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农业思想
武汉科技大学 李阳
摘要: 墨子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耕和纺织关系到国家安危和衣食民生,主张调动农民积极性,不违农时,多种经营,百业兴旺,并对农民视同仁,唯才是举。在《墨子》一书的“节用”、“节葬”、“非乐”篇章中,特别对战争破坏农业、浪费衣食的行为进行了尖锐批评。墨子基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宗旨,表现了功利主义注重实际效果的特点,是爱民、利民、亲民的农业经济伦理。
关键词:墨子;农耕;衣食;天下之利
墨子的对农业非常重视,对农民平等看待,在《墨子》一书的字里行间中,溢于言表。他出身于“鄙人”,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执著于为老百姓奔走呼号,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非乐上》)的宗旨下,强调兼爱非攻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保证衣食、对社稷安危的意义,进行了仔细说明,反对对农人横征暴敛,主张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于今天我们的“三农”问题,有参考意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里指出:“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墨家则专注重‘利’, 专注重‘功’。” [1]
一、农业对国计民生的意义
墨子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直接关系到衣食这些生活必需品,吃饭、穿衣这些民生事务,一定要作为社稷安危的重中之重。“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墨子·兼爱下》)
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上下一心,尽到职责,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务必抓紧,“上不听治,刑政必乱;下不从事,衣食之财必不足。”(《墨子·节葬下》)
墨子强调农业生产的粮食(五谷)、衣服对经世济民、国计民生的价值:“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是以天之为寒热也,节四时、调阴阳雨露也,时五谷孰,六畜遂,疾灾、戾疫、凶饥则不至。”(《墨子·天志中》)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衣食无忧,国泰民安,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衣服也很重要,是农妇的劳动成果,是生活的必需品,没有那个国家不重视。“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从事乎五谷丝麻,以为民衣食之财,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墨子·天志中》)历史上的圣王都非常重视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工,就是值得赞扬的典范。“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墨子·尚贤中》)这些开明君主,民本思想突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五谷丰登,衣食无忧,得到老百姓的用户,千古流芳。
农业生产危机,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是亡国的征兆。墨子警示当政者,粮食危机,则国家危机。《墨子 七患》专门论述了粮食的重要性:“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墨子 七患》)夏桀当政不得人心,就是天灾人祸,“夏王桀,天有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馀。”(《墨子· 非攻下》)老百姓吃穿都无法保证,饥寒交迫,而王公大人仍然饮酒作乐,骄奢淫逸,无法保证衣食生产,国家就会陷入危机甚至导致灭亡。“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墨子·非乐上》)三代暴王(夏桀、商纣王、周幽王、周厉王)则与民为敌,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发动战争,劳役众多,耽误农时,严重浪费农民和社会的财富,最后丧权辱国,使老百姓生灵涂炭,罪大恶极,罄竹难书。这样破坏农业生产、伤害农民、国家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务必引以为戒。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饮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中》)
二、发展农业的主要对策
1、善待农民,任人唯贤,调动农民积极性。对农民要一视同仁,尊重他们的才智,给予他们参政议政、进行管理的机遇,得到相应的职位和待遇,允许社会身份与职业上的流动。“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墨子·尚贤上》)农夫专注耕种,是分内之事。男人耕种保证粮食生产,女人纺织供应衣服,都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让农夫早出晚归“耕稼树艺”,让妇人投入“纺绩织纴”,使他们认识到生活的保证和改善只有靠辛勤劳动取得,这样才能够避免饥寒、够达到富足的目的。墨子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强听治即邢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墨子·非乐上》)不劳而获、好吃懒做的寄生虫观念,应该加以反对。社会要提倡按劳分配,对于偷窃行为绳之以法,“入人之场园,取人之桃李瓜姜者,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墨子·天志下》)盗贼或攻伐者的不劳而获的行为应受到谴责。
2、敬天重时。农业生产依赖风调雨顺,自然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庄稼收成,老百姓往往靠天吃饭。敬天、祭天,成为古人重要的信仰活动,“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墨子·尚同中》)按照自然天气变化,不违农时,非常重要,因为“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墨子· 非儒下》)防止自然灾害,需要有备无患,“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不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得凶饥”。(《墨子·七患》)
3、多种经营,百业兴旺。农工商并举、各行各业,各尽其能,才是积累财富的锦囊妙计。农民可以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挥“山林川泽之利”(《墨子·非乐上》),也可以种桑、纺织、染布;在农闲时期,农民充当工匠出工进行建筑施工或者其他副业,可以增加收入。在墨子曾经生活的地方河南鲁山县,仍然有“堂匠班”,世世代代传承,就是这一观念的历史延续。墨子多才多艺,据说曾做过木工、会染布, 被称为“ 贱人”。商人到处奔走,积极促进了贸易往来,“商人之四方,市价倍蓰”,“商人用一布市,不敢继苟而仇焉,必择良者。”(《墨子·贵义》)各行各业都要职业分工,各得其所,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合作,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墨子主张:“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节用中》)这样的社会,才能有序高效运行。“百官共财,百工即事”(《墨子·迎敌祠》)是战争胜利的法宝,也是社会有序和谐的必要条件,农工商结合,“天下群百工”,经济才能繁荣。按照规矩合理安排,才能发挥工匠的聪明才智,促进社会的进步。“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墨子·法仪》)
4、节衣缩食,珍惜财富。社会发展需要开源节流,在兵荒马乱的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因战争不能得到保障,当务之急就是要俭省节约。粮食生产在馑、旱、凶、匮、饥的情况下,五谷收成不好。墨子提倡遇到馑年,人们要采取相应对策,节衣缩食,做官的自大夫以下都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一;旱年,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二;凶年,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三;匮年,减去俸禄的五分之四;饥年,免去全部俸禄,只供给饭吃。(《墨子·七患》)量物资财富财而行,才能长治久安。“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墨子·贵义》))节葬就是充分利用衣食之效用,不随意浪费物资。墨子指出:“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墨子·节葬下》)
三、摧残农业的人为因素
墨子看到战争、作乐、丧葬、奢靡对农业生产和劳动成果的严重危害,针锋相对,提出非攻、非乐、节葬、节用的主张。
1、战争。墨子非常痛恨那些终日征战的统治者,疼惜男耕女织因战争而中断,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应该强烈反对。“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粮食不继,傺食饮之时,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墨子·非攻下》)战争硝烟弥漫,无论是攻城还是守城,都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真是祸国殃民。“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2、作乐。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若人们被靡靡之音、声色犬马所诱惑,则会导致“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墨子·三辩》)这样人心涣散,无法保证衣食生产、供应、储备,国家若不预备三年的粮食,就会国将不国;家庭若不预备三年的粮食,就会家破人亡。“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墨子·七患》)粮食与五谷丝麻这些生活必需品,“为民衣食之财,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墨子·天志中》)统治者应当重视农事,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农业的丰欠,关系国计民生。“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因此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士君子竭股肱之力,擅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川泽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墨子认为统治者热衷于作乐,浪费衣食,更重要上行下效,荒废农业生产,是官员的失职、国家危亡的兆头。
3、厚葬。干扰、伤害农民耕种、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还明显表现在丧葬习俗上。墨子认为厚葬误时误工,劳民伤财,各行各业为此都停顿下来,经济生产循环中止,对于社稷与民生危害极大,是不值得提倡的风俗。“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墨子·节葬下》)
4、奢侈浪费。衣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和必要条件,生活资料的生产是首当其冲的。墨子反对铺张浪费,搜刮民财,骄奢淫逸的做法,对那些“厚措敛乎万民”、“亏夺民衣食之财”(《墨子·非乐上》)的王公大人、“贪于饮食,惰于从事”(《墨子·非命上》)的所谓士君子、“不与其劳,获其实”(《墨子·天志下》)的形形色色的食利者阶层,非常不满,就是因为他们不劳而获、大肆浪费。
四、倡导兼爱利民利农
墨子论述农业经济思想的前提,是希望社会“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经济伦理植根于社会伦理基础上,为治国理政服务。墨子强调开明君主能够为民、利民、爱民,非常务实,从衣食民生入手,善之善者也。“ 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墨子·非乐上》)墨子为了天下百姓利益,大力提倡农业生产,为和平到处奔忙,以致于与其理论较量势不两立的的孟子也赞扬“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梁启超先生认为:“墨家全不从一个人或各个人着想, 其所谓利, 属于人类总体, 必各个人牺牲其私利, 然后总体之利乃得见。”[2]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伦理的根本主张。追求务实的利益,“爱利万民”、“爱人利人”,反对纸上谈兵。墨子强调“爱人”就要体现在“利人”上,给人以实效、实惠、实利。墨子强调农业生产是治国安邦的关键,国家内部衣食保障和对外贸易的开展,是发展的根本战略,就是老百姓实利的需要。“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怀天下之贤人。”(《墨子·尚贤中》)“兼相爱交相利”要求农业发展,依靠于民,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农业产品交换中,墨子要平等互利,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互惠互利。墨子曰:“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墨子·七患》)德国学者罗慈在《轴心时代的孔子伦理学》中强调:“墨翟主张绝对互惠的伦理学。” [3]
墨子的节约消费理念,非常值得借鉴。适度、节俭的消费观念。物资财富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尤其是战国兵荒马乱、物资短缺的时代。墨子认为,在服饰上,“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只要能“冬以御寒,夏以御暑”就可以了;在饮食上,墨子主张“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他讲究经济实用,投入少,性价比高的消费项目,不贪图奢侈豪华,“用财少而为利多,足以民乐而利之。”(《墨子·辞过》)
虽然墨子时代农业经济的生产规模、技术运用、行业水平等方面,不能与今天相提并论,但是他的农业经济伦理思想非常可贵,是不能忽视的思想资源,值得我们加以挖掘和反思。正因为如此,毛泽东高度赞扬墨子的劳动人民本色:“墨子,也是一个劳动者,他不是官,但他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4]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2:115.
[2]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47.
[3] Heiner Roetz. Confucian Ethics of the Axial Age[M],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p.234.
[4]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80.
评价:作者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阐述了墨子思想中的农业思想。该作品论点鲜明,逻辑清晰,对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农业思想进行了有效梳理。可见作者对于《墨子》这一经典是下足工夫的。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