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庙会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
杨路军
(麦积区新阳镇人民政府,甘肃 天水 741031 )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庙会文化从增强家乡文化认同意识、提升保护历史文化意识、增进民俗文化传承意识、.促进社会文明和谐意识等四个方面对当代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变,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庙会的积极作用,使其与社会精神明文建设同步,为推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而做出贡献。
关键词:庙会 当代文化
庙会是我国民间信仰习俗的重要载体,它是一种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建国初期,庙会活动一度沉寂,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的庙会文化活动开始迅速恢复。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进一步探讨庙会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一、甘肃天水庙会概况
甘肃天水的庙会大约有80余种,牵动的群众有上百万人,是一股巨大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洪流。比较著名的有 “上九”朝观会、卦台山伏羲庙会、伏羲庙“人祖”庙会、导流山“三月三”庙会、凤凰山“三月二十八”正会、大像山“四月八”庙会、清水“四月二十八”城隍庙会、净土寺庙会、“浴佛节”庙会等。
这些庙会每年举办一次,在庙会上主要的活动有祭神、上香、还愿、许愿等活动,同时还会伴有戏剧演出。庙戏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大庙会通常从西安聘请大型秦腔剧团前往演出,中小型庙会一般聘请市县秦腔剧团演出。
庙会管理形式分为小区域和跨区域两种, 均有庙会管理组织。小区域一般以一村为单位,跨区域一般以一乡镇为单位。跨区域的庙会通常设若干会长, 一个村一个会长,庙会主要负责人通称“大会长”或“大会首”, “大会长”任期一届,大多各相关村轮流执事。
二、庙会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在庙会的娱乐活动中,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共放异彩,集中了地方民间艺术的精华。这里,我们能看到民间文化的沉淀与传播。庙会本身是文化的集结地,既有宗教文化,又有世俗文化,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元”,形成了文化向四周辐射的中心。[1]庙会活动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增强家乡文化认同意识。
甘肃省天水市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城市,总人口370多万,农业人口占相当比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在农村的都是“老弱病残”,年轻人通常只有逢年过节回到家乡,家乡的认同意识在年轻人身上越来越淡泊。长此以往,农村发展再无活力。庙会为全村乃至更大区域集体性节日,通过庙会将家乡在外游子召唤回来,并且让他们亲身参与庙会各个环节的活动,熟悉家乡的风情民俗,增进热爱家乡自豪感情,增强家乡文化认同意识,促使他们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一把力。
2.提升保护历史文化意识。
甘肃天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大地湾古人类遗址,证明在七千多年前,天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人文初祖伏羲及女娲就出生在这里。历史上又是各个民族交汇地,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积淀深厚、相映生辉,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体系。这种特色的地域文化主要通过寺庙建筑的形式保存下来。通过庙会,能向外界进一步宣传本地的特色文化,使更多的人能够树立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增进民俗文化传承意识。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水地区的民间庙会上会有各种文化活动,主要以本地民俗文化为内容,如糖画、皮影戏、捏泥人、剪纸、刺绣、编织、书画、杂技、根雕等等,重点内容为秦腔戏。在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中,大多数人对此类民俗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艺术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民俗文化,通过庙会这个大舞台得以更好地传播,激发人们的兴趣,增进民俗文化传承意识。例如,由于在伏羲庙文化节的精彩表现,古琴一改以往无人问津的局面,逐渐在天水普及发展,许多家长将古琴学习作为孩子的一个特长来发展,制作大师熊尚德得到社会的关注,他精湛的手艺也得到传承和保护。
4.促进社会文明和谐意识。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动,新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不和谐事件接连发生,如“小悦悦事件”、公交抢座事件等等,社会公德面临危机,对人们的“三观”产生负面影响。农村群众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狭窄。庙会中庙戏的主要内容改编自历史风云人物、民间神话传说等故事,其中不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通过庙会文化,首先可以对一些农村群众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其次可以对广大人民进行教育,不文明、不和谐的事情坚决不做,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建设文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总之,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积极发掘庙会的文化厚度,丰富其时代内涵,以增强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庙会过往存在和延续的生命所在,更应是其当代发展的基本走向。庙会文化作为一种社区文化,功能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传统的娱神、娱人、贸易等功能逐渐转向活跃社区文化生活、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精神需求、为社区公益事业服务以及绿化环境、旅游开发等功能, 虽然也存在滥建庙宇、浪费财物、搞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良现象, 但是对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2]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庙会文化中对当代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变,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庙会的积极作用,使其与社会精神明文建设同步,为推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而做出贡献。
注释:
[1].李秋香.庙会文化研究论略[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71.
[2].秦燕,刘慧.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农村的庙会文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4).110.
作者简介;杨路军,男,汉族,1986年4月出生,河西学院历史系毕业,本科学历,历史学学士,现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人民政府党政办科员,曾参加上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工作年会。联系地址: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人民政府,邮编:741031,联系电话:15809417737,0938-2351311
备注:如能有幸参加,请发纸质邀请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