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姓名:陈晓彤
学号:2016205925
联系方式:13864241275
1、仁坛、三、828
仁为爱之本,爱为仁之用。一个爱字,从繁体字的字形上看,中间包含了一个心字,人有心了,才为谓之以“仁”。所以从字形来看,仁是爱的内在,这种爱不仅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也不只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兄长之爱几乎人人有之,而仁所体现出来的爱还包括大爱,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爱,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之爱,更是“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这种国家统领者对百姓的关爱。仁虽未发,而爱早已行之。仁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是通过教化、经验、学习等修炼而得,爱正是其的外在,因此可谓之以仁为品行,以爱为情。人人勿忘心中之仁,爱便通行于人间。
2、仁坛、二、359
仁是人们内外兼修而来的,内是人“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和本性,人们与生俱来的善给仁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还要依靠教育、教化,使之从辨别善恶开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到逐渐主动行善,慢慢积累。同时还要依靠外部条件,便是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即“天地之大德曰生”。古时的人们崇拜天地自然,天地给予人类生存之境而无所取,便是仁之所在,独具慧眼的古人从之习得仁,从而获得仁的真谛。身在当今时代的我们,需谨记仁,仁的真谛,仁的教诲。培养自己内在,提升自我品格和精神境界,以善为乐,敬畏天地,品悟其宏伟博大,从而内怀以仁,外行以仁。
3、义坛、一、531
义,即正义。何为正义?正义乃君子认为其符合道德准则,并愿为之舍弃一切之事。就像《许行》中所述“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在为老师守孝三年之后,子贡另为恩师守孝三年,报答师义之道,此可为之义。但是近来这种义的观念逐渐淡薄,古时为君子所鄙的珍馐珠玉,财富权位,却成为现代人追逐和奋斗的目标。古人求义,即使是关乎国家性命的战争也能为义作出让步,如左丘明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否决了,因为没有秦伯的扶持,他们不会到目前的地步,若是依他人之势而壮己之力,在晋文公开来是不仁不义的,因此带着军队归还了。而反观当下,相比于义,人们更倾向于利,也许是不当的金钱价值观歪曲了人们求义的道路,更甚至使之相背而驰,愈行愈远,建筑商为利掺虚作假,豆腐渣工程危及百姓的安康,食品加工商为利用五颜六色的食品添加剂代替新鲜食材,无良的保健品商贩有他们称之可以延年益寿的保健品“神药”,骗取老年人攒了几十年的血汗钱。再观个体,一些吝啬的人乘公交车时投假币,为了一元钱牺牲了自己的义。没有义的他们,可悲而又可怜!所幸的是,悬崖勒马,为时不晚。政府的监管部门加强监督,实施严厉的惩处措施,通过学校的教育,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在社会形成正确的求义之风,其孰能谓之不可乎?
4、义坛、七、760
《论语 述而》有载,“子之所慎:斋、战、疾。”孔子小心谨慎对待地有三件事情,一是斋戒,二是战争,三是疾病。这三者都与生命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孔子对生命的的重视程度。生命乃是立人之本,没有生命,一切都成为了无稽之谈。延续生命本就不易,而人们在维持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法则,正因如此,生命有了深刻的意义,也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美好。因此儒者敬重生命,因此坚持民本思想,国家维护人民的权益,普通百姓各尽所能满足生存需求。这又何尝不适用在当今社会呢?
5、礼坛、一、95
对于礼,古人以敬、仁爱为其所含。所敬在三者。一曰师、二曰父母、三曰君。师者是传道解惑之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吕氏春秋•劝学》篇中记载“事师犹事父也。”而子贡更是将恩师孔子视为圣人,“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贡尽其所能维护其师,甚至在孔子去世三年之后,另为其守孝三年,其对孔子的恭敬程度可想而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连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又岂敢不恭不敬呢?在孔子看来对待父母应“弟子入则孝”、“父母惟其疾之忧。”对待君主依然如此,古代的君主被视为天子,臣民恭敬事君,即“臣事上以忠”。只秉承这三者远远不够,还要有仁爱之心,可以说仁爱是礼之内在,一个冷酷无情、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对待礼也是冷漠的。这在一个国家的安定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暴君残暴无度,礼已不再是束缚其的纲领,因此古代更朝换代时时有之,这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以礼维护社会和道德秩序的同时,人们特别是国家的统领者,参与制定和规划的仁需怀一颗仁爱之心,民皆从之,若否,虽令不从。而我们作为一个个社会的构成者,更需要遵守礼,对于礼的内涵了悟明彻,以此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6、智坛、十、338
古人的学习之道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并为之提供了足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首先对于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习惯、性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措施,并启发式教育,课堂不应只是老师的舞台,在引导学生思考后,让学生自寻知识和其中的奥秘,并展示学生的风采。对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课本熟读精思,博专统一,专心致志,切忌求知心切,要循序渐进,毕竟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生的勤奋学习中而渐入佳境。在学习过后不忘复习也是非常重的,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才可以说是真正获得了知识。当然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尊师重道,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之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学生和老师都应该注意的就是虚心求教,俗语称学无止境,知识的探索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历程,老师如遇困惑之事可以虚心求教,学生更是要及时向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反映和求助。
由此观之,古人的教育方法和法则对于当下的我们十分受用,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7、智坛、三、283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在这趟逆流之旅中,不可缺少的是质疑和批判精神。如果说学习为舟,那么对于前人的批判就是挽转逆流之势。批判和质疑需要学识和勇气,不是平白无故的从古人的学说中吹毛求疵,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更不是扭曲和胡编乱造,而是实实在在根据自己的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并敢于说出自己的发现,哪怕只是蚍蜉撼树,也要坚守。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看待一切学识,以此使舟顺水之势,愈行愈远。
8、智坛、六、398
《资治通鉴》曾记载孙权劝学的故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吕蒙经过孙权的一番劝说,“乃始就学”。最终成就了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孙权劝服吕蒙学习,并告诉他令他学习的目的不是想要他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在旁人看来,一介武夫又何必去学习呢,似乎横扫沙场才是吕蒙的职责所在,学习岂不是多此一举?最初吕蒙自己也多次找借口推辞,但如孙权所说的那样“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学习不仅仅是知识面的拓广,还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品性,令人清楚的认识到正道之所在,同时也是对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即使是一介武夫,包揽史书以后,总结前人征战的经验,取其精华,从而编制一套自己的战术,岂不是锦上添花?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学校里主攻专业知识,获得知识储备,休息空余随手翻开一本,看滔滔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看古今中外伟人傲然风采,笑傲江湖。身虽未动,心早已领略万千!
9、智坛、五、277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事物的真相到底是如何?事情的发生的起因又是什么?这一切都等待真理的解释。然而真理只是适用于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它和时间亦敌亦友,时间检验了它,有的真理在历史的河流中洗尽铅华,愈加精髓,沉淀精华;然而有的却抵不过时间的冲蚀,被蹂躏得面目全非,躲在谬误的身后瑟瑟发抖。这就样要求我们具有独到的火眼金睛,从中辨识出真理的真身,并为之坚守。
10、智坛、四、551
创新着实能让学者自成一派,用超越的眼光审时度势,用自己的观点构筑学术风格。如果只是单纯遵循前人的脚印,亦步亦趋,小心翼翼,不敢逾越半分,永远跳不出固定的思维模式,不仅对于自己的发展,就是对于学术的发展,也毫无用处。玄言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追随者纷纷遵循传统,宣扬老庄哲学,几乎无诗意可言,枯燥乏味,形式内容几乎大同小异,“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几乎没有什么艺术意义,所幸谢灵运的慧眼独具,用他自创的山水诗为诗坛送去几分清新之意,开辟了新的道路。
然而创新不知是单纯地适用于学术界,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现在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国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已经不再占优势。我们亟待解决的是创新问题,高科技需要不断创新研发,学术需要创新,等等。不论是经济、军事乃至国家综合实力才能在世界有一席之地。
11、信坛、四、616
信者,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若其无信,亲戚弃之,朋友背之,妻子远之,人皆不与之往。且皆恨之、怨之。而信者,人悉贵之,以其亲为亲,尽与之友。
春秋战国有曾子为儿杀猪,“‘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曾子用己之言行为孩子上好了诚信的第一课。秦国有城门立木,适值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以此昭示国家的“言必信,行必果”。从而推动变法的实行,一根木头便推动了秦国的崛起。
12、忠坛、一、496
忠,根据《说文解字》从字形上分析,从中,心声。敬也,尽心曰忠。古代臣子对君主尽心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苏武被匈奴所俘,宁死不屈,坚贞高洁,“天雨雪,武卧齿雪,与旃毛并咽之。”以示忠心。妻子对丈夫尽忠,夫为妻纲,即使是远方的夫婿寄来的书信,也会“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而反观现在,忠亦不能少。对于工作忠于职守。对于家庭效忠父母,善待妻子。此乃忠之大义。
13、孝坛、四、433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若有所伤,有所毁,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任。不堪学习压力和重负的高三学生,选择以死亡来逃避这一段黎明前的黑暗,让父母终日以泪洗面,承受丧子之痛。为人子女不但没有报答父母之恩,还拿了一把锋利的匕首捅向父母的心头肉。然而这并不是个例,甚至呈现出低龄化的倾向,未经世事的他们,选择伤害自己更甚者以生命为代价的方式宣泄压力,因而得到解脱,徒留父母伤悲和自责。
所以,自尊自爱是何其的重要,自尊自爱不仅是一个人生命健康的保证,也是对父母的最大尊重和孝顺!
14、廉坛、二、341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作为你积极进取的高昂情绪,促使你摘取宝塔上的明珠。然而它也可以成为一个人堕落的理由,在摘取明珠之后,你会看上更闪耀璀璨的那一颗,为此你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向宝塔的更高处攀登,最终可能因一时的失足,摔下百尺甚至千尺宝塔,粉身碎骨,身败名裂,手中却还紧紧攥着早已碎成粉末的明珠不肯放手。
因此,以德治欲、知足常乐、以勤制欲和顺其自然俨然非常重要。
人们须学会以德治欲,胸中时刻怀着一把道德标尺,衡量自己的欲望,防止它过度膨胀。
知足常乐是一种态度,在满足现状的基础上又适度进取。
以勤制欲,向古人学习,人生能减少一分,便超脱一分。
顺其自然,虽然古人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种消极的态度,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努力争取也不能得到,那就索然放手。毕竟,有舍才会有得。
15、和坛、二、732
古人向来尊崇和为贵的传统,和贵了, 小家和大家都得以和谐和稳定。夫妻双方相互包容和理解,争吵时都降低彼此的语调,调节为缓和的语气,尽量避免争吵,让家庭更加和睦。遇到陌生人无心的过错,得过且过,毕竟不是有意为之,即使侵犯到自己的利益,也尝试着先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考虑,多一些原谅和容忍。周恩来总理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来作为国家之间和睦共处的准则和尺度。家庭内部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国家和谐,小家与大家的共同的稳定铸就了社会和谐。
评价意见:从行文可以看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学习。说理深刻全面,且结合现实,很有意义。望继续深入对相关问题的学习与思考。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