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下半年一等奖严子璇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下半年一等奖严子璇

字号:T|T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下半年竞赛

学校:武汉科技大学

学院:恒大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工程管理专业2016级本科生

姓名:严子璇

学号:201605167019

手机号码:13545310238

信坛:诚信是立身之本

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则人任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大车辕端与衡相接处的关键),小车无軏(小车辕端与衡相接处的关键),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车子没有轮中的关键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孔子在谈到统治者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时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和坛:六尺巷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和善治的社会。善治即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和谐社会当然需要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敦睦,但是,如果公民与政府处于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甚至相互对立的状态,纵使人际环境再好,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和谐。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一个公民与政府良好合作的社会,一个政治参与和政治透明程度较高的社会。

廉坛:经得住诱惑 上善若水

古时候,一茶一饭一书卷就是满满的幸福;现如今,一房一车一电脑也未必深感富足。浮华的信息时代,吵嚷的声音太多、烦扰的因素太多,难免落入寂寞、难免受到诱惑。诱惑无处不在:天文数字般的金钱是诱惑、倾国倾城的美色是诱惑、价值连城的收藏品是诱惑、位高权重的地位是诱惑、暴利光鲜的职业是诱惑、欢畅淋漓的娱乐是诱惑,甚至时髦的iphone、漂亮的时装、可口的美味佳肴都是诱惑……寂寞处处插针:周而复始的流水工作是寂寞、经年累月的积累是寂寞、孤家寡人的独处是寂寞、一成不变的平静是寂寞、百无聊赖的盲目是寂寞……那么,面对着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寂寞,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是心甘情愿贪吃诱惑的罂粟?还是宠辱不惊拒绝诱惑的妩媚?是亦步亦趋坠入寂寞的陷阱?还是自得其乐坚守寂寞的城堡?……明智的答案只有一个,即:人生,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玫瑰虽好,荆棘在侧;名利风光,黑洞暗藏。爱别离、求不得,不如怜取眼前人;水滴石穿、一日功成,何止十年寒窗?经得起诱惑,不是盲目的排斥、听天由命,而是客观的检视、目标使命。耐得住寂寞,不是消极的固守、不思进取,而是积极的展望、兑现承诺。须知,只有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你才能成为一个拥有正能量的、幸福的人;只有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你的人生才能达到上善若水的至上佳境。

父清子廉留美名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胡质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胡质望着临行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为父给你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用来给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并随口问道:“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智坛: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一成语,本不难解,谁都会用。智为真,愚为假,或可称为假愚真智;智为内,愚为表,或可称为秀内外愚。有人一贯如此,表面上不露机锋,胸中自有大智慧,有人是一种策略,故意藏而不露,让人不知究里,诱人上当。何况何为智,何为愚,众说纷纭。故如细论起来,还是大有讲究,下面试举几例说之:          一抗战时期老干,只读过小学,喜读中国典籍,大有韬略,在任时,为一大企业老总。一次,参加国家部委组织的考察团,到国外考察。部里派出带队的干部,时值中年,自以为是部里的,专横跋扈,活动不讲规矩。考察团成员中,老干较多,很不舒服,此老干资格最老,有些团员便鼓动他起头抵制,或者回京后,联名向部里反映。此老干说,如是这样,人家会认为我们自恃资历老,不服管,反为不妙,我们就装睁眼瞎吧,有恰当时机再说。那位带队干部,自然也就更为放纵。回后在京停留总结时,部里果然听说了一些事,找团员了解情况,此老干给各位发话,现在行了,大家实话实说。一招制人,果然奏效,那中年干部,受到了处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真理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礼坛:礼仪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真理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礼貌与礼节的关系

礼貌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品质和行为。礼貌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修养。礼貌总是在一个人接人待物的过程中,通过仪表、仪容、仪态及言谈举止来体现的。礼貌是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客观条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能够讲究礼貌,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矛盾就容易得到化解,生活就会充满友好和温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行为环境中,表达礼貌的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在诚恳、谦恭、和善、适度的要求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出言不逊、冷漠自负、动作粗俗,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那么他肯定是没有礼貌的。礼貌应当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对人的尊重友好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表面虚伪的客套不是礼貌。讲礼貌应当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热情过度、过分殷勤、低声下气,并不是礼貌。礼节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相互表示问候、致意、祝愿等惯用的规则和形式。礼节是表示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外在行为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与礼貌相比,礼节处在表层,礼节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动作、行为。但这并不是说,礼节仅仅是一种表面形式,而是说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来体现;欢迎他人的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时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借助这些礼节,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懂得礼节,在与别人交往时,心中虽有对别人尊重的愿望却无法表达。因此,礼节不单纯是表面上的动作,而是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化。礼仪与礼貌、礼节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礼貌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强调的就是这种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义坛:仁义 战国策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帐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谖赶着马车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百姓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烧掉借约,百姓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百姓,反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离薛城还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携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象钱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当孟尝君被齐王贬出回到薛城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真是‘仁义重于利’啊!

义与仁

己之威义也。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己,中宫。象人腹。故谓身曰己。义各本作仪。今正。古者威仪字作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郑司农注周礼肆师。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是谓义为古文威仪字。谊为古文仁义字。故许各仍古训。而训仪为度。凡仪象,仪匹,引申於此。非威仪字也。古经转写旣久。肴襍难辨。据郑,许之言可以知其意。威义古分言之者,如北宫文子云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义,诗言令义令色,无非无义是也。威义连文不分者,则随处而是。但今无不作仪矣。毛诗。威义棣棣。不可选也。传曰。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宜耳。棣棣,富而闲习也。不可选,物有其容不可数也。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故文王,我将毛传皆曰。义,善也。引申之训也。从我。从羊。威仪岀於己,故从我。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宜寄切。古音在十七部。羛,《墨翟书》义从弗。墨翟书,艺文志所谓墨子七十一篇也。今存者五十三篇。义无作羛者。葢岁久无存焉尔。从弗者,葢取矫弗合宜之意。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錡。此以地名证羛字。又箸其方音也。凡古地名多依䚻俗方语。如莲勺呼辇酌。单水呼班水。鮦阳呼纣阳。大末呼闼末。剡呼舌剡反。郦呼蹢躅之蹢。曲逆呼去遇。如是者不可枚数。羛阳读若錡,同也。然注家皆读羛阳,虚宜切。与錡音稍不同也。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乡也。近此十二字。乃後人笺记之语。非许语也。邺,内黄皆魏郡属县。羛阳悧本在内黄北二十里。司马绍统郡国志曰:魏郡内黄有羛阳聚。刘注。世祖破五校处。光武纪大破五校於羛阳降之。李注。羛阳聚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诸本有作茀者,误也。左传。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於戏阳。杜注。内黄县此有戏阳城。按汉晋皆在内黄北。魏地形志无内黄县。当是倂於邺。则羛阳亦在邺矣。故知必後人笺记语也。戏羛音同。许宜反。左氏传。有戏阳速。则戏阳又为氏姓。

忠坛:忠于内心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们应该要有忠于内心的活法。只有真正忠于内心的活法,才能够真正的获得自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并非活在自己的内心中,而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活在外界的是是非非中,我们到底要如何在平衡自己的生活重心呢?

 

忠于内心,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异常的艰难。如果我们可以抛弃身后的名和利,就会活得更加的轻松和自在。我们想做的、想说的、想去实现的,我们就要从自己内心出发,对于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生活,还是要勇敢的去实现。

 

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必须要明确,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加的自在,从而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这就是忠于自己内心的好处,是对人生的一种升华。

忠臣袁绍

三国时期,袁绍手下的重臣审配,当时袁绍已经死了,他辅佐袁尚,袁尚在城外被曹操击败,当时袁尚只想着逃命放弃了邺城,可是审配一直不放弃,因为他知道邺城是袁家的首府,也是河北的门户,命门,一旦放弃,袁家就彻底失败了,所以他只带领城中的残兵守城,曹操大军多次攻城都被他击退,后来他的侄子审荣贪图富贵,出卖了他,开打了城门,当时曹操极度欣赏他,说要给他很多赏赐,然后重用他,可是他就是不降,后来曹操要杀他的时候,他还说:“我的主公(袁绍)的坟墓在北方,我一定要向着北方死去!”后来曹操同意了他 后来还有好多诗歌写他,其中有一首是: 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 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 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 临亡犹北面,降者尽羞惭。

孝坛:周恩来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的生母万十二姑性格开朗,她读过私塾,处事公正,有同情心,深受全家敬重。因小叔子新婚不久就重病缠身,万十二姑为了让弟妹有所寄托,便将不足周岁的长子周恩来过继给弟弟。嗣母陈氏22岁丈夫故亡,身边只有周岁的婴儿相伴。陈氏出身书香门第,能诗善画,她把才智、理想和全部的柔情爱意都寄托在了牙牙学语的恩来身上。周恩来10岁那年,死神夺去了他两个母亲的生命,然而母亲们身上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与良善,却滋润了少年恩来的心灵。

 

191812日,周恩来旅日期间写下了情深意切的 《念娘日记》:“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好几遍,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难受,那眼泪忍不住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二十六年,那时候母亲才十五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容易,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十七年了,不知还想着有我这个儿子没有。”

 

成为共和国总理之后,周恩来还多次说过:没有母亲的爱,我不会走好学的路。嗣母终日不出门,我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学来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14岁的周恩来曾奋然命笔,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了解周恩来的人都会不禁发出相同感叹:岁月的流逝,只能夺去周恩来的青春和乌发,但他一生始终是面净、发整、衣挺、纽结、头正、肩平、胸宽、背直、不傲、不暴、不怠,待人和蔼可亲,这毫无疑问得益于周恩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孝顺父母的四个境界

第一:孝养父母之身。就是做儿女的经常用一定的资财供养父母,使他们衣食无忧,不致于日用缺乏。

 

    第二:孝养父母之心。就是做儿女的经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宽 慰父母的心情。保持健康的身体,家庭邻里和睦,子女长进,不做失礼于人的事,更不能做辱没宗亲以及伤天害理的事,使父母担心和蒙羞。

 

    第三:孝养父母之志。就是做儿女的不但自己要努力工作,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的工作,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更要引导和帮助父母实现他们的理想和志向。有时候父母们的理想和志向要通过我们的成就来实现。因此,我们做儿女的就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做人。只有自己成就了,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宽慰和孝顺。

 

    第四:孝养父母之慧。就是做儿女的不但自己要努力学习深入经典,逐渐了解宇 宙和人生的真相,圆满处理日常待人处事接物,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更要尽心尽力地,通过各种方式善巧方便的帮助父母也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使他们的心情安宁,使他们的智慧圆满,进而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毅坛:骨气

第一、身有傲骨,可杀而不可辱: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有时候做人处事要带着这么几分的傲骨,但是不能傲慢。也就是要有自尊心,懂得自尊自重;这种有傲骨的人,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你可以杀死他,可以要他的命,但是你不能侮辱他,不能伤害他的尊严。

第二、身有奇骨,可畏而不可犯:有的人身有奇骨,这种人很特殊,你可以敬畏他,但不可以冒犯他。你尊重他,他可以为你卖命,甚至为你赴汤蹈火,他都心甘情愿;但是如果你看不起他,或是冒犯他,他可能跟你拼命。

第三、身有贞骨,可锻而不可销:有的人属于「三贞九烈」之士,这种人「忠贞不二」。对于这样的人,你可以磨链他、训练他;但是你不可以放弃他,不可以把他销毁,这种人是人间的至宝。

第四、身有道骨,可佩而不可怜:有一种人非常重视自我的尊严、自我的道德、自我的人格。这种人你可以佩服他,但不能可怜他。你佩服他,他可能成为你的好朋友;如果你可怜他,他可能从此与你形同陌路。

所以,世间上的人,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气质,做人至少要讲究有一点骨气。有骨气的人,走到那里,都能受人尊重,都会受人礼敬。如果没有骨气,无论走到那里,都摆脱不了被奴役的性格,都不会受人尊重。因此,一个「有骨气」的人,自有其不同于一般人的人格特质。

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有的哺为“饣”偏旁)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敝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评价意见:作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后阐述自己的观点,思考较为深刻。也结合个人体会理解前人思想,这一点值得赞赏。然而,有些内容有待商榷,学习当更加深入与扩展。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