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2010年下半年一等奖  赵婷婷

2010年下半年一等奖  赵婷婷

字号:T|T
昆明理工大学信自学院
计科084  赵婷婷 
学号:200810405439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九、由义取利
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矛盾。如何认识、处理具体的利益要求和具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用传统的学术术语,可归结为义和利的关系。作为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义利关系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早已为我们的先哲们所着重思考和论述。首先我们应当对于“义”和"利"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义”,先秦儒家思哲孟子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它是人路,人之正路。“利”,可以将之当做“利益”来理解,人皆有物利需求,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民非水火不生活”(《尽心上》),美色和富贵呢,则皆是“人之所欲”(《万章上》)。 在对“义”和“利”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就该在两者之间做出恰当选择,如何权衡才是本质的道德社会所关心的,“由以取利”就是在此之上应运而生的中华民族该有的传统人格之一。
由义取利,顾名思义是在“义”所到达的范畴之内进行“利”的取舍。人的物质性和道德性要和谐统一,就需要作用于二者间微妙纽带,使其相互牵制却也不使得任意一方完全消亡。孟子就曾肯定了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物质利益的增长和充裕,同时的人利益的获得需要一个道德合乎道义的渠道。“由义取利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 万章上》)在正确的道德观念里得益必须是正义道德的,否则一毫一厘的是不允许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道德的人格化身,自古就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益厌恶灾害,这是君子与小人共同之处,至于获取之道,就不同了。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 曲礼上》)并且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本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平凡的有利益需求欲望的个体,而多待获取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差。说到底还是一个获取方式的问题,而懂得“由义取利”的人不但满足了自我精神上的道义存在,也会因其超过一般的觉悟而到达另一层面上的“有所得”。其实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将“由义取利”这一思想运用的很好的是商人,如果在行商中信守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高举诚信的旗帜,本着先义后利、义中取利的心态走进市场,恪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奉公守法、互惠互利、信守契约等基本道德,博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费的欢迎,因而在生意场上左右得利,处处受益。真可谓“ 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对于“义”和“利”的辩证共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也可以说很简单只要能够树立正确健康的道德价值取向,对待世事万物报以平和正义的心态,且深记物质乃欲望表象,而内核的璀璨道义灵魂才是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八、文以抒情
文以抒情,这句话我是再赞成不过了。一篇文章,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必包含了作者的无限情感。我想大多数作者之所以写文章,就是想借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
我一直认为,正是因为语言与文字的出现,才使人类的文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传承。因为正是有了它们,我们才可以借助声音与文章向其他人传达我们的想法。正如现在的我也在这里书写文章抒发我对文字的无限喜欢的情感一样,我们阅读文章,陶冶性情。我们看古文,读白话,诵诗歌,我们乐于享受这个读与写的过程,因为它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在表达着它的情感,以求我们和这篇文的作者产生共鸣。
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默默把心事记在日记本里;当我们喜欢上某人的时候,我们把爱恋寄托在情书里;当我们欢喜愉悦的时候,我们把情感宣布在书信中。
文,它在不同人的笔下,可以化作一曲悲歌,可以化作一阵凉风。它可以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它可以是早有晴蜓立上头的小荷,它可以是秋来发几枝的红豆,它也可以是凌寒独自开的冬梅。它是如此的多变,因为我们的文人是如此的多情,他们文章是如此的多彩!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我发现很多人在继承父志上都持反对意见,单从这一点看,我觉得我和大家对父志上的理解有些不一样。
父志,在当今时代,我觉得不仅仅是是指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志向或者是继承自己的志向,而应该是指父母的期望。此处的期望,也不是指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工作或者有怎样的生活,而应该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人。大多数父母的想法都可以用“望子成龙”来概括,而不一样的父母就有不同的期望。有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大事,有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大学问,但是总的来说,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好人,所以没有父母会从小就教育孩子杀人放火。父母只会从小教育孩子,要心存善意,不偷窃,要保持身体健康。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继承父志,应该是自己积极健康,向上的活着,自己不爱惜自己,让父母失望,才是真正的不继承父志的表现。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话之一。很多人都认为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要做到心灵清净很难。我们面对太多的外界诱惑,金钱,美食,权势,等等,一切人们去偏激追求的东西,早就让我们的心灵疲惫不堪。我们每天忙着学习,忙着工作,我们很难抽出时间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甚至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去阻止它接受污染。
我在想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安静的坐下来认真审视自己。或者只是找一个无人的安静地方,自己一个人,或发呆,或冥思,亦或是什么都不想,就这样享受安静,感受心灵清净时的真正宁静。
此时的静已经不仅仅只是指我们的外部环境,而更是指我们自己的内心。当心中那些奔腾着的喧闹逐渐远去,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静谧。我尝试过一个人,一碗清茶,一个藤椅,一个凉院,再加上一本喜爱的书,就这样度过宁静的一个下午。我觉得我的心从未如此平静过,因为此刻的我不必为物质烦恼,不用为人际焦心,也不用为考试着急,我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我以此寻到了心灵的清净。
我们也许不能像圣人那样心灵透明而空灵、物我两忘,但我们可以尽量消除心灵中的毒素,抹去心灵之境上的尘埃。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影响与说服大师拿破仑杨庭曾经这样说过。欲望是一种人生来就有的东西,当我们还只是婴儿的时候,我们的欲望就开始蓬勃发展,食欲,大概是我们的第一种欲望。所谓欲望的解释,有一条是:“人与生俱来的,有遗传获得的本能”。
既然是天生就有的东西,我想就必有它的存在的必然性。欲望的褒贬性,是由个人来决定的。欲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若你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利用欲望,你就可以取得成功。若你是被欲望所控制,被欲望所利用,那最终你也不过只将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欲望有坏的一面,比如引发二战的希特勒,他就是过度泛滥了自己的欲望,才造成了那么多人的死亡。但我们现今世界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不得不归功于欲望,从古人开始,我们就一直梦想着奔月,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航天技术。我们羡慕鸟儿能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于是才有了现在的飞机。正是因为欲望是我们生命中的强大驱动力,所以我们在面对欲望的时候,才会说要求节制欲望,而不是消灭欲望。
当然古之很多圣人也曾说过“无欲则刚”,“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的话,这种追求无欲境界的话我这个俗人是很难赞同的。当你没有欲望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用任何事情来威胁你,因为你并不想得到任何东西,但若真的做到无欲,你这个人也将很难生活下去。首先是你没有食欲,你不想吃东西。没有上进的欲望,你将不知进取。没有性欲,你将没有后代。再者说,所谓“无欲”,本身也是一种欲望,你既然有“无欲”这种欲望,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无欲”呢?
很多人活得那么痛苦,正是因为人们被各种无休止的欲望所折磨,所以我认为节制欲望是很必须的。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很多广告,讲到的都是一些缺少子女陪伴的父母的故事。虽然仅仅只是广告,但是看得我很心酸,我想很多人也会有同感。
但是仅仅是觉得心酸又怎么样呢?出门在外的我们,只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才会想到回家,不在必要的时候连个电话都不会给父母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孝敬父母的时候只认为赡养父母就是孝敬父母,但是赡养只是孝的一个基础,是我们在敬孝道时被要求去做的一件事情。我们在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谈的更多的话题是关于物质生活,我们很少去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现在的我们与父母不仅是物理距离渐行渐远,我们的心灵距离也分隔太远了。
我们父母的交流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又一次我的妈妈和我聊天,她说等她和我的爸爸老了,就将他们送到敬老院,说不愿意成为我的负担,我怎么舍得!同时我也在想,父母总是为我们着想,总是为我们挂心,我们却很少去想父母的想法。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就是说,赡养父母只是最下等的孝道。仅仅是做到赡养也并不能表现出我们对父母的爱。
所以我认为,赡养父母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但是真正的尽孝道仅仅赡养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赡养之外,我们现在还要尊敬父母,爱父母。
再从我们的下一代来说,我们如何对待父母,言传身教,我们的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如果现在的我们只是赡养父母,而没有真正的去敬父母、爱父母的话,我们的孩子在我们老的时候,也会想我只需要赡养我的父母就可以了。也许要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没有子女心灵守护的老人的寂寞难过之心。
所以说,赡养是必须的,除了强调强调赡养,还应该强调我们要爱父母,只要拥有一颗爱父母的心,那么不用别人鞭策,自己也会自觉地赡养父母。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四、创新精神
创新一直都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工具。
武则天当年因为身体发胖,穿着裤子老是发出不雅的声音,所以有了裙子。君问归期未有期,正是因为这份思念的厚重,才有了书信,后来有了飞鸽传书,再后来有了电话。因为修饰脸型、外表的需要,所以各式各样的发型流行于世......
    所谓的创新就是因为需要而出现,为了更好而存在。
    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单靠努力是不够的。拔尖的人才很多,你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 idea”。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你还是有一个苹果,我也是还有一个苹果。但是,若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流,你有两个思想,我也有两个思想。
    创新是建立在一种开阔的思想上的。所以我要多和优秀的人才交流,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与某个思想碰撞出火花,然后就有了新的思想,或许这样创新就不远了。创新不是整天刻意的做出自以为是的无谓的思考,你必须对周围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深厚的学术知识积累以及深厚的实践基础上,对未来某一点的控制。
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适者得以生存的法宝。只要我们敢于创造,敢于创新,我们同样可以推动时代的进步!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七、爱护生命
爱护生命可以分为两部分,爱护自己的生命,以及爱护他着者的生命。
爱护自己的生命,则要求生活态度乐观向上,保持身体健康,不残害自己的身体。抽烟、酗酒、通宵熬夜以及暴饮暴食等很多现在都市人的不良习惯,都是残害自己的行为。爱护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表现在热爱生活,珍惜时间,保持心绪平静,有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其实上述的要求也是一个仁者应具备的品质。
爱护他者的生命,就包括植物以及动物的生命。仁者不忍看杀生之景,正是因为仁者多存善心,爱护所有自然界的生命。唐三藏当初取经路上不认弑蚁,百年来被传为美谈。而现在的我们如果经常上网,便可以看见许多虐待动物的文章,里面的很多内容情节惨不忍睹。正如我们很多人用的竹盐牙膏里都含有熊胆汁,但人们在使用时可知那熊胆汁是如何来?人们为了取熊胆汁,将黑熊锁于铁笼内,令其动弹不得,使之不能自杀,后每日取其胆汁,时日长达十年之久!更不用说人们现在大肆屠杀野生动物,无数物种都绝于人类之手,哪怕是世界上仅存的珍惜保护动物,也有人眈眈而视之!
著名记录电影《海豚湾》,许多人都看得落泪。当那群本来应该遨游于海洋的自由精灵——海豚,被一片血色的沼泽吞没时,我们人类真应该看看自己的双手,上面沾满了鲜血!
爱护生命本是仁之本,现在却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所遗忘,终有一天,当后人重新找回仁之本,人类必将会为人类今日所行而后悔!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三、克制情绪
人生来便有七情六欲,克制情绪,并不是指人类应该彻底消灭掉着有生以来就具有的东西,而是之不让情绪过多的流露。高兴的时候不要太高兴,伤心的时候不要太伤心,这才是克制情绪的本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来克制情绪,但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比如我们希望我们的快乐的情绪能够传播,而希望我们悲伤的情绪能够被遏制。
无论是过度开心还是过度伤心,都是一种残害身体的行为。当然很多人是不会在意前者所带来的伤害的。但生气、怨恨等许多负面的情绪我们就该严加克制,因为这样的情绪一旦爆发,就有可能伤害到其他人。
前段时间发生的很多起砍杀儿童的时间正可以说明这一点。很多的杀人犯都是因为克制不住自己的怨恨的情绪而使用了这样的一种极端的方法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知道爱斯基摩人有一种克制情绪的好方法。当他们有人生气的时候,生气的人便会带上一根树枝跑到雪地里面暴走,暴走了一段时间以后气自然就会消掉了,此时他们便会停止暴走,并在停止的地方插上树枝,然后回家。等闲暇时间的时候他们会出来看看谁插的树枝最远,看看谁生气的时间最长。
而我自己克制情绪的方法便是沉默。因为我在生气的时候总会克制不住自己说出很多不好听的话因为得罪很多人。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毛病,所以我选择沉默,很多人都选择沉默,因为沉默的时候我们可以静下来思考,我是否真的值得为这件事情而生气。很多时候安慰自己几句,想通了也就不生气了。而若与此相反,当我们很生气的时候选择的是与人争吵,这样不仅会伤害到自己,还会伤害到别人。所以即使“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是最难做到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尽力去尝试,尽力去克制自己的情绪。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六、学习目的
上了高中以后我就一直很疑惑,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学习。一直到现在上大学,我还是没有答案。如果高中的时候我在学校里面呆坐的理由是我还有高考,那么大学呢?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呆坐在教室里,却没有一个像高考一样的东西支持着我坐下去。
现在的教育制度,不能说是垃圾,只能说很没有意义。现在的大学生根本什么都不是。我们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根本不是我们想要学的东西。我们浑浑噩噩的混着日子,应付着考试。什么学习的激情之类的东西,根本就与我们无关。不得不说我这样的想法是很消极的,但是现在的教育方法已经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很错误的学习思想,所以说什么“学习”,我们根本就没有在学习,我们只是在应付考试,各种考试。
这是因为这个社会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学习“目的”,学习,准确的说是上学的目的,已经不再像以前,增长知识,养成品性,遵行正道,培养能力,都只是领导,电视里的“官方”语言,真正的学习目的,你应该去问问现在正在“学习”的人。
为了适应这个社会,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很多东西,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数学解题方法,或许我们真的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就是考试的能力。也有可能是现在我还没有工作,没有实在用过自己所学的东西,所以错误的理解了现在我们学习的目的。但是现在的学风真的很差,人们的学习目的不纯正,又怎么可以真正在学习的这个过程中学到东西呢?
现在如果你去问大学生为什么上大学,我想大多数的答案都是找一个好工作,问为什么要找一个好工作,回答是可以多赚钱。所以现在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的目的是考上大学,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是找到好工作。对于找到工作的人来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多赚钱。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为了“学习”而学习了。
不过古人学习也是为了考取功名啊,品德高尚的人才会有增长知识,养成品性,遵行正道,培养能力这样的见地吧。像我们这种世俗小民,自然无法将学习的目的美化。我们的学习目的,是追求最眼前的东西。
不过还是希望在将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学习的本质,弄清楚学习的真正目的,不要再像我们,将学习当做一种前进的工具了。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十、反省
我曾经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这样的例子: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对自己却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每天去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六个月后读给公众听。与此相同的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也会在写完小说后,花上一段时间不断修改,直到最后定稿。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让这两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事实上,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拿破仑曾经说过: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运的起因。每个人都应该一直反省自己,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既然每个人都有缺点,那么就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所以说很多时候仅仅是自我反省是不够的,反省以后也要有所行动,要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反省,比如改正自己不足的地方,修正已经犯了的错误,这样的反省才有所价值。现在的很多人都仅仅只是做到了反省,而没有在反省之后采取必要的行动,致使我们的反省变得没有意义。
我就是这样的人,总是在犯错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认识了,反省了,却没有任何的改进,所以相同的错误一犯再犯。
反省是我们每天的很重要的功课,一个人只有一直反省才能取得进步,不愿意去反省的人将不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及错误,这样的人将会一直在原地徘徊。如果他旁边的人一直在反省,一直在进步,那么最后不愿意反省的人就会相对落后,从而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变得退步。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鞭策自己一直向前。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二、忠于祖国
看到这个题目,让我不禁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事情。我们国家引以为傲的世博会,居然发生了一件让我们不愿去提起的事件。狂热的哈韩迷们疯狂的涌进韩国馆,致使驻守在外面的多名武警官兵受伤。
更有甚至,写出文章来辱骂我们最可爱的人,并且说出了“你认为你们中国比韩国好吗”这样的话,真是令人愤怒至极。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难道作为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忠于祖国都不能做到吗?
无论我们的祖国是贫穷,或是富强,我都愿大声地,骄傲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经常在在网上看到很多歌颂祖国的文章或图片,也看多很多文章或图片来指出我们国家的不足。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因为作者热爱这个国家所以才会发表这样的文章。看着她的优点,我们高兴。看到她的缺点,我们担心。
我看到这么多人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时候,我的心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为了我的祖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国家也是多灾的国家,但我们从来没有像厄运低头,“多难兴邦”,这是温总理在汶川地震时在黑板上写的鼓励灾区同学们的话。当灾难降临时,无数的爱心海洋,流向灾区。
而由灾难带来的很多负面问题,我们也并没有忽略。无数的声音响起,提出了政府的,中国的问题。我们有这么多敢于说真话的中国人,都是因为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他们不一定是什么专家领导,但他们愿意喊出自己的声音,愿意喊出人民的声音,愿意喊出中国的声音。
在和平年代,“忠于祖国”的意识很容易被人们淡忘,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唤醒人们忠于祖国的意识。
无数的英雄,董存瑞,黄继光都是因为热爱祖国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热爱祖国的土地并加以保护,热爱祖国的人民并为之奉献,热爱祖国的文化并努力弘扬”,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做到这句话。韩国偷了我国的端午节,很多人还为他们的“文化”“着迷”,这是令我非常不解的。热爱祖国的文化并努力弘扬,只要是有国籍的人,无论他身处什么国家,都是应该做到的。
贴子主题:[经典学习]五: : 主题题解
       孔子重视礼,规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颜渊》),不仅要求学生们知道礼乐条例,更要求学生们理解礼乐的实质。他认为礼乐的作用是调和社会各阶级的关系,。统治者以礼办事,才更容易管理他的人民。
礼起源于宗教仪式,用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在宗教政治时代,作为祭祖的礼必然是很严肃的。“礼”就其实质而言,是指社会政治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关于礼的言论是相当多的。但是孔子所说的礼已经和上述的礼不同。孔子更强调的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意义。
由于孔子提倡,礼乐同仁义一样,成为儒家最为重视的基本观念。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就希望国家成为礼仪之邦,讲究精神的高尚、人格的完善、言行的文雅,并且做到待人彬彬有礼、相互谦让。
而现在的礼更多的是强调礼貌,同时也有行为规范的意思。即使是经过几千年的时间,中国人的理解还是没有变化,这说明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占有很大的地位的。  所以虽然有些人没有礼貌,但是在礼千年时间的培养中,很多人还是能够遵从礼的规范。
 
 
 
 
仁坛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孔子提出的仁几乎包含了一切的优秀的道德品质。《论语》中的“仁”字出现了一百次以上,  孔子竭力用仁这一范畴解决广泛的问题。
如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 里仁》)如果一个人能称得上仁,那就是完善无缺的了。在孔子眼中的仁,与我们现在眼中的仁不一样。我们现在的仁,指的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但孔子所定义的仁要更广,孔子的仁是包罗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道德规范的范畴。
孔子仁学的的思想特点是抑制住个性欲望而服务于国家政治,孔子的一致的思想就是做一个完善的人。《论语》中的很多对话都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重视。“仁”的思想就是孔子其他思想的基础,这也是仁在孔子儒学中占核心地位的原因。
 
 
 
评语:该贴在总体上围绕经典及经典精神展开讨论,既能联系现实,也有切身的感悟,态度认真,语言流畅,论述清晰,是一篇较好的论坛帖子。但有些部分也显得不足,如果能进一步深入,想必会更好。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