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坛 二、尊敬父母 699
孝顺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个价值导向,很具有时代的痕迹,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寻找其中值得继承的内核。
单单理解字面意思就可以懂孝顺的内涵了。首先就是“孝”,对父母赡养、恭敬、尊重......就是孝,这点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去继承和发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渐出现家庭剥离的现象,即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主要就是两口之家,甚至在偏远地区爸妈为了养活家庭把子女留与父母爷爷奶奶照料。这样就连所谓的赡养就做不到了,何谈尊重。这种现象直接就导致了家庭的松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古代为什么重视家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能培养子女很多品质,比如尊敬,知道礼节。但是现如今家庭的剥落是让很多子女缺失了这一环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平常。子女待老了之后,更多的看到的不是自己应该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而是这样耽误自己的工作、耗费自己的精力。这种现象是继续我们改变的,所以家庭的孝文化不能抛弃。
其次就是“顺”。顺在古代家庭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如果你说你孝,但是每每违背父母的意愿、让父母整天愁眉苦脸,你觉得你这样的孝别人会认同吗?一个人连孝都没有在古代是很遭人唾弃的。而且在家里对父母顺的结果就是在朝廷里对皇帝忠诚,不忤逆,这一点在小农社会里很需要。况且顺也是最能体现孝的一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孝是内心,顺是别人判断你是否孝的标准。但是在现代,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抛弃的。子女对父母是恭敬,但绝对不是百依百顺。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这一点大家都能意识到,但是也不能偏颇,不能事事都觉得父母跟不上时代了,是老古董,对他们给自己的意见全然不听,这也是错误的。我们作为20世纪的人应该就有判断对错的能力,遇到父母落后的观点,接收但不听取也不顶撞;遇到有价值的观点也要立马表示赞同,并用实际行动展示。
信坛 二、信的价值 948
这个标题其实很令人迷惑,信其实是一个价值词汇,一般就是指对人诚信、待人真诚。可是诚信是不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
一个人诚信不是因为诚信能给其带来什么价值,而是诚信是必须的,不容置疑的。当然这是对一个具有崇高价值追求的人而言,对于教育大多数的人我们还是要向其陈述诚信的价值作用。但是这不代表着我们是为了这些价值追求诚信,这一点我认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追求的人都需如此。
首先不能没有诚信,否则人与人就是相互欺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零和博弈。
其次人要有诚信。人无信不立,一个总是说谎者在社会上根本无法立足。狼来了就是最好的反例。所以诚信是一个人必须要做到的,他可以说假话,但不可以永远说假话。诚信可以带来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讲都希望能够得到被人的信任,当人与人是信任的状态时,这个社会是和谐的。诚信是一种契约精神。人与人之间这种契约不是很明显,但是上升到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诚信的价值就愈发重要,它不仅能让彼此之间得到长期的合作还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
中华义理总坛 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439
中华经典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个人品质。
一个民族的精神积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一个民族的经典。民族经典尚存,这个民族的精神就尚存。所以人如何培养自己的精神品质?就在于多读经典。现在统称为多读书。可是读书再多不读经典那就像盲人摸象永远不得其要。所以与其读那么多数不如去读经典,经典读得好胜过读千百本其他的书。所以臧克家才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交了一个益友,时间过得越长,情谊也就越深厚。”这话是很中肯的。中华经典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不仅仅向我们展现了古人的看事方法,让我们更加理解古代社会,更为我们指点了迷津。有时一本好书还会给我们带来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很值得人去反复琢磨。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读得多了自然而然人的品质就会受其影响,所以古人才有了看书识人的方法。读一本好的经典对自己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举一个简单地例子,看《韩非子》。众所周知这是法家的著作,宣扬的是法家的专制理论。可是这不是我们需要读的,一本真正的经典应该能脱离其所在的时代。我们要读的是反向思考,与其把《韩非子》作为一种宣传专制皇权的书籍不如把它当做是一本警告我们防范集权的书。其中的方法不如当做理解古代皇权的切入点。这样一来,这本书甚至比《乌合之众》、《一九八四》都要更有价值。最后关于中华经典教育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这只能是个人品质提升的整体显现,最重要的还是中华经典教育对个人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仁坛 二、仁的来源 386
我不赞同把仁的来源是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与天然的善良本性。
且不说天地是否能生养万物精神,但看这句话就有些不妥。天地生养这是把仁诉诸人之外吗?是不是动物也具有仁的品质?如果不是为什么天地非要把仁这种品质交给人。这些不仅不能解释反而会导致一种神创论,我不是否定神创论,只是觉得这实在是很荒谬,明明可以更好地解释非要诉诸神秘。古人有这种想法实属正常,因为有关仁的问题现在还争论不休,比如楼主所说。可是在现当代我们应该能够用理性去摒弃这些不合理之处,去尝试用其他方式去解决。
再次,我认为仁来自于天然的善良本性也是有问题的。天然善良本性是在说性本善吗?这只能作为一个预设前提而不应该成为仁的来源。况且这句话也问题多多,比如人具有天然的善良本性,为什么还会作恶?就算作恶了教育教育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为什么还要设立法律、监狱、公安局。
其实有关人的来源的问题我觉得孔子已经说的很到位了(仅个人之见)。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就比天地生养的精神更加合理。“人也”就直接肯定了仁是从人这里得来的,绝对不是什么天地给的。当然如果有人说天地生出了人,人发展出了仁,所以还是天地生养,那我也没办法。照这样说天地是万能的(这样说不如说是神了)。“亲亲为大”就很能体现仁的产生,仁起初就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爱,只不过孔子把这种亲亲之爱扩展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并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像父子一样孝慈,兄弟那样悌恭,以此做到天下大爱。这样的观点难道不合理吗?
廉坛 四、崇俭戒奢 240
首先什么是奢侈和节俭呢?奢侈的百度解释是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其特点有浪费、挥霍无度。这其实还是让人很费解,因为这里有关度的考量。我有一百块钱花去十块买了份午餐和我有一百万花了十万吃了份午餐是一样的概念吗?虽然是数量不一样但都同样是十分之一,很多人会认为前者是合理的后者是不合理的。可是为什么呢?有人会说午饭需要十万解决吗?这很好解释:我吃的午餐是世界顶级厨师亲自烹饪,我还特地把它从某某地接到我家里为我做饭,食材全部从国外进口,我怕那里的农民不好好照看,还特地买下来一大片土地专门培育的有机蔬菜等等这些花了十万。别人无法指责我是奢侈主义,再说了我完全是出于对自身的爱护啊,虽然花费多但是制成品却只能够我一个人的量,这叫精致。这算奢侈吗?我没浪费啊。会有人说我这是过分享受,嘿,那别人一百块花二十是不是也算过分享受呢?对我来说,这都算不上享受。这该怎么办,要道德绑架吗?所以说,奢侈这个词只能当做一种个人感受,它是有范围的,对你一百块的人来说是奢侈对我一百万的人来说反而可能是节俭。节俭也是如此。
澄清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最重要的是考量奢侈和节俭的情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棒子打死,说奢侈就是错的,节俭就是对的。奢侈,铺张浪费就是错的我们可以肯定。当今社会不是上个世纪了,人民富了可以多消费但是不能超过自己的承受极限,比如你有五十块非要花一百块,还总是如此这就很有问题。此外奢侈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手段之一,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工作岗位还可以加速资金流通。节俭更是如此。当我们有了一百万的时候还不扩大消费,这就是不懂的理财,严重点讲叫做小农思想。这种现象在老一辈人和乡村最为严重,往往是人活着不知道享受,死后大办丧事。你说他奢侈吧,生前凄凄凉凉;说他节俭吧,白事比红事都隆重。而且过分节俭,经济也发展缓慢。人人只知道挣钱,却不会花钱,这样钱就会积聚在个人手中没有利用价值,对国家也是一种损害。
所以说把握度很重要。奢侈但不要铺张浪费,而要量力而行;节俭但不要吝啬小气,而要学会理财。
中华义理总坛 中华义理:国学的核心价值 220
楼主所言,依我所见是希望在我们的教育中增加“中华义理”的比例,以消减中国文化的颓势,甚至增加在国际中的中华文化的分量。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有目共睹,但确实如楼主所言,文化工作者并没有抓住中华文化的要害,而仅仅在文化典籍和历史故事中逗留。这点想要缓解或者消除并非是通过陈述利弊可以解决的。关键是要增加我们教育中的“德育”,逐渐改变教育中尤其是语文教育中的刻板模式,至于什么刻板模式,在这里不需要我来陈述。教育中只重结果(取得高分)而忽视学神的内在品质培养,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正在酿成不良的后果。00后的一代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而对00后的教育模式仍是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模式甚至更前的模式,但新时代已然来临可这种矛盾现如今仍在持续。我希望的是有关“中华义理”的教育需要广大教师慢慢的进行熏陶,社会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保持高度的自信,但这种自信不是喧嚣着西方现如今的发明创造早已经被我们的祖先所预料到(哈雷彗星、建筑格局)这是自大和不自信,我们的自信应该是利用古代的智慧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甚至是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提高国民素质。
和坛 九、心灵清净 443
我觉得想要实现清净心是极为不易的,并非听几句佛法,看几句《道德经》,观看几场大师的演讲就可以了。清净心是从不清净中得来的,一些人甚至是不少人希望从清净心中寻找清净心,我认为这是自寻烦恼。清净心不是一种炫耀,而是想要化解人生中的种种烦恼与厄运,它具有实实在在的实践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清净心,首先就要不清净。其次还需要有点“慧根”,你要充分认识到自己需要这份“清净心”,佛只渡有缘之人。当你二者兼备的时候就需要去生活和古代先贤的生活中去寻找。清净心不是去复制大师的人生体验的,并不是说大师告诉你具体方法你去执行的,你需要到生活中慢慢体悟。你得到了有不执著于得到的,你没得到却又不气馁,这就实现了清净心。若自以为得到然后到处喧嚣,实谓未得。
和坛 七、文以载道 122
“文以载道”一直是我们所提倡的,可是这个“道”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知道,大多数人理解的“道”就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可有些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理解的“文以载道”是什么呢?是写文章、写字要有个目的而写,有了这个目的就需要自己对这个目的负责。社会的发展要求“文以载道”不仅仅是“文章”的工作了,还有影视、小品、相声、歌曲等的原则。我们通常想要达到“文以载道”往往通过升华价值的方式,可这种方式恰恰是最差的一种方式(愚以为)。“道不远人”,道不是通过特意的展现来显现出来的,一个真正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化工作者,他的作品是无时无刻无处不表现“道”的。
不“乱弹琴”,不“拍马屁”,不“见风使舵”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就可以达到“文以载道”。什么是写出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就是坚守,有良心,不为任何个别人、个别集团服务。文章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而是社会的警醒器。
和坛 二、和谐社会 793
和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里就不要我再赘述,我主要谈谈如何实现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两方面必不可少,一个是经济方面,另一个则是老生常谈的道德方面。道德方面想实现社会和谐难度相当之大,因为道德不是解决个别人个别地区就可以的,它要改变的是整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而这个心理状态极具有孤立性又具有牵连性,极具又难易性有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前者是历史的后者是现实的。道德方面的整体提升,比如我们所强调的“诚信、友善等”都可以一劳永逸的实现礼仪之邦。可这实现的跨度之长、难度之大不是一言两句可以说清的,其间可能还涉及政治、心理、经济、科技的影响。
但是若从经济方面之间促进社会的和谐那与在道德方面提升相比简直是易如反掌。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和谐不代表着每个人的幸福,人民可能经常抱怨社会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但这并不会影响到经济上社会的整体和谐。和谐是个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其中穷人(相对较穷的人)和富人的问题最容易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所以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如何调和就成了一大难题,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共享社会公共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实际上富人与穷人的生活依然是天壤之别,但是当涉及到公共服务的时候(医院、道路交通、学校教育)最好让他们之间减少差别,甚至是没有差别。还有个做法就是完善税收体制,拥有的财产越多交税就越多而所交的税额全部用作改善民生,做到“为民纳税”。富人对社会和谐做出的贡献是零甚至是负数而穷人每增加一元的收入,那它对社会和谐作出的贡献就呈指数级增长。所以想要实现社会和谐现如今最为典型的做法就是扩大中收入者群体。
智坛 九、知行合一 310
在我看来:“知”就是世界观,“行”就是方法论。所以我认为知行合一主要就解决一个问题,即塑造什么样的世界观。我认为一个人他必然是“知行合一”的,我们无法知道他“不知行合一”的一面,这个乍看起来很难理解。关键就在于理解什么样子的世界观是我们需要的。一个强迫你建立的世界观而自己又不加以深究,只是浅尝辄止或者是表面服从那就既无法做到“知”,也无法达到“行”。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人为什么要吃饭,不为别的就是不吃就会死,这个“知”已经深入骨髓,他自然必然做到“知行合一”。再者我们对于一个人是否是“知”的判断也很困难,我们只能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判断他的“知”,假若我们认为他没有达到“知行合一”,不是因为他自己的知与他的行相矛盾,而是我们认为他的知(我们公认的世界观)和他的行为不符合。
学习中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遇到自己喜欢的哲学家......那么对于他的思想即使对别人来说晦涩难懂那自己也能迅速地加以理解,这就是因为知识与自己是契合的,自己的经历能有效地验证知识。所以想要达到“知行合一”最重要的是对于知的深切理解。补一句,为什么要“知行合一”?因为不“行”就无法让别人(自己)知道自己“知”,不“知”即使是假装也无法达到“行”。
智坛 四、创新精神 589
创新是一个很经典持久的话题,《大学》里就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必要的前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就必然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可如何实现创新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创新需要的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常言道熟能生巧,庖丁为何比别人解牛更从容不迫,就在于他能够对于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入地探究并完全掌握了解牛的规律。我们赞同庖丁的神乎其技,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庖丁背后的艰辛。一个科研工作者需要创新、理论工作者需要创新必须要坐的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贪恋浮华是创新的大忌。
其次还需要的是良好的社会条件。一个既有理论想要再进行创新是何其艰难,不仅需要的是对权威甚至是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还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社会需要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不拘泥与形式,不盲从权威,这样一个创新出来之际才更容易存活。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活力、尤其是科研与思想界,如果万马齐喑那创新最终只能是空谈误国。
最后创新需要创新者对于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与理解。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现在不乏一些哗众取宠的所谓的思想创新,可是却难以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所以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时契合生活,玄乎一点就是贴合道。着眼于生活体验人生境界才是创新的落脚点,创新者需要对自己的创新成果负责、为社会承担责任才能让创新促进社会发展而不是毁灭。
礼坛 三、礼的价值 867
礼的作用就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其目的乃是让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善。在现代社会礼逐渐已经让位于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口语中礼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我们常教导小孩子要懂礼貌、知礼数,可见礼在生活中依旧具有价值意义。不过我们在生活中不必在意礼的内在价值、含义,但在探讨中却需要把这些澄清。礼的依据是什么?我觉得荀子阐述的很到位,那就是人性中有恶的一部分,要想做到“化性起伪”那么礼就不可不有。可是这个“礼”已经与孔子的“礼”产生了不同,这个“礼”已经更具有成文法的含义。所以“礼”在国家层面主要是指法律、警察局监狱等暴力机关,我们上述所举的有关“礼”的例子更像是道德规范。所以有了“礼以养德”的说法。
礼坛 四、礼的规范 515
礼的规范,我觉得需要伦理学的助力,关于确立什么属于礼的规范需要专门的研究。
无论礼在法律还是道德两个角度都需要树立起一项基本的价值准则,这是个根本性的选择。法律方面需要澄清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其是违法的、犯罪的;确定其的目的是什么......法律是一项刚性的规范,触犯即违反了“礼”(基本的公序良俗)。但是我们还需要树立起一项柔性的道德准则。我认为这个准则则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不仅要借鉴古代的传统道德还要吸收现代的一些理念。这项柔性的道德准则不像法律一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割弃传统,更重要的是拥抱传统。传统的道德在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我们如何进行现代化的教育,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其实和五十年前甚至是五百年前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想要重建一套礼的规范,至少在道德层面上,认真理解、消化吸收古代的道德观念是很重要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原则。
智坛 六、学习目的 436
学习的目的因人而异,对别人的学习目的我不知道,在这里只陈述一下我自己的学习目的。
我的学习目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小学初中估计也没什么学习目的,学习对我来说只是一项稀松平常的任务和吃饭喝水无异。到了高中就逐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一个更高的分数,这点相信很多的高中生都会有。在这个时候说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提升自我修养学识那真是痴人说梦。当自己的成绩都提不上的时候没人会听你说这些乱七八糟的理想。有人说高中单纯,嘿,从只有一个目标来看还真单纯。不过我觉得只是一种畸形的理想,当然也不是我能改变的。到了大学就逐渐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学习嘛,没什么特别的目的。像什么挣大钱、回报父母和社会......这些都只是一些附加的价值而已,而当学习时学习本身就是目的不为了任何世俗的目标。难道追求真理、求知若渴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沉浸在古今中外先贤的知识之中不是一种享受吗?每当我求诸学习之外的目的时,如奖学金、未来,我感觉到的不是“乐学”而是学习真没意思,不仅累还无聊。
为什孔夫子说“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因为前者认为学习是个累赘,后者认为学习是种享受。
智坛 五、坚持真理 302
我完全相信坚持真理这句话,也认为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但是我认为真理是个极其复杂的寻找过程,即使真理往往是简洁和优美的。
坚持真理的前提是找的到真理,我们常认为批判的观点是一种科学的态度,那即需要对所谓的“真理”也应该抱有批判的观点。不可否认我们认为的“真理”是一个相对的真理,换句话说真理都需要有一个限度,或者是历史或者是应用范围,这也就为“真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中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有一个绝对的真理。这个真理无限度,因为有限度就不是绝对的。而“真理”的相对性就必然是趋向这个绝对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说带引号的“真理”是我们能认识的真理,不带引号的真理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真理。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哪一个?原则上我们应该坚持真理不动摇,对于“真理”是不需要过分坚持的。孔子的四绝“意必固我”后三个都是在警戒我们不必对自己的所认为的“真理”过分坚持。需要有所坚持是肯定的,但也不能见到接近真理的“真理”还要固执己见,这就与自己“坚持真理”的原则相矛盾。所以我们需要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还要有颗包容心和理性。判断力、见解力和批判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评价:作者的行文突显了其关心社会现实,对于事物具有宝贵的批判意识,并且有着自己的独到的个人见解。其中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经典文化进行过认真研读,使其具有一定的国学文化修养。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