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八 418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我们按照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便可称之为仁。在当时来看,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礼的的形式与内容在历史的各个时代均有变动,而其所蕴含的实质才是一直流传的东西,那便是爱人与律己。
首先讲律己,此为外礼。这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标准,旨在维系一个和谐的社会,如尊老爱幼,爱岗敬业,取财有道,举止谈吐皆有所依。这区别于道家的无为,无欲。无欲终有欲,仙神同样有所求,而儒家以有欲的血肉丰满的人为根基,探索出一条圣贤之道。哪怕是面对自己极其渴望的东西,也能做到克己,此谓之律。
其次是爱人,此为内礼。孔子所求复礼不仅是外在的标准,更是恢复内心的纯善。由内生发,方为真礼。虽然我们强调外在的标准的重要,但也该注意内心的世界。秦律虽明且严,二世而亡。遵礼守法,成人;爱人悯世,方可称仁。成为一个仁人是一个自主而非自发的过程,论孔孟等人,皆是心所向仁,身怀仁心,流芳百世。
爱人与律己互为里表,由内心良善生发出符合仁义的行为准则,由外在良好的规范在一举一动中滋润心中的善,如此,方可成仁。
具体如何,我这里暂举其一:为仁,为智,为勇。这里的仁可以解释为仁心,这在前面讲过,而智和勇对成仁人同样非常重要,智者不惑,人若无智,何以辩是非,无法辩是非,那“好心办坏事”自然在所难免,甚至会被心怀不轨者利用。若无勇,遇事则惧,手无缚鸡之力,则难免被人左右,唯有一死,甚至死也不能。
故何以谓仁,内怀仁心,外循礼法。何以成仁,有道曰:不忧不惑不惧,即为仁(爱人之心)为智为勇。
义 十二 232
当一个巨大的利益摆在你的面前,你会如何选择,是利欲熏心,陷入利益的池沼,还是无所不用其极,以卑劣手段谋尽私利,或是秉持本心,取舍以义。当利益和诱惑越来越大,多少精明之人被蒙蔽双眼,比如传销,一夜暴富,坐享其成,这些字眼将一个个“聪明人”洗脑。只见其利而不思其患,只图私利而不能守义,此或不可谓之人也。
故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礼 四 503
礼作为仁心的外现,旨在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自然有着许许多多的类别,如社会交往方面,男女授受不亲,对长辈要尊敬,对晚辈要爱护;在生活起居方面,注意个人卫生,衣冠整齐,举止言谈优雅等等。这都是可以被大众所能评价的东西。
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是否知礼仪时经常将这些与家教联系起来,比方说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吸烟,我们常说他的家教欠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父母的教育方式更多在于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良好修养影响孩子,而现在有许多父母可以说并没有取得做父母的资格,对孩子的影响自然也是极为不好的。
老师,是与孩子常相处的人,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亦师亦友,帮助孩子们系统的学习礼,同时也能帮助家长教育孩子甚至教育家长自己。
人人知礼而社会知礼,社会倡礼而人人倡礼,社会大风气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污水里的一点清水会被同化,同样的,清水里的一点污浊同样会被精华。愿我们携手共建文明知礼家园,做文明知礼公民。
智 六 421
关于学习的目的,在我看来有两点,称之为自然的与社会的。
谈学习之目的,我们先来看看学习的对象,知识的分类。一曰科学知识,一曰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取于自然,是人类的最本能的探索欲所生发出来的对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探索。人文知识是以人类社会为基础而生发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如社会交往的礼仪,如对于人生的感悟的文学等等。
由此,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探索世界,走向真理,因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发现与学习科学知识,欲拨开未知的迷雾,见纯洁的真理。
我们学习的目的还在于启蒙。由不辨善恶的愚人变为智者甚至成为圣贤,区别于野兽,维护人的自尊,学习是关键的一环。同时我们通过学习延续生命,人生也有涯,然而我们通过一部部作品,一个个思想传世,我们不是一个几十年的小生命,而是拥有几千年传承的人!
故曰:人不可以不学。
智 五 293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让我知晓了真理,哪怕让我立即死去都行。如果要用一幅画来描绘我们人类,我想该是这样的:青衫赤足,眺望远方,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这便是我们探求真理的画卷。屈原的天问仍在我耳边清晰的回荡,引起一腔热血。
然而一个个真理被我们先贤探求出来之后却被扭曲与掩盖,直教人痛心疾首。有些人是别有用心,陷于欲望的池沼而不自知,此类人该受唾弃,不必多谈。而有些人却是因为被局部现象所蒙蔽,不清楚大的道理。故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以宽阔的胸襟,乐知的精神,善思的头脑,去寻求和坚持真理!
智 二 39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与错,一试便知,实践便是这么一块试金石。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当我们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浪潮中艰难维持的时候,邓小平先生以勇者的魄力,智者的思维引入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经起了历史的检验,带领我们走向富强。同样的,封建制度在新时代的要求土崩瓦解。这些都说明了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
同时,知识又从实践中来。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空想如何出真知?太阳的形状怎样,流水的声响如何?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是通过我们扎实的实践活动一部部探索与总结出来的。
而我们经过真理的指导,进行着新的实践。
故曰:实践出真知,真知促实践。
智 三 301
孟子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完全相信《尚书》,那就不如没有《尚书》。《尚书》作为儒家经典地位之高,然而就是这样的经典我们也不能“尽信”。为何?古之言皆由古之人语,而受到各种局限,古之人的古之言可能并不全是真理。因而我们应该对其抱有批判与怀疑,换句话说,我们要学会思考。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错误的认为重的物体落得快,随后这个错误便统治了许多世纪,直到有人不屈权威,寻到真谛。而天方地圆的观念同样被后来的地球是圆的新的科学的认知所否定。当我们看到一个说法是,我们第一个印象不应该是,哦,对。而应该是为什么这样讲,如果不是这样,还会是哪样,由此我们甚至会推翻以往的错误观念,探知到真理。
独立的人应该有独立的思想,勿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智 四 580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方水域若无源水注入,终会成为一潭死水。我们的思想与求知亦是如此。若常新,则永恒;若固守,则易僵化。单就以做学术而言,我虽难称大雅,但也有些许的感悟。一个人做学问,做研究,自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若单是上了几年学,读了几本书,认了几行字,便自以为已经足够,再不汲取新知,如此,必定会受于知识与眼界的限制,其思想与观点也难免逐渐落伍。就说五四时期文言与白话之争,有许多的大先生们死守文言而不知新变,最终在历史的潮流中淹没。文言可谓之雅,然而知识受众的扩大,白话的兴起与普及便在所难免。又如对古书注解,各代有各代看法,有人评陶渊明为二流,有人却认为他的一流大诗人的称号当之无愧。
是以知旧而不守旧,有识而不忘求新知。
信 一 568
信者有二,一曰实,而曰诚。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大志向的人处身于淳厚之中,不处身于轻薄之中;处身于实在之中,不处身于虚妄之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智者若愚,返璞归真!心里怀着星空,行为如大地般淳厚,如此可谓大丈夫。
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之上,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则是建立在诚信之上。若无诚信,则立崩。怀疑与猜忌在诚信的盲点滋生,唯有以诚待人,方能遇诚人。
故曰:以诚待人,行居以实。
忠 二 693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熟悉的歌声在耳边响起,我不禁热泪盈眶。几人成家,家家成国。没有大国哪有小家,我中华之民族,必不能为外辱所侵。
自成汤立国至今,无数仁人志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讴歌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故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孝 四 454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说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毁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级境界。
对我们来说,子女可以说是父母的“再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美好的期望了,但父母更望儿女健康(这里是指身体的健康与人格精神的健全)。
廉 十 262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见到贤者就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内心自我省察。”
与人如何相处?见高者妒之,见低者鄙之。这样的人内心私欲不断扩大,眼界与胸襟却不断缩小,最终或成小人尔。而秉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理念,则会培养我们博大的胸襟并最终促进我们不断向前,踏圣贤之道。
毅 五 59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君子因此而自强不息。
生而为人,无猛虎之利齿,无象龙之体躯,更无大椿之长寿。人何以存世而屡屡创造奇迹?曰:自强不息。人类正是因为对于生的执着,对于真理的执着,对于爱的执着,一代一代,永不停息!
我中华民族上下历史五千年,生生不息,现由我辈传承,写下此段,愿与诸君共勉。
和 一 360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讲求和谐,但不必和别人完全相同;小人讲求同别人完全相同,但不追求和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亦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因而共居于世,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独立的思想,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评价:作者围绕论坛帖子内容有逻辑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里可见作者在学习经典时有自己的态度和思考在里面。但若是能够很好地引经据典,且围绕其所引展开思考会更好。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