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院士笔下的《徐霞客》
武汉科技大学 王姗姗
我在武汉旧书店以五十元的价格淘到了1961年版的《徐霞客》一书(当时定价为0.09元,第一次印刷为3万册),是侯仁之院士(1911-2013)写的普通读物。虽然出版60年的书籍发黄了,但是非常值得收藏和回味。我立即购买、珍藏、仔细阅读。
1961年版《徐霞客》封面
侯院士的《徐霞客》一书,对徐霞客游记及徐霞客个人生平进行了探索。他对徐霞客进行了历史地理学角度的重新定位,认为徐霞客开辟了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使人们对徐霞客的研究及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有了新突破,成为后来的定论。大家屈尊写“小书”,不论字数计算稿酬,进行科学普及、文化传播,高风亮节,是士大夫的爱国奉献情怀,让人敬仰。
侯仁之院士在北大
侯院士的《徐霞客》,1.4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其目录如下:
一、徐霞客在我国科学史上的杰出贡献
二、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三、作为一个旅行家的徐霞客
四、作为一个地理学家的徐霞客
五、结束语
1961年版《徐霞客》目录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 。侯先生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他结合教学向国家教育部建议,把新公布的“中国沿革地理”一课更新改造为“中国历史地理”。他身体力行,引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为我国创立了一个新的学科。此后,他受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委托,开始撰写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科普读物,先后写就《徐霞客》、《历史上的北京城》两书。
侯先生的《徐霞客》中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感受深刻。例如,徐霞客旅游外出又惦念家有老母,心中很是踌躇。霞客的母亲是个很不寻常,亲手为儿子整理行装,催促儿子成行。霞客每次游罢归来,总要把异地风光和旅途见闻,一五一十地向母亲细说一番,母亲听了也有很大乐趣。母亲80岁还陪儿子陪一同去游了附近的荆溪和勾曲,而且一路都是走在儿子的前面,全不示弱。
侯先生特别强调徐霞客的科学精神和《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霞客旅途中都坚持把每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随手记载下来,实际等于野外考察的记录,其中也有一些关于某一地区的综合论述,那是初步整理的考察结果,是更加值得重视的。没有做过野外考察工作的人,很难认识到这些逐日的记录来之不易。他有时日行百余里,到晚上还要在危垣破壁之下,点起油灯进行写作,甚至在露宿山野、寄身草莽的时候,还是要燃枯草照明,坚持写游记。如书中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比欧洲人早一个多世纪,在这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
《徐霞客》一书是作为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出现的,出版往事回首有趣,来之不易。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当时亲自担任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的主编,编委成员尹达、白寿彝、侯仁之、郑天挺、任继愈、何兹全、周一良、侯仁之、戴逸等,都是历史学家,在学术界赫赫有名。他们大作,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堪称经典。凡送给吴晗审阅的书稿,他都一丝不苟,认真修改润色。工作再忙,也从不拖延、积压,全靠牺牲休息时间赶拼。他常在坐车途中,一路颠簸,一路看书的清样。小丛书的二校样,他都要亲自过目,做最后的审改,严加把关,认定在政治性和科学性上确无问题了,才签字付印。科学严谨精神,感人肺腑,可见这套丛书的科学价值。丛书无懈可击、雅俗共赏,受到各界欢迎,事出有因。
1961年版《徐霞客》封底
侯先生先知先觉,为文物和文化名城的保护,走在前列。他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和文化了如指掌,真心热爱,如数家珍。1984年,侯先生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了解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世界文化和自然保护公约”,目的在于通过国际合作,更有效地保护对人类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而中国却未参加。1985年4月,全国政协会议时,侯仁之作为政协委员与其他3位委员共同签名正式提出一项提案,认为我国政府应尽早批准该公约。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作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保护公约。
1979年版《徐霞客》版权页
侯院士的《徐霞客》,1979年又在中华书局重新出版(第2版),第5次印刷就达164780册,好在价格仅仅比1961年上涨1分钱,定价为1角,反映出19年中国的物价非常平稳,折射出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侯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申遗第一人”。网络资料显示,侯先生晚年经常拄着拐杖在北京大学的燕园散步,非常慈祥,非常亲切,很多人都亲眼目睹,但是体谅先生年迈,不便打扰。读者们拜读先生很多著作,受益匪浅
今天看到、买到、读到侯院士的《徐霞客》,非常喜欢,思绪万千,在此表达一个书生对大家风范的敬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拜。
评价:作者以侯仁之院士笔下的《徐霞客》一书为引,讲述了侯仁之院士笔下的“千古奇人”徐霞客对于中国历史、地理科学界所作的突出贡献;同时也通过对侯仁之院士的个人经历进行描写,表现出侯仁之院士的高尚品格和对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侯仁之院士的敬仰以及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之情。从该篇文章,也侧面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喜爱和对祖国大家们的敬仰之情。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