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
班级 08级哲学
姓名 陈民炎
学号 084020403
手机号码 15198936273
一、仁(仁坛 原创 楼主)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关于仁的学说是建立儒家学说的重要基石,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学问。从中国古代社会到现在,历代儒家学者对于仁的理解各有不同。孟子将仁理解为恻隐之心,而到了宋朝程朱理学从体与用、形而上与形而下等纯哲学的角度解释仁是爱之理;心之德。造成对于仁的不同解释根源除了学者自身的修养境界外,在于孔子在《论语》一书并未明确对仁下定义。孔子门生向他请教何为仁时,颜渊得到的答案是:“克己复礼为仁”;子张得到的答案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贡得到的答案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依据不同的情景对仁的回答有所不同原因在于他因材施教的思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孔子要告诉世人,对仁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唯一的方式,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仁对于儒家思想来说,它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没有仁的具体实像,而是间接说明仁的具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刚、毅、木、讷,近仁也。”,仁包含于其中。如同老子对道的阐述“吾不知其名强名言道”。仁也如此,如果你偏执于追逐何为仁、仁长什么摸样。你可能得到什么,但真正的仁者是什么都得不到的。
仁如此虚无、不可琢磨。世人就会产生困惑,困惑它有何用?这个时代是个个为名利忙碌奔波,仁不能解决我们的吃穿住行。孔子几千年前久告诉我们答案:“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我们对待身边的事物的时候,总是带有着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事物的好坏。这是一种邪见、偏见、妄见。真的的仁者通达了仁本质,才能内心平和、毫无私心。面对万事万物拭去心里因功名利禄所蒙上的尘土,善恶分明、内心澄澈。
二、义(义坛 原创 楼主)
孔子:“义,宜也。”即义的原义是“宜”,指恰到好处。凡事恰到好处,不超过别人的利益而损害他人,求得内心的平和、心灵纯真就是义。
古人谈义总是和利放在一起。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世人说到利,总觉得它是人类变成邪恶之物的根源。其实不然,是利的有限和人类欲望在现实生活难以满足使得讲利之人如此令人憎恶。在定义“义”时,我们没有否认“利”的成分在内。“义者利之极,利者义之终。”真正的义,应该是认可自身利得实现,而不伤害别人对利得追求,平衡二者的利。
说义时义与利相分,表面上是大义的表现,为了追求义,可以牺牲自身生命,可以不顾与自己相关的人的利益。这是在打着义的名号,做着践踏义的实质。现在社会由于经济过热发展,现代人处在利益至上而义的缺失的世界,觉得谈义是不切实的,它是一个空泛而虚幻的概念,只有利是真实的,我们可以把握的东西。只有它可以解决人类所关注的所有现实问题。大家都趋之若鹜的争名好利,践踏别人的人格或者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
义利相分不是完整的意义的义,义的本质是保全自己的利的同时,也保全他人的利。义是人类回归自己良知的必由之路。
三、孝
孝1(孝坛 原创 楼主)
我们常说的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感激他们是为我们带来生命而看到大千世界的根。我们的肉体是父母的精血所成,所以《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的出现才有了我们的存在,身体受之父母,我们也是父母的一部分,完好的保全好自己的身体,是对父母之孝的具体表现。
孝2(孝坛 原创 第二楼)
而《论语》中宰我问孔子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宰我的理由是:三年礼乐不为,必崩坏。天地也只以一年为周期春生冬死,所以认为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解释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一个幼小的生命脱离父母的怀抱,能够独立面对这个世界需要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三年之孝,也是无法回报父母当年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的辛酸、血泪。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法用世间一切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来衡量的。所以,宰我改三年之孝为一年显得如此的令人气愤和费解。
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经济的高速发达,人们也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人类最宝贵的感情,孝道的缺失更为严重。类似于宰我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遗弃自己的亲生父母,让他们沦落街头。这些令人痛心的故事,显得人们良知的缺失,更令人堪忧。重新返回孝道显得更为重要。子女应在面对父母时,“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用诚意诚心之礼,礼对自己的父母,才能实现子女的孝顺之意。内在的孝心与外在的礼法配合,才是孝的实践。
四、礼((礼坛 原创 楼主)
古代之礼重在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对人的阶级及其地位作了严格的区别。而分不是为分而是为了合。先区分先后长幼,然后找出规范,这个社会才能够维持秩序。现代的礼在分方面君臣关系有所弱化,其内容有所继承。礼是一种规范,它的核心思想是以谦让的精神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放低自己,对礼的具体实施不可过于死板,成为教条化的东西,礼不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使人更好立身处世的根本。只要适宜,就算是合礼。
君子是人们所倾慕的,因为他的德行之高、学识之深。君子同样也需要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在社会上立身处世要靠礼来达成。
很多人会误解为只要遵守繁文缛节,不管是否符合义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行事就是合礼。礼变成了他们个性发展的枷锁,这其实才是最大的伤害了礼,偏离了礼的本质。也造成像徽州贞洁之风在明清时代盛行,传统女子被重重地妇道伦理观关押在森严可怖的牌坊之中。这是对礼的外在形式的看重而对人性的扭曲所带来的妇女的悲哀。
真正的礼应该首先出自真心,缺乏了真诚的心意,礼就变成做戏。所以,林放问礼之本,孔子才回答道:“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宁戚。”其次,礼也应该重视细节。如果没有具体的规范,人是很难知晓何事合乎礼?礼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具体规范,我们应该诚心待礼,礼待人心,构建和谐的大同社会。
五、信(信坛 原创 楼主)
在《论语》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先人贤士的思想里,言而有信是君子风范的具体表现之一,信使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条件。《说文解字》释信为诫,由人、言构成。可见对自己言的负责是信的表现。
信也是交友之道的重要原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朋友,见面三分情是友,几十年的莫逆之交是友。而真正的友应该是志趣相投、重信用、轻财物、真诚正直之人。朋友是你在人生路上徘徊时,可以找他一起共同面对明日的洪水猛兽之人。如今的社会知音难觅才有了伯牙摔琴献知音的美名。知音难遇、知音可贵的原因之一是人心蒙上了太多世间的尘土而无法清明,杂念欲望太多,总觉得人心叵测、阴谋诡计太多,无法和别人坦诚相待。要交到真正的友首先自身应以言而有信,相信别人。“不逆作,不忆不信”。用自己的真心去打动别人,让别人相信你是一个值得信的人,才能交到“有直、有谅、有多闻”的朋友。
六、智
智1((智坛 原创 楼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我们通常理解为智者是喜欢水,仁者是喜欢山的。这样的直接解释过于简单,是违背了古代先哲想要向世人传达的意识的初衷。南怀瑾先生就用另一种方式理解了这句话,我觉得比较符合古人的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的快乐如同水一般;仁者的快乐如同山一般。为何这样说呢?智,古写同“知”。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智者的智来源于内在与外在的知识,洞悉万物的源。智者与水暗暗相合,如同流水一般,水是灵动的、活泼无比,遇到高山就绕过去,碰到低地就填满它,按照外在的条件改变而与其相适应。智者喜欢水,水是智者在自然万物中最能体现其本质的事物。智者因通达宇宙间的最高法则而内心澄澈清明、没有迷惑,所以在智者的眼里,没有不能解开的难题。仁者也是如此,如同山一般稳重、内心宽厚,天地万物无所不包。
智者是我们所倾慕,成为智者将使我们受益无穷。面对世间的艰难险阻、人生的波澜、坎坷,会有一颗宁静而清澈的心,这样我们人生之路会走的更远、更加的踏实。
智2((智坛 回复 第二楼)
樊迟向孔子讨教什么是智?孔子回到道:“知人”。樊迟不能领略其本质。孔子进一步解释道:“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在这里孔子认为智是能够辨别贤士君子而能够重用其人之人。不被虚妄的小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而使黑白颠倒。白的说成黑,君子被错妄,世界的一切陷入无序的阶段。这种智不是每一个人所能拥有的,因为你必须拥有一颗正直的心而不被个人的好恶来判定。这种人我们一般称作“智者”。他们因为拥有一颗不妄心而不能被巧言令色所迷惑。巧言令色会迷幻一个人的真心,而智者能够坚守自己内心的道义,能够发现世界的千里马并且重用其人,让千里马的功效发挥到最大限度。
七、忠(忠坛 原创 楼主)
《论语》中定公问:“君是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孔子的理想里“忠”是互动的、双方的。而后世封建集权的强化和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过分偏重和曲解。后世人过多的强调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和被控制,使得人们都理解忠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认为忠是对人生自由的否定和无条件的对君王的服从,不管这是否符合道义。其实,这是对孔子忠的误解。孔子本人认为忠是“勿欺也,而犯之。”向君王不隐瞒事实的真相、不阳奉阴违、不花言巧语、不献媚奉承。孔子重视以孝事君、以诚事君、以礼事君、以道事君、敢于直谏,更能体现忠的本质。
尽己之力为忠,尽其力量去做好该做的事。忠在现代也强调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家庭,忠于自己的信仰。但我们往往忠于别人时,忘记了应忠于自己。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做些自己原本不喜欢的事情。忠于自己,使得自己的本性得以展现。只要这种忠诚不危害别人的利益,都是值得肯定的。
八、廉(廉坛 原创 楼主)
孔子在《论语》一书中,描绘了自己的理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本人表达了内心的廉洁比不义富贵更为宝贵,宁守廉而生活的清贫。 廉,不可取。面对不义之财,不义之富贵时,能断然拒斥。古之廉士洁身自好,不义之禄不食,不义之室不居。认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
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说廉就不是否认个人的利益追求。为政者可以过舒服的日子,但是不要挥霍浪费;可以有追求富贵的愿望,但是不是非法占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洁更强调为政者能坚守内心的道义而正其身、节制欲望、不为恶利所迷惑,陷入无穷不尽的贪利之中,如自浸水火,自取灭亡。
九、毅(毅坛 原创 楼主)
孔子赞许回颜的品行说道:“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颜面对物质环境艰苦到只有疏食和冷水的地步,心境恬淡依旧,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难怪孔子要赞叹他的德。
回颜之所以能够不改其乐在于他坚守内心的道义,而不是外在。即毅。毅即有决心,志向坚定而不动摇。毅是士处世立身的根本,是因为士要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一个充满棘刺而且漫长的过程。在这个中你所经受的磨难不仅是外在的饥寒,而且还包括着内心的煎熬和孤独。这些恶魔足以使人失控而走向崩溃的边缘。所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十、和
和1(和坛 原创 楼主)
《说文解字》里释和为相应也。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和是调和个体的差异来达成物物的相容。《左传》中齐侯至自田问晏子“和与同异乎?”晏子答道:“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梅以烹鱼肉,煮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为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乎其心。”晏子对和是肯定的,对于同是否定的。认为和是包容事物的差异性,如同羹调合各种材料不同的色、味之间的差异,呈现给人们鲜美的佳肴。而同是用同一种模式要求所有人。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人,那么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性的抹杀。
现代社会也亦如此。近代以来,人类历史上爆发过两次世界性大战起因都是由于各民族、各种族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利益向冲突而人与人之间无法达成和。但是,每次战争都给人类留下了沉重的创伤,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所以,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共同求发展,应更多地包容别人的差异性。“君子和而不同”。
和2(和坛 回复 第二楼)
近年来全球气候的突然骤变,让人类直接感受到四季混乱无序。可以在春天感觉得到夏天,秋天里体会得到冬天。特别显著的是灾害频繁,人类每天都可以听到或亲身体验到地震还是海啸等天灾人祸。而在这些天灾人祸面前,人类又显得多么的无助。家园被无情的大海吞没、自己的亲人被深埋在地底下几百米深处。这些都是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类为了自身的欲望而无止尽的子开采自然资源的所要代价。如果人类不达成和自然的和,人类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不考虑自然,人类在这个星球灭亡的事将在咫尺。我们应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和不是说人类要停滞不前,而是在开采自然的时候,多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不是一味的索取。
十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忠坛 回复 第二楼)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为官有余力不忘学习,学习优异就可以做官。学对人是很重的。人的一生重点在学习外界的知识而提升内心的修养。学习是人类积极向上而进取的动力;是通晓万事万物的本源之路;是君子浩然正气形成的方式。学习的过程是你接受外在的事物而反省、观照自己内在内心的过程。我们总是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扰,不能静下来正视自己的内心。这是你和自己心灵对话不受外界干扰的最佳时刻。所以,今后不管你的身份变成何种,贵在不忘学习。
十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忠坛 回复 第二楼)
古代的贤士,学习外在的知识是为了正其心而诚其意,达到修身家齐治国天下平;现代的学者学习许多外在的和内在的知识,只是为卖弄自己的学识,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多么令人尊敬的人。这种不正的学术之不风气是我们应该杜绝的。人生有妄心、虚妄,那就不能够真正的了解一切宇宙的奥秘。学习不是用来炫耀的,它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在这个世间活得更加真实的、自由的方式。所以,我们在学习时需要正其心,学问需要的是脚踏实地。
评语:
该帖子在总体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论述也清楚,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但有些地方显然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二等奖
- 上一篇:2010年下半年二等奖 董梅芳
- 下一篇:2010年下半年一等奖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