后来泛指为人诚恳厚道,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例如“尽心曰忠”(《说文解字》),“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尽己之谓忠”(朱熹在《四书集注》)之类,都不是专指忠于某事了,而是词语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

在没有君王的今天,“忠”的对象除了事,就是人了,突出地表现在与别人的相处上。而“忠”于他人,常与“利他”相关。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其实也是忠于他人的表现,说白了,就是指将心比心,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礼葬之等等。又因只有先忠于别人,种下“利他”之因,别人才会忠于自己,结出“利己”之果。所以人与人相处要推己及人,竭己为人,先人后己,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又与“恕”密切相关。

 

孝坛:一、432

通常认为,孝是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孝经》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在实践中,孝的首要的行为是善事父母,如养亲、敬亲、顺亲、待亲、谏亲、丧亲、祭亲等。

古之善事父母者,“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於衽席之上”(《新语·慎微》)。当然,今之善事父母者,不必强求曾子奉养曾晰之举:“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日‘有’。”(《孟子·离娄上》)只要心中有孝,身体力行就行。回首2010年感动中国的孝子故事,就会发现孝子就在我们身边,孝行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完全一样,但都殊途同归。

莫少聪:尽管他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但父母对他疼爱有加,母亲的一次次鼓励让他迈向一个个成功的高度,坚持与梦想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蓦然回首,母亲已满头白发,于是他把点点滴滴的孝心圆成太阳,回报母亲给予他的爱与温暖。他说:孝是中国人的传统。

郭晓冬:他是沂蒙山的孩子,大山的执着,让他成为一名多产的影视演员,尽管父亲没能分享他的成功,但他把孝心奉献给了母亲,把更多的爱汇报给生养他的老区,从捐建希望小学到接下来即将在家乡建起的敬老院,他把孝演绎到一个更高境界。

张少华:她,被誉为中国演艺界慈祥妈妈专业户,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源于她对母亲的至爱至孝,而幼时母亲在她旁侧娓娓讲述的有关古代孝道的故事,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爱无言,孝无声,她用爱回报母亲的同时,更用爱塑造了一个个大爱母亲的形象。

张光北:为人子,止于孝。母亲用生命最后的蚕丝为他编织成艺术之梦,于是,追梦的岁月里,他把一片孝心奉献给了继母,用感人的言行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丰富内涵,荧屏和银幕上他收获着属于他的辉煌。

刘莉莉:她是一位实力派演员,以饰演挑战性强的泼辣厉害的角色而著称,但在爷爷奶奶的眼中她是孝顺乖巧的孙女;在年迈多病的双亲眼中,她更是至孝至爱的闺女。母孝女承,今天,孝,作为一种美德正在女儿身上传承。

翟小兴:他的父亲是我国著名导演,同时也是首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奖获得者,子承父业,他由一名演员成为年轻导演,他没有生活在父亲名导的光环里,但父亲的孝道耳濡目染给了他,父亲是一本书,他读懂了其中一句话:忠孝可以两全。

林永健:他用成功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荧屏结出的累累果实芬芳了母亲一脸的灿烂。往返奔波片场的间隙,他陪伴母亲聊天,吃一顿可口的饭菜,让母亲的心中没有冬天。他把自己心底最纯净的一面:孝道之美展现在我们面前。

 

孝坛:十一、285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并且,由此及彼,从孝顺父母、兄长,到孝顺宗族长辈,最后上升到孝顺整个国家和民族。正所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也。人们提倡“以孝事君”、“移孝忠君”,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忽孝尽忠” (《孝经》)。

《论语》中也有多处论述,至今仍有启发意义。首先,要在物质方面赡养父母,正所谓“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不孝者五,其中三不孝均为“不顾父母之养”,明确指出和强调了不养父母即不孝。

其次,要在精神方面善待父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故光有温饱,远远不够;若无精神,无异于犬马。因此,一方面,多陪陪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论语·里仁》),而且“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即使工作再忙,也应常回家看看,“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另一方面,“百孝不如一顺”,“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最后,要在其去世之后祭祀父母。一方面,“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另一方面,“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尤其是“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论语·子张》)。是故,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果能如此,“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因此,“孝”永不过时,需要你我一起身体力行。这是为先人,也是为自己,更是为子孙。

 

廉坛:十二、404

“廉”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曾从不同层面进行过阐释,就其定义而言:“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周礼·天官》);“廉之为公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释为“公正”;“以不贪为宝”(《左传·襄公十五年》),释为“不贪”;“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战国策·赵策》),释为“高尚节操”;“后世贤,师吾俭”(《史记·萧相国世家》),释为“俭”;“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说苑·政理》),释为“清廉”。

就其作用而言,“廉为政本”,“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书·宣帝纪》),“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晋书·阮种传》)。清代王永吉更深刻地指出:“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御定人臣儆心灵·循利论》)从上行下效的角度,说明官员能否清廉,直接关系社会风俗的优劣。

就其影响而言,那些清正廉明之士,威逼不能变其节,利诱不能易其行,公正无私,留芳千古;而那些贪官污史,鱼肉百姓,“率兽食人”(《孟子·梁惠王上》),见利忘义,临财变节,终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遗臭万年。

对现实官场而言,“廉洁自律”永不过时,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面对不义之财,“可以取,可以无取”时,须知“取”则“伤廉”(《孟子·离娄下》),换句话说就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贼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毅坛:一、203

儒家强调“毅”,尤其是立志坚定,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尚书·舜典》),“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但凡“天将降大任”之时“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唯有“有志者”才能“事竞成”(《后汉书·耿弇传》),“苦心人”才会“天不负”。故人当立志,而且得立大志,“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全集》)

即使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也应当“铁肩担道义,赤手著文章”(《李大钊文集》),有所为有所不为(《孟子·离娄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尸子》卷下),何况万物之长的人乎?

“有志不在年高”(《封神演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志于道”则“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终成“万世师表”。

俗话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立志之后贵在矢志不渝,奋斗终身,甚至“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苏轼《晁错论》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因此,即使天生不足,资质欠佳,只要苦心孤诣,坚持不懈也能笑到最后,用人生的长度去超越别人的高度,不也是种成功吗?故立志的坚定与否关乎“毅力”的多少,成就的高低,吾等不能等闲视之也。

 

和坛:二、536

“和”源于“保合太和”(《周易·乾·彖》),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对当今的“和谐”社会仍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等思想,早已贯穿了古今中外;君臣以和敬,夫妻以和爱,父子兄弟以和亲,乡里族际以和顺(见《礼记·乐记》)等关系,也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和呢?因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苟子·乐礼》),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就因为只有人和才能以和的凝聚力利用天时地利,并战胜天地,为民造福。所以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以利和谐。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其实就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自然法则、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高度“和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当然,儒家所主张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和气”,更不是抹杀个性的手段,否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最终会被天地万物所弃,从而走向衰亡。因此,中庸之道,要求我们不偏不倚,求大同而存小异,此乃和谐社会之正理也。

 

和坛:十一、162

虽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但此“人和”并非毫无原则的“和气”,更非抹杀个性、谫除异己的手段,而是海纳百川,“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只有不同性质之物相互作用才能生成新的事物,同一性质之物的量的简单相加则容易造成思想教条,言行僵化。

古人早已知晓此理,故除了提倡“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中庸》),“心平和而不失中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外,还曾力赞:“君子尚义,故有不同”(《论语集注》),“远不忘君,近不逼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而且“君子和而不流”(《中庸》),亦不能走向反面,成为“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的“乡愿”(《论语·阳货》)。

今人又该如何呢?“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若以“恻隐”、“仁爱”为核心,以“求大同,存小异”为原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最终将“天下大同”(详见费孝通十六字箴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所以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以利和谐。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其实就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自然法则、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高度“和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评价意见:该贴内容丰富,可见作者对儒家的理解甚有心得,且能够在引用古籍的基础上对其做通俗的现代文翻译,且引用现代实例对概念作通俗的说明,甚可观!所作的观点紧贴主题,行文较为流畅。

缺点:可以更深入探究概念的涵义。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