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姓名:陈磊
学号:200910301231
联系方式:13577078385
仁坛、一、528
道与仁
“仁”乃孔孟之说,而“道”出自老庄之言;
“仁”属儒家的精神体现。“道”为道家的精神实质。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中,儒家与道家很多时平分天下。
中国儒家所谓之“仁”是什么呢?孟子说:“仁,人心也”。此所谓的人,并不指一个个的小我和个人,而是指人类大群,无隔阂、无封界、无彼我的共心,到达此种心的境界则谓之“仁”。人到了“仁”的境界,那么死生彼我问题,均连带获得解决,所以有识中国人常认为“心”即是“仁”。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尽心知性,尽性知天。尽心尽性即“仁”,而仁者知天,因此仁者可达天人合一境界。
在中国人文社会文化中有个关键词“道”,又如何解释呢?道家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杨朱为代表,第二阶段老子为代表,第三阶段庄子为代表。
“道”作为万物本质,无从命名,所以无法用语言界定。然我们又想要表达它,勉强可用的文字,乃为“道”。“道”其实不是名词,因为“道常无名,朴”。道家学说和精神是“少则得,多则惑”。“朴”乃是老子和道家重要思想。道为“朴”之最,而“德”属事物天生本性。人要循德求道,而道和德则要求人简朴。
道家强调“愚”。“大智若愚”。圣人的“愚”是心灵经过努力才达到的成就,要修养得来,比“知”还更高一层次,而常人和儿童所表现的“愚”则是自然决定的。智者与凡人的“愚”,两者并不相同。
道家强调“至乐”。为达到至乐,第一步便是乐,充分发挥人的本性,为此人要能尽显天赋才能。人的天赋才能便是他的“德”,而“德”则是直接来自“道”。
道家强调“变”。“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道家的另一中心思想是要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为做到这点,人要更高层次解释事物。由此得到快乐才是“至乐”,这是庄子在《逍遥游》里的观点。在庄子看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理想中至乐的人,是完美的、心灵自由的、真正的圣人。换而言之,他超越了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我、人与天合一。
道家最核心思想乃“无知之知”。道不远人,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即为真理,你亲近它,它会与你沟通,不会疏远你。但如果你疏远它,拒绝它,你便无法去掌握和实践“道”。
仁与道看似是两家,但其实为一体,双方最终目标都是讲求天人合一。
义坛、一、326
道与义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天道:众生为鱼,道为网,河为天地。那捞网的渔夫,就是执掌命运的天地造化。
《辞海》曰:“道”——即道路,指法则、规律;又指说,讲,得,到,料,想,先导,疏导,治理;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又与事物特殊规律的“德”相对;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
《老子》曰:有物天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法自然……。
《卫灵公》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易·系辞上》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亦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管子·法禁》曰: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
关于“义
《礼记·中庸》曰:义者宜也。
《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告子上》曰: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梁惠王上》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国语·晋语一》曰:义以生利。
《墨子·经上》曰:义,利也。
《易·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曰: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汉书·董仲舒传》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二程全书》宋·程颐曰: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礼坛、三、452
礼之重要性,则在导达人之情感。
礼常是软性的 ,沉浸在此尚礼的风气中,一切讲交情,讲通融,像是缺乏力量。
智坛、七、226
智可辨是非,知自己,明抉择
智或许不是一个聪明的头脑,而是一种豁达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
智坛、四、310
没有独特见解,文章就虚浮,虚浮,就会与别人雷同。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坚持自己就是独特,务实自己便不虚浮。
能使自己的想法有意义的实现便是创新,国家也有无尽的活力。
信坛、一、319
信与不信,诚与不诚没有固定的标准,关键在于你所想的是否是欺诈。心诚则有信也。
忠坛、四、122
道有正邪,人有好坏,事有是非;
道人不可兼得,舍人取正道也。
孝坛、二、425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孝敬父母本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底线,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孝敬父母,首先要有孝的义务性意识,但这只是小孝也,如果只是把孝当做一种义务,就会有一点牵强,这可能会导致孝的物质化,使之变得短浅;孝在身前亦在逝后,生前使其愉悦快乐,逝后不使其名声有损;与父母沟通,尊敬他们尤为重要。
孝坛、十、127
古语常说忠孝难两全,这里的忠是忠于君主,现在已无君主,是忠于正道,而正道则是让国富民强,社会和谐进步。若国富民强父母就衣食无忧,社会和谐进步,人民便安居乐业,既忠也孝,两全其美。
廉坛、六、31
《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韩非子.大体》:“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 专于善念,主于天理,属轻重权衡,和谐进步。
毅坛、五、324
奋斗需要目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
奋斗需要坚持,不一样的人有不同的坚持理由;
路有正歧,人有不同,我们需要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是为短暂利益的追逐,要的或许就是黑暗里的曙光,生命不息的源头。奋斗不止,生命不息;
毅坛、四、24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这是读着容易,也时常发生的现象,但又有多少人在被降大任之前已成过去,宝剑锋从磨砺出,所以宝剑寥寥无几、一个时代又有多少人杰。又有几人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的时代,新的锤炼,不一样的人杰,不一样的明天。
毅坛、九、66
畏惧死亡者不会苟且得以免除死亡,贪生者也难以苟且保全生命。由生至死,由死至生,就如草木中的花朵,开了又谢,才有趣味。!”,“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所以不应喜生而恶死。我认为超越生死不是没有生死,而是不被生死的枷锁束缚从而使这个个体绽放独有的绚烂。
和坛、九、215
智者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心静如水,我们学会坚强、不怕磨难,不怕残缺和丑陋,不怕恶言和冷眼。如此,便能坦然处世让生命充满阳光,学会放弃、学会松手、学会知难而退,在恰当的时机学会转身,如此,便是智慧的处事……
和坛、五、97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智者通晓事理而且无阻碍地流动,与水相似,所以智者乐于水;上善,大智慧也;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内心经过修养而充实,这就是美。也就是善,是美的内涵。
中华义理、三、146
中华经典教育有六个方面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提高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提高汉语水平。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灵魂和核心,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培育民族精神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民族精神的指导下来提高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将事半功倍。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表现。民族意识强,才能有好的民族精神。因此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好坏是判断这个民族前途的重要根据。中华经典教育意义重大。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