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下半年一等奖祝涓兰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下半年一等奖祝涓兰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

专业、年级哲学专2016

姓名:祝涓兰

学号:201622111511015

 

中华义理总坛      488

通过学习中华十大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当然,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一的“智”的作用的具体体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民族精神为何历经沧桑、千锤百炼却永不泯灭?正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轰轰烈烈的伟大实践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精神,并将那些不合时宜的、落后的内容摒弃,实现民族精神的辨证发展,为民族精神注入时代的力量。

在实践中,我们明白了,要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不要打着“进步与发展”的口号将传统文化作为攻击的对象。而是要根据中国人民精神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民族精神与时共进,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屹立不倒。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青年人,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践行中华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义理总坛         237

通过学习中华义理经典教育,我深受启发。在这里,我想结合时下的“国学热”来谈谈自己关于如何学习国学的看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结合国学近百年的遭遇,看起来倒是个十分贴切的比喻。当下,“国学热”一浪高于一浪,“国学培训班”“女德班”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甚至连学龄前儿童也穿着马褂摇头晃脑的背三字经。

祖国日益强盛,中华传统文化也重新被社会重视起来,但我在为传统文化的复归感到欣慰时,也为一些所谓的“国学热”感到担忧。

前段时间“丁璇女德班”事件震惊众人。丁璇女士在讲座中,以女的、传统文化的名义,宣扬念咒念经报平安、命理学说、血统论、前世轮回观,认为女性应该忍受家庭暴力,逆来顺受,此外还夹杂着一些歧视女性的观点。

这些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荒诞言论点燃了网络舆情,而主办人中国妇女报接受采访时,却委屈的说道: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有错吗?

事件在网上发酵,讨论声不绝于耳,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宣扬传统文化?

而中华义理的经典教育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学习中华经典,要尊重经典教育独有的规律和原则,更好的发挥经典留给我们的价值。

“女德班”为例,在学习中华经典,一定要做到精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应当以是否违背现行法律,是否违背科学标准,是否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深。继承传统文化,必须分清“糟粕”与“精华”。排除糟粕,吸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绝不能生吞活剥,毫无批判地吸收。更要提防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打着“女德班”的口号,进行一些违法洗脑活动。

愿我们都能尊重学习经典的规律,更好的学习经典,以文载道,修身、齐家、治国、其天下。

 

中华义理总坛       371

学习了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我受益匪浅,也感慨良多,不禁想到自身。我是一位文科生,因为对文科的偏好与喜爱在分班的时候毅然选择了文科,但一直被理科生和家长不理解。他们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都认为只有数学、物理、化学,才能有出息,才能找到好工作。我觉得,当下的学习氛围太过重视科学技术也就是所谓的“理性启蒙”,对于人文方面或德行启蒙的看重程度远远不及科学。作为以为高中时期的文科生,大学时期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受到了很多不理解和不支持,甚至曾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而通过这节课,更加坚定了我要努力学习哲学的决心。双重启蒙是必要的,无论是理性启蒙还是德性启蒙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要进行德性启蒙,就必须要努力学习中华经典,在中华经典中寻找古人的生存之道,生命智慧。我们要阅读经典,扩充和发展自己的善端,在《论语》的学习中通过具体的事与物去领略大道,并在实践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以古代圣贤孔子为榜样,做一位有道德的人!

 

中华义理总坛         391

在上次学习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中提到了“理性启蒙”与“德性启蒙”,我也借着这一点抒发了自己关于学习中华传统经典的观点。在学习中华经典教育的急迫性中,我再次有所感悟。当代社会太过重视“理性启蒙”的氛围,使得中华传统经典缺乏功利的吸引力,在充满压力的快节奏社会,很难有人主动的选择去接受经典的熏陶。并且,在现在一个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沉迷于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感官享受,为了吸引大众视线,娱乐媒体不断的挑战大众的娱乐阈值,经典阅读日益边缘化……越来越多的诱惑让我们远离经典,远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眼睁睁的看着经典被时代带走。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明白学习经典的重要性:人不能没有根基,而传统经典,就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载体。作为一个哲学专业的学生,我更应该努力学习中国哲学,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用一种符合时代的、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传递给大众。比如:自媒体、漫画、趣味科普等等。人不能没有根基,中华民族不能失去自己的传统,在忽视德性教育的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呼吁重视中华经典教育,与现代教育所重视的理性启蒙互为补充,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的成长历程,积极的参与历史文化的大创造,做中国经典的代言人!

 

仁坛           875

在《论语》中,“仁”有很多内涵。其中最为基本的就是“仁者爱人”。这种爱,是有一个传递的过程的。首先,“仁”是从“亲亲”开始,是根基于每个人都有的血缘关系的,这种爱也可以成为“孝悌”。而孝悌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推广和扩张为一种广泛的爱,即“泛重爱,而亲仁”。“泛爱”主要表现为“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仁爱,是一种有等差、推近及远的爱。

同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礼。仁是礼的内化,而礼是仁的具体表现。这就将“仁”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升到社会以及国家政治的层面。

最后,孔子认为,“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他认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但做到仁是很难得——“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仁的理解,是有内在的逻辑的。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关系,逻辑的展开是“爱人”,逻辑的准则是“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对自我人格的修炼,以达到天明、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界。

 

 

仁坛          356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仁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来自天地万物。第二种是来自于人天然的善良本性。关于第一种说法,王阳明也曾说过,良知即天理,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我觉得在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地万物作为客观的外在应该是没有感情没有“仁”的,但古代圣贤确认为仁是来源于宇宙天地。这里将自然拟人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关于第二种说法,孟子曾经说过人有四端,这四个善端是人天生的,是先验的概念。用更加易于理解的表达就是,人性本善。现代实证科学基本认为,人性是恶的,人是带着自私的基因出生的。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认为的人性本善是错误的是没有价值的。在我看来,人性的复杂的,没有办法下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但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性善论,体现了对善的追求和向往,有很高的伦理价值。我曾经打过一个辩论,道德到底是由外铄我还是我固有之,当时还没有认真的学习“仁”的来源,现在看来,道德不仅是由外铄我,还有我固有之的。我觉得古代先贤说仁有外和内的两个来源,也一定是希望我们都做善良的有道德的人吧

 

仁坛           825

“爱”如果不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就只是一种情绪,一种非道德的索取,而是建立在“仁”上的“爱”才是真正的奉献的道德的爱。这种古老的仁爱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着现代价值。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连爱这种情感都好像可以被量化。朋友圈情侣秀恩爱的方式已经变成了“520”的转账;子女逢年过节都很开心又有理由问父母要红包了;公众号也充斥着“爱她就送她最好的口红”……商业社会,消费主义泛滥,爱被量化为金钱,成为我们勒索爱我们的人一种方式。中国传统仁爱观虽然历史悠久,但它所针对的“非道德的索取的爱”,依然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问题。这更说明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仁坛         509

孔子、墨子、庄子等各位圣贤的思想主张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他们的思想居然可以通过“仁”这个字串联起来,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仁”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从爱自己到爱亲人,再由爱亲人到爱人民,再从爱人民到爱自然,从逻辑顺序上体现了孔子“仁爱”从亲到疏的推广过程,从结果看,却体现了墨子的“兼爱”特点。儒墨两家相互对立,却在结果上殊途同归——构建文明和谐彼此尊重的伦理社会。但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套仁的对象理论,起点是爱自己。我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过于强调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而恰恰忘记了爱自己,才是“仁”的起点。一个无法真正爱自己的人,是没有办法去爱他人,爱社会的。有一句话是,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毕竟,只有自尊自爱,才能去爱与被爱。

 

 

仁坛         579

因为被流行歌曲、动漫影视的滥用,“仁者无敌”听起来好像有些搞笑,但仔细品味,“仁者无敌”恰恰是对仁的价值非常直白的表述——仁者,无往而不胜。这似乎与我们的一些常识和直觉相悖,难道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吗?我是这样理解的,仁者的胜利,是道德上的胜利。终极的较量,往往不是智慧与武力的较量,往往不是身份与钱财的较量,而是善与恶的对抗。正如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一个具体的人可以被杀死,但这绝不意味着他被邪恶战胜了,相反他的正义精神永远的站在邪恶的对立面,永远不会被打败。这正是仁的价值所在,仁是天然的度量衡,如自然法般昭示着普遍法则的存在,仁被天然的规定,仁者无人可以战胜。

 

孝坛                 434

在学习“仁的对象”时,仁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己——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而在孝这里,也同样的强调爱自己的重要性。我在写“仁的对象”那一课的学习感悟时,写到认为现在的社会环境太过于强调奉献,而并没有强调爱自己才是仁的逻辑起点。而在我看来,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割裂。在工业社会中,家庭关系似乎没有小农社会时那般联系的紧密,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受到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击。总是听到有人表达对西方自由平等的家庭关系的向往,认为中国的家庭关系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子女都是束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当今这个强调自由与个人的社会中,仿佛是句笑话。有一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父母血亲,是我们天然的自然关系。关于孔子的仁,有一个理解是,仁,即妊,仁首先是建立在父母与自己的血缘关系中的。一旦我们出生,有一件事情我们绝对不能改变的就是与父母的亲缘关系,这样的关系,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后天的东西所打破的。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说孝,也一定要强调爱自己。孝悌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具体的仁。如果不爱自己,不懂得自尊自爱,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尊敬别人呢?所以说,要孝敬父母,首先要善待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其实很多父母的愿望,也只是希望子女爱自己罢了。

 

 

智坛                  286

正如马克思的辩证法所要求我们的,要辩证、批判的看待事物,中国古代圣贤也强调,做学问,当智者,一定需要有辨证批判精神。我们要用辩证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对旧的进行扬弃。只有对旧的事物、旧的习惯、旧的观念进行批判,发现其不足,发现其谬误,才为创新提供了机会。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否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就成为能否真正地鼓励创新、鼓励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在当今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更需要创新来巩固其根基、促进其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和不合时宜的成分进行怀疑与批判。用着批判与怀疑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知识,才能促进知识的革新与进步!让我们秉着批判精神前行,树立批判精神,否定糟粕文化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为了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义坛                 218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这么说道。义利之辨,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我觉得这个争论有点类似与康德所讨论的,有德无福和有福无德的现象。正是现实生活中,利与义似乎存在不可兼得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去探讨义与利究竟何者更加重要。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假定上帝的存在。上帝之眼会记录我们的行为,用客观公正的标准评价世人的道德行为。而中国古代圣贤的回答是:见利思义。这里似乎就暗含了一个前提:义与利似乎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是可以通过义的方法去获得利,这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但有时,利与义就是冲突的,非此即彼,那么此刻应该怎么办呢?同样的,见利思义。将格局打的更开,不要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更要开到更宽的社会的和谐与公平,做出尊崇内心良善的选择。这里个回答其实与康德的回答也是有相似之处的,只不过康德的评判来自外在的上帝,而圣贤的选择源自内心的善良。礼仪之辩争争吵吵几千年,但希望有一天,我们会像孟子一样,在义与利之间,毫不犹疑的选择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那是因为义才是心中更重要的东西呀!

 

廉坛             343

我们常常认为欲望是错误的,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禁欲”。可欲望本身是没有错的,如果没有食欲,人类就难以生存下去,如果没有性欲,人类就难以繁衍生息,如果没有更上一层楼的欲望,那人类文明恐怕也难以发展……

欲望本身是中性的,但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却难以启齿呢?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基因是本能是掠夺资源保证种族延续。”欲望是生存的动力,但当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相撞时,对立与矛盾就凸显出来了。如果欲望不加以遏制,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分配,将会导致无序也野蛮,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文明。

欲望本身是没错的,合理的欲望让我们更好,可过多的欲望却会使我们陷入混乱与无序,所以对待欲望,我们既不能完全的否定的“灭人欲”,也不能任由其发展,而是应该用“节制”的态度来面对它。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古代圣贤关于节制欲望的方法:以德制欲、知足常乐、以勤制欲、顺应自然、欲望适度。他们并没有直接否定欲望本身,而是希望我们用一直积极的态度去与过多的欲望对抗,也是一种积极自律的体现。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任其发展使其膨胀必然导致悲惨的结局,但如果正视欲望、合理面对欲望,欲望也是推动自身乃至社会进步的动力。

 

 

廉坛           339

欲本身是没有害的,而当欲之前加上一个贪字,就有害了。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正是肉体或者精神上的欲望,才让我们得以生存,让我们得以发展。而“贪”,比自然欲望更多的欲望,用合法合理手段难以达成的欲望,是绝不能放任其发展的。

纵观古今,因“贪”被唾骂至今的并不是少数。某贪官的“贪欲”,最终使其锒铛入狱,家破人亡;希特勒的“贪欲”,引爆了二战,使世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的“贪欲”,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名义,肆意的伤害中国人民,最终得到了正义的制裁……由此可见,贪欲不仅会毁掉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会毁掉一个国家,甚至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欲,没有错。可千万不能贪,欲望一旦泛滥,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面对欲望,要节制;而面对贪欲,一定要熄灭他的火焰!

 

 

廉坛              247

“满招损,谦受益。”牙牙学语的小宝宝都知道这句话,可见谦逊在中国是多么重要的一种美德了。谦逊,亦是一种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不为成绩而沾沾自喜,不为不足而焦虑苦恼。从小我就被教育做一个谦虚的人,甚至有时会矫枉过正,刻意的谦逊贬低自己的成绩,造成了一些误会和小矛盾。现在再来学习“谦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了谦虚绝对不是对自己的能力刻意的隐瞒和对自己的一位贬低,而是正确的认识自己取得的成果,有实力却不沾沾自喜,有成绩也不骄傲放纵。所谓“谦谦君子,文质彬彬”指的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吧!在生活中,我会继续做一个谦逊的人,但绝对不会刻意的追求谦虚还否认自己的能力,永不止步,不断向前!

 

评价意见:说理,在引经据典的同时,又能联接现实社会,较深刻全面的阐明了义理。从文中可看出作者视野开阔,胸襟宽大,值得赞美。在相关问题上,望继续深化所学,运用已有的能力更深化认识。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