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3181404840@qq.com 用户名:花开的季节
姓名:武慧婷 学校:云南大学 系别:15级中国哲学 联系方式:15244692317
1.《仁》仁的定义: 995bv
“仁”字它最早提出和及其主要代表是儒家,儒家提出了“仁”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后来“仁”的思想主旨在古代中国起到很重要的地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儒家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无论在君臣、父子、夫妻,还是朋友在处人处事方面都给了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让整个人事相处有了很好的和谐环境。让人们有了理想想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最近读了熊十力先生的《读经示要》中,在讲述常道无往而不存,治术可离于常道哉!综群经之言治也,无过下述诸义。熊十力先生在第一要义中讲述“仁以为体”,他说天地万物之体原,谓之道,亦谓之仁。仁者,言其生生不息也,道者由义,言其为天地万物由之而成也。圣人言治,必根于仁。易言之,即仁是治之体。就是天地自然宇宙要本仁以立治体。熊十力先生在阐述仁实为元,仁即道体,其实是在说道者万有之本体,说仁心就是本心,其生生不已,备万理,含万德,藏万化,就是仁。而这个观点其实在宋朝时期,朱熹也把仁和道也联系了。也说了仁只是一个生底的意思,天地有生理,斯而生气,不断循坏,生生不已。朱熹在仁义礼智等名义章篇中开篇就说“道者,讲礼、用,该隐、费而言也。”“道是统名,理是细目。”“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朱子语类》卷六)“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仁者人也,仁字有生意,是言人之生道也。”(《朱子语类》卷六十一)“发明‘心’字,曰: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故此心必仁,仁则生矣。”(《朱子语类》卷五)。在朱熹与熊十力的讲述仁的时候都在谈论仁是人(心)的最基本的道德,想达到大道和大德,就要生生不息从本心出发达到仁。所以仁是大到自然宇宙小;小到人们达道“道”的境界的最重要的桥梁。
2.《义》舍身取义: tc5x3
我们都知道“舍身取义”的含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舍身取义的来源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人就教导我们要有为了正义事业要有不要牺牲自我的精神;个人利益要服从团体利益,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所以,当我们在个人利益时和集体利益的时候,我们应当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个人的那些利益,这样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当我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不要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熊十力先生的《读经示要》中也提到了利益的的观点:“损人利己,非利也。损人益己,亦非利,损上益下,非利也。损下益上,亦非利。国家与人民之利益,必斟酌以得其平。一国与他国之利益,必斟酌以得其平,此损益之宏旨。”无论是国家还是他人,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熊十力先生认为一定要“斟酌以得其平”即可。这样的话,我们的损益的也能达到最好状态。
3.《礼》礼的精神: ujw6b
“礼”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孟子说得更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社会中的礼仪、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貌,都体现一个“敬”字。国家、社会的大礼仪自有传统的规制,循之可也。所以《尔雅》解释“训”字为“穆穆、肃肃,敬也”,还是一个“敬”字。礼貌则是个人的一种修养,接人待物,随顺自然,无不成礼。无论在个人之间还是国家之间,“敬”字在生活中与“仁”、“义”都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在熊十力先生的《读经示要》中也提到的很多次“礼”的观点,书中说“礼,便是德之形见。德虽民性所固有,若不齐以,则无以触其善几,即无以成其德也。”说明礼是德的表现,老百姓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德的品质。总之,礼者因为人性的德所应有我们把它称为“情”,我们要以它为仪态而之。
4.《智》学习目的: k184n
我们的大部分的时间是从学校中度过的,我们从学前教育开始至今我们学习的科目也不一样,我们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那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又为了什么呢?我们从两个地方获得知识,一个是,社会(家庭)生活、二是,学校。这两个地方学习的方向不一样,在社会(家庭)生活中我们学习的东西是生活自理和处事处人方式;而学校我们学习的很多是先人总结的经验,以至于扩充我们的除了社会上没有学到的知识。爱因斯旦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开篇就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学习先人的经验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和工作中,这样我们更有效果,再这种效果下,我们可以为国家尽我们的最根本的能力,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有许多科学家也是在学习先人的经验过程中大胆假设,最后创新出不少的更加便利于我们的生活的发明和最简洁的理论!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就像毛主席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要我们好好学习,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还有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天天向上。
5.《信》诚信 thv1n
《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说文解字》“人言为信。”宋朝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品格,而人们具有这样的优良的品格的时候就说明他是个可以托付交办事情和他是个讲文明的人,大家认为他是一个君子。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熊十力先生在《读经示要》中的第三点就讲述了“三曰诚恕均为经”。(p22)“恕本于诚,不诚而能恕者,未之有也。诚者,中信之谓。忠信,是真实无妄义。”(p23)“治道以均平为极则,而均平必由于恕道,恕道必出于诚。”(p24),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也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身边小事,诚信是为人之道的大事。在国家这一方面,邻国和平相处,世界贸易来往活跃,各国的经济蒸蒸日上;而对我们交友增多;大家的利益也是最大化。
6.《忠》忠于祖国 t4cbc
爱国是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和人民觉悟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在8年的抗日的战争过程中,有不少的爱国人士,为了忠于祖国,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也不管老还是少,当时大家都战起来积极的配合组织抗日。在此过程中,象刘胡兰这样的英雄不到二十岁就为了国家献出宝贵的生命。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就更加学习为了我们打造出和开创出这个和平的时代里更加忠于祖国,为了下一代我们也要忠于祖国,为了国家的伟大昌盛,使出我们的忠诚。将个人的感情和伟大的祖国联系起来,把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九州大地渗入到自身的感情当中,产生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7.《孝》赡养父母 v5682
在生活中我们一天天长大,懂得了许多道理。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要孝敬父母。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亲情是一个人善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一位孝敬长辈而名流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的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感情方面的需求。
8.《和》天人合一 a622r
中国哲学从周易开始就是在追求“道”的境界,这个“道”就是“悟道”及其“弘道”的过程,从周易得每一个卦象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古人用自然宇宙万物的规律来规范自己,追求“道”的境界。在《明象》中:“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在追求这种“道”的境界,说明古人就想怎么能天人合一。在宋朝朱熹在讲述《仁说》中又明确的说明:“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徳,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谈到天人合一,朱熹又把他最基本的立足点“仁”放在这里,他认为,天地之心有一颗“仁心”,而人物之生也有一颗“本心”,而这颗“本心”就是“仁”,我在论坛中“仁的定义”中也说明了“仁”与“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是一种生生不已的联系。在熊十力先生的《读经示要》中也提到了天人的关系“要以六经为归。天人之蕴,天,谓宇宙本体。人,谓人生真性,其实一也。”(p6)从古至今,人们想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道”,而这个“道”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宇宙的规律,遵循自己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让宇宙万物合一,让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