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一:楼主陈杰思 礼坛[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发表楼层:537
帖子内容: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无主观猜疑,无执着的期望,无固执己见之举,无自私之心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帖子二:楼主陈杰思 礼坛[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发表楼层:538
帖子内容: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孔子认为君子并不必须掌握多门技艺,或说掌握多门技艺并不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并且孔子并不由于多才多艺而承认自己是圣人。
帖子三:楼主陈杰思 礼坛[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发表楼层:676
帖子内容: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对于孔子而言,外出游说时被围困已不是第一次,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认可了“天命”。
帖子四:楼主陈杰思 毅坛[经典学习]八、以力抗命
发表楼层:78
帖子内容:
《周易》未济卦中,初六至六五五爻,君子都保持着慎重明辨之风,于是形式由起初的“吝”逐渐转为“贞吉”,至“有孚吉”,虽然有过六三爻时“涉大川”的冒险,但结果总归是吉利的。“未济”本是说不够圆满、形势不完满的情况,但只要中正奋发,仍然能取得不错的结果。然而就在形势越来越好的时候,未济上九一爻却出现了“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的告诫。由于形势的逐渐好转,人难免会有自大自傲之心,此时与人饮酒本来没什么过错,但将此事做过度了,便会失去好的局面。综合来看,这一卦都是在告诫人们做事情要谨慎细致,头脑清醒,不能事情一有成效便自得自满,导致出现新的纰漏。
帖子五:楼主陈杰思 毅坛[经典学习]八、以力抗命
发表楼层:79
帖子内容:
师卦是较能体现“以力抗命”的一卦,师代表出师,战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以力抗命”,其过程都可以以“师”来比喻。
师。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丈人是对老年人的称呼,在师卦中可以指带兵打仗的元帅。领兵的元帅吉利,没有过失。
“刚中而应”,指二爻为阳,阳爻在下卦中居中,上卦中的五爻为阴爻,两爻有应;“行险而顺”,指下卦为坎,坎喻水,故凶险;上卦为坤,坤欲地,故顺。一般来说五爻为君位,二爻为臣位,君位为阳爻,臣位为阴爻较好,君占主导地位,臣顺从于君。而在师卦中二爻为阳,五爻为阴,为何“行险而顺”呢?试作一解,行兵打仗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带兵的臣子,做君主的应当配合他,故九二、六五相应较好。故说“‘行兵’之际,贤臣上应其君,行险而不违顺,必能获吉。正见丈人吉之义。”臣子带兵打仗,自己无过无不及,又能得到君王的支持,那么此行危险但结果是顺的。
帖子六:楼主陈杰思 毅坛[经典学习]八、以力抗命
发表楼层:80
帖子内容:
师卦《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对于“毒”,《说文》、《段注》“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的本义是能危害人的草,《释文》“毒,治也”,师卦此处用作动词,是攻伐之意,结合上下文是符合这些条件的丈人率军攻伐,必能获吉而无所咎害。这里的“毒”义或可与希腊“毒”之义相结合,《理想国》中称治邦者为维护统治所撒的谎为“毒”,并说在希腊文中“毒”和“药”是一个词,都是指有特殊功效的草,有治疗之意。“以此毒天下”一句,解作以此来治疗、治理天下也能解通。《王注》训“毒”为“役”,“毒天下”也可以解作“役使天下”。用打仗的方式治理、对待天下,因为战争本身必然有害于天下,故称毒,似乎有和平思想之意。体现在“以力抗命”中,则可以警诫我们,“抗命”本身是“毒”,是一个手段,获得所希望得到的“命”才是目的,要坚守本心,不能沉迷于此“毒”,将治病的药错当成目的。
帖子七:楼主陈杰思 忠坛[经典学习]二、忠于祖国
发表楼层:745
帖子内容:
《周易》师卦说“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这里描述的是战争时期将帅忠于祖国,统治者信任倚重,双方配合得当的情形。将帅统率兵众能持中不偏,吉利。九二得中,与六五有应,故能得“天宠”,统治者多次赏赐他。这句主要是说九二与六五之间有应,所以九二有很好的外部条件,有君王的支持,初爻和三爻亦能与之相比。但是九二以阳爻配阴位,是位不配才的,从这点来看并不能尽善尽美,不过“王三锡命”,刚中有应,六五能与其配合,又能有所缓和。“怀万邦也”,可译为以怀柔的政策统率万邦,但不如译为怀有平定天下万邦的志向更好。君王支持将领打仗,多次奖赏、任命他,战争本身就不是怀柔之策,故前一种译法与前文相悖,后一种更为恰当,支持将领,鼓励征战,对应的是胸怀统率万邦的志向。
帖子八:楼主陈杰思 智坛[版块主题] 教学相长
发表楼层:2
帖子内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未必只是一种职业,只要能教授知识或技能,可以帮助人提高的人,都可以称作老师。师生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在不同的时刻,传道者、解惑者与从师者都有改变的可能。
帖子九:楼主陈杰思 智坛[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发表楼层:201
帖子内容:
《周易》既济中有对于忧患意识的警醒、告诫,这也是智的内容之一。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色彩艳丽的华服终将变成败絮,整日都应当告诫自己。六四是既济上卦初始,在卦象一开始时就显现出变化的征兆,事情即将变坏,此戒犹显迫切。《红楼梦》中对贾府衰落有许多暗示和譬语,言辞切切,告诫众人,但府中人依旧不知节制,喜奢华,讲排场,铺张艳丽,纸醉金迷,即便有少数人有所警戒,也没有实际行动,也暗和六四之相。可见,“无远虑者必有近忧”,空有远虑而无行动,做不到知行合一,也终将带来灾祸。
帖子十:楼主陈杰思 智坛[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发表楼层:202
帖子内容:
《周易》既济中也有关于认清局势的“智”的内容。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东邻杀牛进行盛大的祭祀,不如西邻举行微博的禴祭更能得到神的赐福,是因为东邻不如西邻适时明德。一方面指东邻气数已尽,无力回天,即便杀牛祭祀,神明也不愿再赐福,此时耗费再多的力气也不能挽救;另一方面也是告诫人们做事要适时,如果时机不合适,就不要多费力气了。
帖子十一:楼主陈杰思 智坛[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发表楼层:203
帖子内容: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中出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未济卦是吉利的,但又说小狐狸将要涉越过一条干涸的河流,却打湿了尾巴,看来此行没有什么益处。《象》中又说“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表明此卦告诫人们要慎重思考、明辨是非得失,不能冒失冲动。
帖子十二:楼主陈杰思 毅坛[经典学习]七、坚强不屈
发表楼层:257
帖子内容: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何为弘毅?以仁为己任,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死而后已。弘毅之人是任重而道远的。将实现仁的理想作为己任,此任重;为了实现仁不屈不挠,死而后已,这条道路走了很远呐。曾子及其师孔子,都是弘毅之士,孔子以松柏来比喻坚强不屈的弘毅之君子,二人皆倡导并坚守可承重行远、弘毅如松柏的品格。
帖子十三:楼主陈杰思 仁坛[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发表楼层:577
帖子内容:
仁者爱人。爱人民向来是仁的重要内容。
爱人民,某种意义上即民本、人本。民本一词最早见干《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性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中还有“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障显体民于成汤”,“乃惟成汤克以而多简代夏作民主”的句子,含义为“人民的主人”和“为民作主”,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重民贵民,如“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一句就是重民贵民的体现;爱民仁民,如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安民保民,如《尚书》:“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民本”思想中所提及的“民”的概念,大多与“君”相对,《明夷待访录•原臣》中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一句,就是与“君”相对使用的。
帖子十四:楼主湖北大学陈航 礼坛[版块主题]我对“礼”的认识
发表楼层:2
帖子内容:
《性恶》开篇即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放纵人的本性,一味的顺从人的情感,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出现违背等级名分、扰乱事理的事情而最终将导致暴乱。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要“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就像弯曲的木头一定要矫木工具矫正后才能变直,迟钝的金属必须要经过磨砺才能锋利,人的本性是恶的,偏邪阴险而不端正,悖理混乱而不能治理,必须要礼义法度来整饬人们的情性而使之端正。而且,“人之性恶”也正是礼义法度所要产生的原因。“礼起于何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由于人性本恶,一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没有追求;一味的追求没有限度就会产生争夺;一产生争夺就会发生混乱,混乱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圣王就制定了礼义法度来调节人们的欲望,使欲望不因财物的缺乏而得不到满足,财物不因满足欲望而耗尽,二者互相制约而增长。
帖子十五:楼主陈杰思 和坛[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发表楼层:462
帖子内容:
僧肇为得心之静和,作《物不迁论》,借不迁来说“静”,诘难物迁之俗见。他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风水日月,无一刻不动,何以能静?答:“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住。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以俗见观物,物皆交相往来,今昔相连,物随今昔交替而瞬变。在僧肇之言,则物并非只有一物,今物与昔物,实非一物。今物只在今,昔物只存昔,物皆不迁,今昔不同,则物已然不同。
僧肇作为佛教僧人,其思想认同“刹那生灭”的无常变化观,他说“交臂非故”“人命逝速,速于川流”,万法刹那生灭,连暂时的停留尚不可有,也正是因为今昔转瞬交替,今物刹那便成昔物,而昔物只能在昔时永存,永不可迁移至今,故万法亦动亦静,即动即静,虽变动不休,但从其“不迁”来看,仍是常“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