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追寻美好精神家园
——九年来吉林省“国学大讲堂”的普及与实践
张利明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长春 130033)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学研究十分引人注目,全国很多省市建立了国学研究组织,一些学校把国学引入课堂,一些电视台也开设了讲习国学的节目,形式多样的组织和活动,对弘扬国学,发展社会主义优秀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不少省市还有一大批具有公益性、知识性、权威性、通俗性的社科类讲坛蓬勃兴起,这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具有代表意义的是,2005年至今,由吉林省社科联[1]主办,长春市图书馆、长春市孔子研究会和长春文庙协办的公益性的讲座——“国学大讲堂”。
一、应民众需求而生,紧贴百姓生活
举办“国学大讲堂”的契机,是在2005年9月28日的全球祭孔。2005年是孔子诞辰2556年,在长春文庙举行祭孔大典时,有近10万人参加大典,这就看出藏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向往。正是广大群众的这种热情和渴望,才使吉林省社科联萌生了举办公益讲座的想法。2005年12月25日,“国学大讲堂”在长春举行了开课仪式。据吉林省社科联科普处的同志介绍,“国学大讲堂”应该是全国第一个公益性国学讲座。
“国学大讲堂”的宗旨是在广大民众中传播和普及国学教育,避免传统文化在自由传播中误入歧途。从2005年12月25日至2013年5月11号,“国学大讲堂”举办9年来,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百余人总共举办423期,吸引了省内外大批听众,每期讲座听众最少时200人,最多时有五六百人,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种知识水平的人都有。为了不局限于长春文庙及图书馆等课堂,“国学大讲堂”讲座还办到了长春市一些中小学、部队、社区甚至监狱,在中央党校国学班和邯郸国学讲堂都曾举办过“国学大讲堂”,无论在省内还是省外,每次讲座都反响热烈。每次讲座都有不少听众踊跃发言、提出问题或者向老师以纸条的形式写明自己在听讲中遇到的疑惑,或者希望下一讲能听到什么内容,在固定的听众中,甚至已经形成了松散的班委会,他们在听讲前做查相关资料等准备工作,课后还收集大家的意见反馈,为下一讲确定题目提供参考。“国学大讲堂”的举办在长春市乃至吉林省掀起了一场“国学热”,为传承国学经典精神、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二、用现代眼光解读传统文化
“国学大讲堂”以诸子百家理论为主,讲座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讲人、讲事再到讲理,“国学大讲堂”邀请的主讲嘉宾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政府官员。他们以渊博的国学知识、通俗易懂的讲解,运用大量的史实材料、耐人寻味的故事、精辟的分析,用现代眼光解读传统文化是“国学大讲堂”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使“国学大讲堂”成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叫好又叫座的国学讲座。
1.国学及其经典的解读
“国学大讲堂”推出了弓克教授《纲常新论》(总4期)、杨军教授“《诗经》概说”(总221期)邓立光教授《国学概论》(总59期)《宋明理学,成明之学》、金海峰《论语》细讲(共40讲)、《孝经》、郭永进教授《大学》(总190期)、孙景丽老师《中庸》(总191、197、199、200期)、金海峰教授《孟子》(总192、193、194、195期)、孙景丽老师《孝经》(共18讲)、李二年老师《解字说文》(总134、135、136、138期)、魏占武教授《孙子兵法》(总262、263、264期)、《资治通鉴》、周奇文教授《正说三国》(总232期)《正说水浒》(总233期)等“四大名著”等经典解读。
长春大学金海峰教授义务为“国学大讲堂”讲了一年多《论语》。他说:“学术发展的方向是走向平民化,传统经典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用老百姓能听得懂、活生生的小故事来解读。……这样解释,老百姓不仅能听得懂,也能接受,而且还很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照着去做。”[2]
主讲《与智者对话与高人为友——读庄子的思考点滴》(总363期)的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副院长高凤楼说“我是庄子的爱好者,是庄子的推崇者,不是专家、学者,是工农兵读者。读庄子是读书,也是读庄子其人,阅读《庄子》不仅是与智者对话,更是与高人为友,他让我们知道,只有精神的自由,才能使人不受奴役,从容潇洒;只有精神的独立,才能使人超凡脱俗、自成气象。用庄子的精神照耀自己,用庄子的生命之火点燃自己的心灯,理顺情绪,快乐生活。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2.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讲解
吕文郁教授《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总21期),许兆昌教授《重义养气的亚圣孟子》(总27期),邵汉明研究员《解读庄子》(总36期),于天罡教授《老子其书其人及其历史影响》(共9讲)曹胜高教授《兼容诸说的荀子》(总44期),赵克生教授《“知行合一”的王明阳》(总63期),张振昌教授《三国风云话曹操》(总133期),姚家余教授《平民天子朱元璋》(总137期),由兴波《“诗仙”李白》(总225期),都是很成功的讲座,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讲解,还原历史人物的原貌,重温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
2011年6月4日,端午节前夕,“国学大讲堂”邀请孙景丽老师主讲《屈原与端午节》(总330期)。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孙老师结合《离骚》、《天问》讲述端午节和诗人屈原的一生。
曾国藩被誉为清代中兴之臣,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曾国藩以《家书》的形式,告诫家人,勉励亲朋,鼓励属官,凝聚了他对家教、修养和处世的思考。东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曹胜高主讲《曾国藩家书与处世之道》(总331期)围绕修身之要,以德为先;学问之道,以识为本;齐家之方,勤俭为本;治军之法,教戒为首等内容,分析曾国藩《家书》与处世之道。
3.其他专题讲解
于天罡《教育之道》(总183、184、187期),漆思教授《中华和谐文化与当代社会》(总153期),荆雨副教授《“孝”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总212期),北辰老师《家庭伦理道德和缔造和谐的社会关系》(总420、421、422期),沈文凡教授《中国身心文化研究》(总416期),马大勇《“儒侠互补”与当代社会的“武侠热”解读》,孙景丽《回归心灵家园,提升幸福指数》(总397期)等讲座对教育、情感、古建筑、旅游、养生、美食与百姓生活紧密的话题,专家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讲解,得到听众的认可。
“国学大讲堂”选题紧贴百姓需要,2011年5月21,在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的前夕,12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进入冲刺阶段,考前的紧张气氛对每位考生和家长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每年中、高考临近时,考生不免出现考试紧张,甚至出现因焦虑而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茶饭不思等考前综合症状, 如果学生对上述情绪无法得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很可能会影响冲刺备考及中、高考当日的发挥,那么,在我国的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又是如何应对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的呢?为了帮助今年高考生轻松赶走焦虑,增强自信迎接高考,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刘力彊老师开展高考心理解压辅导讲座《折桂蟾宫,冠冕龙门》(总328期),尽量帮助考生和家长守好这方“心理阵地”,自信从容迎高考。
吉林大学副教授关爱民老师主讲《江南三大名楼与唐宋经典诗文之滕王阁》(总387期)“时来风送滕王阁”,滕王阁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扬名天下,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成为千古绝唱。王勃的《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传诵千秋。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后,王绪曾为滕王阁作《滕王阁赋》,王仲舒又作《滕王阁记》,传为“三王记滕阁”的佳话。后大文学家韩愈又作《新修滕王阁记》。由此王勃、韩愈等人开创了“诗文传阁”的先河,使之后来的文人学士登阁题诗作赋相沿成习。那么,王勃是如何创作《滕王阁序》的呢?王勃又经历的了怎样的人生呢?滕王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舞台,它对中国文学的创作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呢?关师的讲解予以回答。
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姚雪红老师主讲《朱子家训与现代人生》(总388期)“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精彩无限。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累着、奔波着、忙碌着……避开市井的喧哗,让我们读一读《朱子家训》,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
“家庭伦理道德和缔造和谐社会的关系”(总420期)系列讲座。讲座第一讲:家庭成员的角色完成及心理定位。社会是由每一个家庭元素构成的,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肩负的责任和角色,人生大戏精彩与否,是否圆满,不仅仅在于责任心和自我认知定位,更在于良好的接纳和宽容心态。具有两性及情感问题研究专家身份的我省著名主持人北辰把人们认为的复杂的家庭伦理道德问题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进行逐一进行梳理,并给观众做现场的幸福指数测试互动。讲座第二讲(总421期):女性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塑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作用更不可小视,但女性的心理健康直接决定着个人幸福指数和家庭和谐程度。 第三讲(总422期):传承中华男儿优秀品质缔造现代男性幸福人生。相对来说,男性的身体气力比女性更大,而以往以劳动为主的人类社会也一直是“男权至上””的情况,使得男性在社会上无论权势、地位、财富,总体而言比女性更占上风。但男性往往也承受了比女性更多的心理和社会压力,而且时代不断变化,男人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也不断增加。北辰老师依据男性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大家交流现代社会赋予男性的社会责任和压力,给感叹男人难做的人们一些专业释放和幸福方法。
听众寄语言“国学大讲堂”:
长河千古祈太平 ,春草万象吹更生。
文华瑰宝拜圣迹 ,庙筑经藏仰先生 。
国泰安民思论语 ,学以致用集大成 。
讲古说今启心慧, 堂堂育人铸真诚。
这是对“国学大讲堂”的恳切期望,也是听众对“国学大讲堂”的高度评价。
三、“国学大讲堂”与长春文庙
长春文庙是“国学大讲堂”的举办单位,现在“国学大讲堂”的举办地一般在长春文庙的文昌阁报告厅。长春文庙对国学在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发扬和传播,功莫大焉。
长春文庙位于长春市东天街,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最初由当地乡绅朱琛捐资修建,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和1924年,由长春知府杨同桂、长春县知事赵鹏第主持过两次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这里曾呈现出“门前古榆参天,花草满坛,泮池如新月,虹桥飞架其上”的动人景象。文革期间,长春文庙遭到很大破坏,文庙成为校舍。2002年,长春市政府出资对文庙进行了恢复重建,2008年,复建长春文庙文昌阁,文昌阁成为“国学大讲堂”的“主场”,较之在长春文庙露天讲座,“国学大讲堂”条件大为改善。以前复建后的长春文庙,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共有单体建筑物和构筑物十六座,分别是照壁(南门)、泮池(状元桥)、棂星门、东、西更衣厅、大成门、孔子家庙、孟庙、东、西配殿、大成殿、崇圣殿、文昌阁、文昌亭、管理房、西辕门。总建筑面积为2800平方米。
2003年9月28日至今,长春文庙做为东北文庙的代表连续多年举办了祭孔大典,引起世人关注,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长春文庙举办“全球祭孔”、“海峡两岸同祭孔”和“全球华人同祭孔”等活动实况。2005年12月28日,省社科联联合长春文庙博物馆长春电视台等单位共同开办了全国首家公益性“国学大讲堂”。到2013年5月11日国学大讲堂已经举办讲座423余场,听众人数达到60余万人。现在的长春文庙已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国内外著名的文化品牌。
几年来,长春文庙举办的启蒙礼、成人礼、婚礼、书画笔会、走状元桥、传统婚礼、启蒙礼、送祝福红蛋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受民众欢迎,每逢节假日,大量的游客涌向长春文庙拜谒至圣先师和文昌帝君,聆听国学讲座,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现在的长春文庙已经成为长春市对外展示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国学大讲堂”每月4期,一般每周六开讲,每场吉林社科网,长春文庙博物馆都刊发预告,通过嘉宾专访、即时报道、深度报道等形式,进行多角度报道,并将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与读者互动,“国学大讲堂”把近十年间的公益性讲座进行汇编完成吉林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国学大讲堂》(已出版4辑),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说,在关东大地,白山脚下,国学传播和学习的热潮已蔚成大观。
四、“国学大讲堂”与“中华经典教育工程”
自从1995年由赵朴初、冰心等9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及2001年任继愈先生为“儿童经典诵读工程”题字,其后,以“经典诵读”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为中心,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以师资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营造人人能够诵读,班班读经典的氛围。引导师生在优秀的经典作品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的沉淀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
2010年始,“国学大讲堂”又推出一系列新的活动内容。1月12日至14日,“国学大讲堂”与长春市教育局合作,共同举办中小学语委干部高级研修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为学员作关于国学经典精神、经典诵读朗读技巧、经典教育与语言文字工作等相关问题的学术讲座,旨在面向中小学校,推进“中华经典教育工程”,将国家语委组织的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将国学更切实更高效地普及到基础教育中。
“国学大讲堂”以国学经典为依托,在继承中创新发展,赋予国学现代生命,传承中华民族血脉,融汇先贤智慧,修养完善自我,重振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文素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张利明,山东莘县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
电话:13756518553 E-mail:01zxbj@vip.163.com
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邮编130033
[1] 2000年12月,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吉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中共吉林省委讲师团四家单位合署办公。对外保留各自称谓,对内实行一体化管理。
[2] 海洋、王玉钰:《在传统文化中追寻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报》2007年12月11日。
- 上一篇:國學與當代文化建設-大同之願景
- 下一篇: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