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上半年三等奖薛明琪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上半年三等奖薛明琪

字号:T|T

昆明理工大学

学院: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中国哲学专业2015

姓名:薛明琪 

学号:20152132010

指导教师:娥满

联系方式:18213821502

 

仁坛、一、52

如果仅认为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那墨家所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这二者之“爱”又有什么差别呢?

对于“仁”之定义,孔夫子并未直接给出,却是因时、因事而变的。张岱年先生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句话的语式与语气正是孔老夫子对“仁”之定义,从中可见,儒家正是在“二人”之关系中处理仁之事,彰显仁之德。相较墨家以自苦为乐,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个人情怀,具有更多平民情感与现实性。

 

义坛、六、168

关于“义利”之关系,为大家所熟知的话莫过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及“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然而我们就此来给它们定性似乎太过草率。

且孔子所言“小人”只是普通百姓的代称,孔子也未直接对其诟病。至于后者,董仲舒的原话则是“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司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这是董仲舒明确的仁人标准,是董仲舒否定越国三仁的根据,也是董仲舒所追求的理想。班固对董仲舒的话进行了润饰、升华为正谊明道,主题更明确,语言更精炼,适应了后世社会的需求。后来清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他将此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由此可见德行合一,内圣外王才是儒家真正推崇的理想义利和合之境界。

 

礼坛、一、546

中华民族素称作“礼仪之邦”,礼乐之文化传统作为华夏民族生存与繁盛的精神根柢从未间断过。礼不仅是一种生活仪轨,更是激发人之内心深处良善情感的必要手段,如古语云:“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南宋]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此“五伦”各有其相应之礼,不可错乱。也只有在各自对等的人际关系中,令喜、怒、哀、乐之情发乎中和,才能令人与人之相处达至愉悦、无碍的境界,实现礼之功用。

 

礼坛、二、507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如此段,宰予认为服丧三年之期过久,与当时天下形势不合,故问孔子。孔子问予“安否?”并答“汝安则为之”,此处虽然对宰予进行了批评,但未明令禁止其行为。一则体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孔子因时革新仪礼,发扬、适度的原则。

 

礼坛、三、68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此处我们可以看到王霸之争的影子。循着荀子一系推崇王霸杂处之道,虽然对动员国家力量对外战争有着无可争议的效用,但秦朝之骤亡也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的道理,如老子言:“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而孟子一系主张启发人心中之固有天爵良能,进而尽性知天。这一路径看似道德说教意味颇浓,但深思之,较刑罚恫吓,自觉、自愿的道德实践更加有效、持久。

 

智坛、六、350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学习并非只是求得知识,更重要是将所学所得施诸万民事业,如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认为《大学》中之“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为学之目标指向。若无此宏旨指导,纵使满腹经纶亦对匡济天下无半分裨益。

 

智坛、十、284

“学习之道”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组成。《论语•学而》开篇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此基础上又发明出一系列修身、立德的方法。

韩昌黎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习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若无良师在启蒙阶段为童蒙打好基础,那么后期的路也难免荆棘满途。所以现今的教育除了强调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外,优秀的启蒙教师也是同样重要的。

 

信坛、二、74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如主帖所说“不诚无物”,虽然“仁、义、礼、智”的次序较“信”靠前,但“信”却起到保证前四者联结、贯通的作用,如“大车之倪,小车之杌”。

“诚”乃《中庸》之第一义,此处用“诚”作“信”之始,亦可见儒家“一以贯之”之道。

 

信坛、四、519

信不仅是一个主体内心活动,更是在日常交往实践中表达出来的现实行为,否则只能是满口的仁义道德而已。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诚”的基础上,做到言行一致,而“慎独”则是保证“诚心”的修养功夫。

《乾》卦爻辞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由此演化来“朝乾夕惕”一语,可见君子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君子之忠信,亦需时时砥砺。

 

忠坛 、四、182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道不远人”(《中庸章句》)历史上“道之不行”的时期屡见不鲜,但志士仁人从未离弃过匡扶天下的志向,反而是愈挫愈勇。

文天祥在其《正气歌》中道“时穷节乃见”,正是在国家离乱时才可得忠诚义士。正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孝坛、二、561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传习录•徐爱录四》)

由此可知,事亲之孝,非谓礼节上的恭敬即可,更得在思量温清之节、奉养之宜时修持“精一”功夫。即不仅要事亲以礼,更该时时反省自己在事亲的过程中有没有背离原初的目标,正是所谓“学而时习之”。

 

毅坛、十、146

文天祥在亡国后宁死不降元朝,并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之语。

虽然现今的教育对于舍生取义的行事方式不再大力提倡,但回想上世纪国运危亡时,在面对大是大非、民族气节方面的关键时刻,若是没有高度一致的民族共识,没有舍生忘死的仁人志士,又岂能做到中国历史上唯一实现之“南渡北归”?

 

和坛、一、309

《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国语•郑语》有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总是遵循阴阳协和的发展秩序。故我们的饮食需要荤素的搭配,交友会有不同性格的互补,团队亦需要不同才能成员的组合才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故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一说。若想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对异见还是该多些宽容,践行“和而不同”的原则。

 

和坛、三(上)、196

《周易•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故有“三才者,天地人”之说。《中庸》言:“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为天地化育之产物,亦是彰显“生生之德”的最突出表现。人要尊重自然,尽己之性才可知物之性,才可知天地流转、恒长之定律,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其德。

 

和坛、七、64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周敦颐《通书•文辞》)周氏喻“文”为车,“道”为车上所载之货物,将文学当做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在此之前,韩昌黎先生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及提出了“文以贯道”之说,以此纠正六朝时期以来的文章虚华不实之流弊。

201410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习总书记说,“在唐代文坛,面对文表华艳、文学浮夸的普遍现象,韩愈提出‘文以明道’,到宋代周敦颐又强调‘文以载道’,他们都呼吁文学创作应当尊崇中国古老的文化精神,能承载起社会的教化功能、劝善作用,而不止于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浮华。如果文学是一驾车,思想道理就是车上装载的货物,读者能够通过文学驾临心灵,满载而归。这就是文学除了锦上添花而郑重存在的文化意义——‘以文化人’。”可见新时期下,重新焕发“文以载道”的精神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坛、十、335

“孔颜乐处”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同时,颜子也就被冠以安贫乐道的美誉。然而亦有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的千年诘问。我们不能因此就责难子路不贤,毕竟孔子本人只答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并未批评子路不贤。

在我看来,“孔颜之乐”乐在孔子为匡扶天下,力复周礼而殚精竭虑,颜子为助老师实现宏愿而安贫乐道。如问“伯夷叔齐,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正是所谓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