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二等奖 湖北大学 方鹏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二等奖 湖北大学 方鹏

字号:T|T

义坛:十三、129

公利,即公共的利益,要求我们要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暂时放在一边。防疫抗疫就是典型的为公利舍私利的案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武汉紧急封城,医务工作者、社区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等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打赢这场抗疫战争默默奉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普通民众也积极配合抗疫工作的开展,自觉在家隔离阻断病毒传播路径。在这场全民抗疫中,整个社会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最终病毒传播得到成功控制,社会经济逐步趋于稳定,回归正轨。可以说,没有全社会自觉地暂时牺牲个人利益是无法得到如今相对稳定的局面,乃至于取得全民抗疫胜利的!

 

礼坛:四、518

仁是礼的内在涵义,礼是仁的外在形式。作为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规范,礼无疑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进行了具体化的要求,以各种具体的礼仪、礼制加以确定。它要求我们对内要敬爱父母,恭敬兄长,爱护小辈,对外则要仪表端庄,沉稳得当,以达到君子的目标要求自己。礼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遵守礼仪规范,要表现得体,要给日常的生活以一个衡量的尺度。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尊老爱幼的习俗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礼仪礼制的观念逐渐淡化,因此,要适当重建礼的内涵,使之以新的面貌指导和规范人伦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智坛:一、302

求实精神,即说话办事求真务实,不搞浮夸风,从实际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包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和符合科学精神三方面。

追求实事求是,上升到国家层面就表征为国家发展战略和道路的务实。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里,党和国家的两代领导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极其看重求实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家发展现实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以及提出“两个没有变”的新论述,对国家未来发展规划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结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进入深水区,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决策,是新时代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最好体现。

 

智坛:四、590

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跳出传统视野的束缚。创新精神,不仅对学术研究很重要,对于其他各领域来说也必不可少。一味因循守旧,只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是难以取得长足进步的,“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如此。近些年来中国在军事、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无一离得开创新精神,都是研究人员智慧与汗水 的结晶。不仅如此,创新是推动科技等转化为生产力最直接的因素,对于兴国富民意义重大。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创新与独立自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满着活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信坛:二、937

虽然从小就被教育诚信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利欲熏心的人仍然置诚信于不顾,小到不守时,大到“老赖”频发等,它们都是不诚信的恶果。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没有信的人难以得到他人和社会认可,不仅在古代受到厌弃,在现代社会也几乎是寸步难行。在很多情况下,虽然不诚信的行为不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一定会受到社会的唾弃。没有了诚信,一个人说出来的话没有任何可信度,他就难以与他人建立可靠坚实持久的社会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减分,最后完全不被他人信任。因此,在任何时候,诚信做人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是一种处事智慧。

同时,诚信对社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增进社会的和谐。试想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以诚信要求自己,那将会是多么可怕!所以,诚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正因为如此,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忠坛:三、154

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桓公六年》)”儒家自诞生起就有修齐治平的宏伟抱负,力图通过从政达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好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这算是对人民的一种“忠”。但这种“忠”是带有阶级压迫意味的,要求各人各安其位,不得超越等级地位的限制,不适合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

当今时代的“忠”不同于带有封建等级意味的“愚忠”,有了新内涵、新意义,集中体现于广大的共产党员的身上,不仅要求忠诚于党,还要忠诚于人民。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不仅是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更是忠于人民的最好体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离不开广大共产党员爱党爱人民的初心。以实际行动把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强盛、人民获得感越来越多就是共产党员的忠诚初心最好的体现。

 

忠坛:五、341

忠于职守,在古代语境下,指宁可违背君主命令也要做有利于君主和国家的事。它要求人们忠于君王和国家,以是否顺从所谓的“正道”为衡量的尺度,如魏征数次劝谏唐太宗,虽然对君主的行为进行了干涉,但是被认为有利于阻止君主昏庸无道,对于国家有利,因而被视为忠臣。

随着时代发展,忠于职守这一概念的内涵得到了扩充,不再是对于君主个人以及统治集团尽忠,而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为人民尽忠。当每个人都能尽忠职守,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干好,那么社会上就能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发展合力,推进社会的进步,国家也才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人民也才会更加幸福。

 

孝坛:二、697

孝,是从古至今为全体中国人所熟悉和践行的概念,甚至成了道德的评判标准之一,一个不孝的人通常会被认为道德上有严重的瑕疵,受到社会的批评与指责。孝并不在于能够给与父母优裕的生活水准,使其衣食无忧,而是要真正出于对父母的爱护与关切之心,在精神上尽孝。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习俗(如晨昏定省等)和伦理规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的需求,被逐渐摒弃,但其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思想内核有可取之处,应当有所扬弃,而不是“愚孝”;另外,古代所强调的孝具有很明显的等级性,有上下、尊卑之别,而现在的孝则更推崇平等尊重的态度进行交往。

 

孝坛:六、167

祖先是家族的早期人物,没有他们的存在也就没有我们的存在。祭祀祖先不只是一种传统的类似宗教的仪式而已,更多的是凭借祭祀活动追思祖先来凝聚文化共识,寻找自己的精神原乡,实现精神寄托,更像是一种寻根活动。了解祖先的来处也有益于明晰自我的身份定位和实现文化认同。以黄帝陵的祭祀为例,历朝历代都重视这种祭祀活动,民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祭祀以唤醒中国人民团结抗日,保卫家国的情怀,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对黄帝陵进行了修整,每年还派代表亲往祭祀,台湾方面也每年于台北遥祭黄帝陵,这对于确认两岸一家,强化中华民族认同,实现祖国统一意义重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祭祀祖先已经超出了其仪式象征意义,而成为连结古今中外的生生不息的纽带。

 

廉坛:355

贪欲,简单来说,就是想要得到自己本不该得到的东西的欲望,给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应当勤加修养心性、摒弃贪欲。

对于国家而言,贪欲使得官员不仅成为了不惜利用公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社会蛀虫,大量社会财富被搜刮,人民穷苦潦倒,甚至是轻视人民,利用公权力损害人民利益,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因而,国家要大力推进反腐倡廉,“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真正做到权为民服务,为民所监督。

对于个人而言,贪欲难以得到满足,只会不断追求更多,体会不到真正的幸福感,永远陷溺于不断占有的渴望之中而难以自拔;在贪欲的诱引下,人们容易变得自私自利,只顾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更容易忽视其他人的利益诉求。

 

廉坛:八、267

谦逊,意为谦虚、低调,不自满;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美德和为人处世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主要体现在能够“谦虚为人,谦逊待人”两个方面。

骄傲自大、唯我独尊的不良情绪经常在我们身边出现,其实我认为有这些情绪的人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我。很多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后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却没有把自己放在历史长河的维度来看待自身,所以往往在比其更优秀的人面前败下阵来。

我们不仅要谦虚为人,也需要谦逊待人。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如我者则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这种心理上不平等的待人方式必然是难以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和比自己弱的人都能淡然处之,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友好相处,既不失了体统,也不盛气凌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上的美德和体悟人生的智慧。

 

毅坛:九、150

中国人的生死观中蕴含着超越生死的多重含义,既有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庄子·列御寇》”中把死亡与大自然融合赋予了其洒脱,有“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豪放大气,也有“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的壮烈刚直之感。

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有限的生命发挥出尽可能多的价值。有的人为追求真理而死,有的人为了民族利益而死,有的人为了奉献他人而死,这些人的死亡体现了浓浓的悲壮之感,即使肉身早已死去,但留下的精神仍流芳百世,给后人以无限的启迪;也有的人选择了背叛民族利益活着,有的人选择剥削压迫他人而活,这些人虽然活着,却不值得人民歌颂,不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任何足迹。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毅坛:十、183

舍生取义是指为了坚守内心的信仰宁愿失去生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兵败后被俘,企图自杀未果,又遭降元的张弘范劝降,也严词拒绝,以诗明志,绝不屈服于元朝的统治;清朝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自若,慷慨赴死,他将自身视作国家变革的先驱;在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为了保护战友,毅然以自己的身体为支架炸毁了碉堡,英勇地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实为可歌可泣!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舍生取义的典范,他们不害怕失去生命,“要留清白在人间”,保有自己的气节与大义。

 

和坛:二、79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对于和谐社会的原始设想,它营造了一个极其理想化的“为公”的社会,希望人各尽其能,弱势群体能够被适当关注,社会秩序能够井然有序。可以说,大同理想社会的建构是朴素的、理想的,是对和谐社会理想追求的体现。

而今,“和谐”经过改造,已被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其内涵得到了丰富的扩充:民主法治得到严格践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全体人民互助互爱,创造活动与才能得到大力支持,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和谐理念真正运用于社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体现了对和谐理想的追求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坛:十、380

安贫乐道是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态度,无论身处何等的逆境,都应保有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在《论语》中,孔子赞赏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评价其“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即使生活上较为困顿,但精神上感到十分满足,实现心灵上的淡泊,不为物欲所累,达到相对超然的处事境界。与之相似的是,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攀附权贵,于是辞官归隐田园。即使需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生活贫困,但仍保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意趣,在平淡困苦的生活寻找乐趣。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安贫乐道更凸显其宝贵价值,要求人们不应被物欲所遮蔽,忘记赤子之心,真正坚守内心。

 

 

评价:作者在对许多国学文化经典的运用上行云流水,结合现实很好的诠释了经典中的优秀文化,其论述有理有据,给人清楚明白之感。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