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當代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论文·
论传统转换中的宗教改革与文化建设
摘要:中国宗教有积极的反应和适应现实生活的一面,也有封建迷信、落后消极的一面,中国的宗教观念还有与西方宗教观念不尽相同的一面。宗教是一种精神信仰、精神依托、精神追求,不是简单的迷信。为了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中国有必要进行一场新的宗教改革,既克服宗教的迷信落后,改变宗教观念,又丰富中国的精神文化。这是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创建中国新文化所面临的一大历史困境。
关键词:宗教;改革;文化
传统文化始终是个开放体系,文化传统则是这个开放体系中相对稳定的沉积,既有适应现代生活的精华,也有脱离时代精神的糟粕。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批判、创新与转化就是所谓文化建设。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只有在与现代生活的磨合中,不断地转换自身、更新观念、适应生活、与时共进,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和现实价值,才能更积极地参与建设新文化。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日本著名宗教学家池田大作说:“文明是宗教的反映,宗教是文明的源泉、创造性的原动力”,“人没有宗教和哲学是无法生存的。”[①]毫无疑问,宗教是文化中的较高层面,是调解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精神提升乃至生命安顿、终极关怀等等,都与宗教息息相关。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②]所以,不能正确地看待宗教,既无法正常地组织社会生活,更不能在经济全球化与东西方文化不断沟通的前提下,积极地进行文化建设。拙文试图从宗教改革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广大层面的精神生活与文化建设问题,就教于宗教界朋友和学术界同仁。
一
人们虽然可以对宗教做出不同的解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思想体系可能有不同的宗教观,然而现代的不同社团、不同人类群体对宗教仍能取得某些共同性认识:宗教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历史现象,宗教追求超越性的理念与境界,宗教是一种精神生活,能满足某些人的精神生活需要,能使某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得到一时的精神解脱,能为某些人提供一种精神性慰藉和终极关怀,能对某些人的生命做出理想的安顿;宗教还是一种信仰和崇拜。由于人类对宗教具有这些共识,而世界各大宗教在基本的伦理原则方面又有某些相通之处,所以它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长期调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规范着信仰者的行为。
宗教观归根结底是哲学观,有怎样的哲学观就有怎样的宗教观。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大陆提倡唯物主义哲学的宣传,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宗教当然也被列为唯心主义而成为批判的对象。这一时期所开展的社会运动,多数都有批判宗教的内容,像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样全国大规模的运动,在不少地区都出现过捣毁庙宇、焚烧经卷、强逼僧尼还俗等极左的破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行为。这些极左的野蛮行为,除了有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之外,还直接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宗教观念有关。因为在那个年代中国大陆长期宣传“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烟”的观念,认为宗教是封建迷信,在社会上起消解人们精神健康的作用,因而在历次大的政治运动中,常常把宗教作为消极的甚至是反面的社会势力进行批判和打击,使宗教严重地政治化。这种做法过分片面地强调了“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烟”的负面作用,而忽视了宗教能够帮助提升人们的心灵,帮助人们弃恶从善、修炼身心的伦理教育功能。由于长时期对宗教本质、功能、社会作用的片面认识和宣传,遂使国人对宗教的理解、国人普遍流行的宗教观与海外社会迥异,甚至宗教生活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难以与海外宗教界、海外宗教人士沟通。这是中国大陆的宗教理念、宗教社会定位之所以存在问题的现实根源和认识根源。它严重地影响了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现代的文化建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些人的信仰无所适从,一些人的精神生活处于迷蒙和苦闷状态,宗教伦理更是得不到张扬。这是值得深思和反省的。作为宗教文化或宗教学的研究,中国落后于西方各国,至今没有建构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对于某些地区的原始民间宗教,对于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宗教,还缺乏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研究。基于上述种种情况,有必要在学术界开展有关宗教文化、宗教信仰问题的大讨论,有必要重新对宗教进行历史与社会的定位,有必要进行一场以改革过时的宗教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改革。
二
宗教改革的实质主要是宗教观念的改革,而宗教观念的改革主要是正确认识和评价宗教伦理的价值。当代西方有重大影响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一生致力于东西方各大宗教的对比研究。他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等宗教社会学著作中,系统地考察了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认为,西方民族在经过十六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之后所形成的新教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所谓“新教伦理”,就是新教的禁欲伦理。韦伯认为新教的入世苦行思想特别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构成新教伦理精神最根本理念的“天职”思想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同时促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③]。新教伦理强调改革旧教的禁欲主义,提倡世俗道德和“职业”观念,这便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宗教观念,鼓励了人们的献身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思想自由。与新教伦理的理念紧密相连,韦伯认为东方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伊斯兰国家)由于没有经过宗教改革,其古老的宗教伦理对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④]。马克斯·韦伯的这些认识虽说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然而它们对于认识中国的宗教,对于探讨中国的宗教伦理与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关系是颇有启发的。
中国的宗教既包括本土的道教、少数民族宗教,也包括外域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但是,这些宗教在中国大陆信徒不多,只是少数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况且,佛教和道教因其过于出世和消极而不可能成为多数人的宗教。实际上,中国的主流传统是儒学。然而,儒学在许多人心目中不是宗教。就观念上说,先秦儒学由于有较多关于天道的内容而具有较强的宗教性。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它还曾被赋予了神学形式,而且不断吸收佛教、道教等一些宗教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政治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面都显示出鲜明的宗教特征与功能,发挥了相当的宗教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儒教)已成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既有提升人的心灵、鼓励慈善、稳定社会的正面影响,也有出世、禁欲、压抑个性、限制自由的负面影响。单从负面影响看,马克斯·韦伯所谓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中国宗教伦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要让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让宗教对于社会现代化起积极推动作用,就应当开展一场现代的宗教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宗教观,改革的内容包括出世主义、禁欲主义、盲从迷信落后的宗教仪式和远离尘世的宗教生活,提倡现世的宗教伦理和道德,提倡对身心的修炼和提升,提倡普度众生、广施爱心。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宗教伦理是以宗教信仰为核心而构成的道德观念体系,其本身具有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双重内涵,即人与神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说,前者是宗教伦理的基础,那么后者则是宗教伦理在日常生活的体现。宗教伦理通过这双重关系的设定,将宗教信仰贯彻到信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使宗教伦理在神圣与世俗这二重性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进而实现宗教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以利于当代社会的繁荣稳定和道德文化建设,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在当代宗教世俗化倾向日益显著的时候,在当代宗教的多元化格局也已形成的时候,宗教伦理如果过度地世俗化,就会导致宗教神圣性的消解而趋于平面化,而强烈的功利主义趋向必然会影响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价值取向和信仰理想,从而引发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我们提倡现世的宗教伦理和道德,既要打破思想僵化,破除迷信观念,深入发掘传统宗教的现代价值,同时又要克服改革过程中的任何偏激情绪,避免宗教伦理过度世俗化的弊端。
平心而论,世界各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都有走上“迷信”的可能与危险,都包含“鸦片”麻醉的可怕成分,但是不能将它们归结为“迷信”或“鸦片烟”。我们考察一下历史便可以看到,何以在历史上多次打击宗教(佛教谓“发难”),而经过一段历史之后,宗教又复兴了呢?如果宗教是“鸦片”,何以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去吸食它呢?如果宗教是“迷信”,何以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呢?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信仰宗教,而且有那么多的虔诚信徒为宗教而献身,其中必有奥秘。这只能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宗教本身去探寻。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它表现着许多人类相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它追求超越性的理念,期盼未来的幸福天地和理想境界,向往生命永存和灵魂不灭,这是宗教的价值目标。为达此目标宗教所设计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则是:广施慈爱、助人行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基督教提倡“博爱”、“平等”,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佛教讲究“慈悲为怀”、“广施善心”,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儒教弘扬“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便是人类普遍的宗教伦理。虽然历史上有人把宗教推向迷信,虽然有人在历史上利用过宗教欺骗或麻醉人民,但这不反映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本质是给人以超越的、理想的期盼,宗教的共同价值是“慈爱”,即“爱人之心”。可以说一切宗教的共同人性论基础是人类普遍向善的追求。
宗教要求人类在现世改恶从善,既是宗教的核心价值,又是宗教的社会功能。虽然,一些宗教在表现形式上是超世的,但在实际内容上很多却是现世的,有的甚至是功利主义的。例如宗教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可以提升人的心灵,可以祈福免灾,可以化解某些人的作恶之心,还可以指导人生,安定社会秩序。从全世界范围讲,还可以帮助增进人类的团结,共求社会之进步,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
三
宗教改革涉及人类社会中相当多数人的精神生活领域中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是转化传统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实际上,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陆就进入了宗教改革的时期,每次社会政治运动都含有宗教改革的内容,但是那种改革是以批判为主,是极左的行动,而在宗教观方面,也是越高越“左”,越高越片面。我们提出的宗教改革是指摆脱极左政治干扰的,真正是宗教文化意义上的改革。
中国的宗教在二十世纪长期与世界宗教隔绝,当然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但是长期与世界宗教隔绝,却影响了东西方宗教文化、宗教观念的交流与沟通,使中国人的宗教理念显得古涩和落伍于时代,这就有必要通过与世界宗教接轨,推动中国的宗教改革,使中国的古老宗教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宗教服务于人们现世的精神生活,服务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所谓与世界宗教接轨,主要是指中国宗教界人士在参与世界性宗教活动的过程中,在宗教理念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在宗教认识与研究方面的协调与借鉴。西方多是比较强化宗教的社会,某些国家都有过政教合一的历史。中国与西方某些国家相比较,不是那样强化宗教,也没有出现过严格的政教合一的历史。所以,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在宗教观念方面可能有所不同。虽然如此,但是并不影响在宗教研究与宗教认识方面的相互沟通与借鉴。
人类文明是全人类自古以来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当今时代整合与重建人类文明仍然是全人类的天职。东西方各种不同的文化、信仰各异的多种宗教等等都会在整合与重建人类文明中做出自己的贡献。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在共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既表现出惊人相似的共同价值、共同理想,又各有自己对人生终极关怀的不同理解、不同追求,因而应该创造条件使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展开对话,相互协调,以讨论发展一种“普世伦理”,这种伦理“不是佛教的,不是基督教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等等,而是全球性的”,“这种伦理必须是全球性的,只有某种西方人的共同伦理,或非洲人的共同伦理,或亚洲人的共同伦理等等,那肯定是不够的”[⑤]。这是全人类的创新性文化活动。儒学自然也要参与其中。
中国儒学强调道德精神,更强调这种道德精神的“天人合一”性,如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这就渗透了追求心性超越的宗教感情和宗教精神。如果说西方的宗教感情引导出强调“外在超越”的话,则中国的儒学精神诱发了追逐“内在超越”的“圣贤境界”。塑造“圣人”、“贤人”人格本来是现世的、人间的追求,然而“圣人”、“贤人”的境界是永存的、超越现世的,这便符合西方人所说的宗教精神、宗教感情。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当前一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转换传统,提升儒家文化的宗教功能。这不仅对于进一步强化对伦理道德的崇拜和信仰,对于推进全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有积极意义,而且更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更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宗教观念、宗教文化。
西方十六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以改革宗教观念为核心,重点强调宗教伦理的现世性,看重现世生活,反对禁欲,把理想世俗化,结果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的宗教改革,应当积极地借鉴西方的宗教改革经验,高扬宗教伦理和现世精神。传统宗教多是宣扬“来世”,把来世登上“天堂”、“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最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我们搞宗教改革,就是要从宗教理念上把“来世”和“今世”统一起来、联系起来,逐渐地与西方取得更多的共识。要大声疾呼:没有今世的积极修炼,来世怎能登上“天堂”、“西方极乐世界”?提倡今世的积极修炼,就是提倡“今世的宗教伦理”,提倡在今世生活中行善、除恶、济众、广施、祈求和平、反对战争、力戒杀生的道德情感,把面向来世的古老宗教改革成为关心现世的现代宗教,把比较封闭的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国宗教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儒教文化改造成为开放的、与世界宗教沟通的、建设人类新文化的丰富资源和精神动力。这是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创建中国新文化所面临的一大历史困境。
[①]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368页。
[②]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4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5页。
[④]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译者序》第9页。
[⑤] [德]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1—142页。
- 上一篇:略论庙会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 下一篇:谈天论地看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