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姓名:苏映映
学号:2017020542
联系方式:13964702731
仁坛: 四 498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王安石《荀卿》)“端”首也,萌也,始也。仁的开端是己,由己及人包括亲朋师友和其他人,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尊自爱,是仁的开始,也是仁的顶端。要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自尊自爱,而爱亲人,爱朋友,爱社会,爱自然更是自爱的体现。这时一个良性循环,始即为终。《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以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亲人,对待人民,推及到爱惜万物,即爱自然,《田律》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保护环境法律条文,规定早春二月不许捕鸟,不准猎野兽,也不准砍树,夏天七月以后才解禁。早在先秦古人就有和自然共生的意识,这是博爱的体现,也是爱自己的表现。
义坛: 十四 104
《管子·牧民》:“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有义就不会为了一己之私利去巧言欺诈别人,不谋私利是为公,为他人为众人,我觉得相对于自己而言,义是一种团队意识、集体意识,是一种更大格局。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我们总说要勿忘国耻,可南京大屠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客观上,没关系。”一个用生命告诉世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的美籍华裔——张纯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高材生,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南京大屠杀和她有什么关系呢?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张选择去研究这段历史,并且以著书的方式呈现给世人,在此之前,西方社会对这一浩劫知之甚少,没有她,世界将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直至不堪重负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史学研究应当有的担当,也是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我们身上看到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话语和行为,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可以把我们与这件历史事件绑在一起,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不关注,这是我们的自由,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我们现在站的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大屠杀,到今天只过去了短短几十年,我想我们应该担起这份道义和担当吧。
礼坛: 三 407
《礼记·仲尼燕居》:“礼也者,理也。”什么是礼?礼,就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行为规范。《左传·成公十三年》:“礼,人之干也,敬,身之基也。”学生尊敬老师是礼;《左传·昭公二年》叔向曰:“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忠于自己的言行,对人言而有信是礼,恭让温良更是礼;《左传·成公二十年》:“信以守礼,礼以庇身”等等。中华传统文化莫不归于一个“礼”字,忠孝廉耻仁义都是礼。《礼记·仲尼燕居》:“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孩子孝顺父母是不能改变的事情,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生死婚嫁等家务和外事都要遵礼而行。《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叔向曰:“礼,政之舆也。”礼也是一个政府办事的准则,处理好内务和外交都要遵礼合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是自然的一份子,我们要生存,万物也要生存,尊重物候月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也是礼。
总之,我觉得做事有道理,名正言顺,符合规范就是礼。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礼也,反之,非礼也。人人懂礼,尊礼,社会才能和谐。
智坛:一 268
王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读书第二境也。我想这就是求实务实精神的体现。读书做学问要追求真理,不松懈,而不是不求甚解,对于拿捏不准的地方要加以考证,这既是读书的态度,也是做人的态度,即求实求是。陈寿编纂《三国志》,取材精审,对于存疑的史料不加以引用,不妄加评论和编写,还原了不同于文学形象的三国人物当时的历史形象,这是求实,力求还原史实;还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在河南博物馆修复“云纹铜禁”的王长青和王琛父子,父子两人把自己奉献给了旧日时光,让我们透过浮躁的社会表象看到了耐得住寂寞,沉静如水的职业操守。反观社会现实,以不求实只求“差不多”态度来的对待学习、工作,不务实不踏实的作风,职业道德的沦丧,才致使学历造假、论文抄袭、食品安全等等现象的发生。于此,我们应该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求真求实。
智坛: 八 193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意思是说,只有仁德而无智慧,在施爱与人时就无法辨别好坏,若有智慧而无仁德,那么智慧也没什么用处。所以仁者用仁爱感化他人,智者用智慧辨析除去危害的东西。董仲舒说过,“不仁而有勇力才能,则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辨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更是一语中的,指出了仁和智的辩证统一关系,仁智统一,德才兼备才是健全人格的体现。
智坛: 十 335
古往今来有多少知识?你学到了多少知识?你是怎么学到了这些知识的?千百万年来知识由一汪潭水变成一片海洋,我们汲取到的只是其中一瓢亦或更少,舀起来的这一瓢水就是我们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学习之道就是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好像“梯航”、“襟带”总能够让学习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之道有很多,比如因材施教虚心求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重在心悟、尊师重道,切忌浮躁等等,但是我觉得知行合一,践行所学到的知识也很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践行,是知识的运用,古人的言论,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得来的,流传到后世,难免被人情世故歪曲了,若自己不亲身经历过,如何会得到古人的良苦用心呢?这之于我们,就不能学赵括纸上谈兵,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就要亲身实践一下,学得才能更深刻。
忠坛: 七 203
《说文解字》忠:“忠,敬也,尽心曰忠”《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即忠是对人、天地、信仰、真理、职业、国家、民族尽心竭力、诚实无欺,始终如一。
朱子说过“尽己之谓忠”,忠于自己是一步步完善自己,把自己做到最好,对自己负责。我觉得忠于他人、天地、信仰、真理、职业、国家和民族的前提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首先要理性的分析自己,要言行一致,明确忠于的这个“自己”是真实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静下心来,花时间去认识自己,认清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认清自己的性格,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真心与朋友交,而不虚情假意地敷衍;认清自己的能力,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认清自己的兴趣与职业追求,忠于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对自己学习的专业要本着求实创新的态度学习,在职业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自己,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认清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的精神追求并从一而终;认清自己的追求,忠于爱情和家庭……现在年轻人为了生活,迫于社会现实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结婚而结婚,都是对自己不忠的体现,又何以谈忠于其他呢?
孝坛:四 425
《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履行孝道首先要自尊自爱,爱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人格,这是孝的开始。我们不能保证肉体不受伤害,但是可以尽量规避这些伤害。例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人处事要温和,不与人结怨;与人发生矛盾,不用武力解决;独处时,不触犯法律;尤其作为女生,更要自尊自爱,自尊自信,不做“没有骨头”的人,不依靠自己的身体和美貌攀附权贵……我们不求扬名后世但求立身行道,不使父母蒙羞。“立身行道”,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实行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大道。“身有伤,贻亲忧;徳有伤,贻亲羞”,所以我们要自尊自爱,不自取其辱,不轻毁自己,不让父母担心自己,不让老人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我们更要修德立身,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学习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工作岗位上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做让父辈蒙羞的不肖子孙……
孝坛:七 110
《孟子·万章上》中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孔子也曾问:“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为政》),所以尊敬才是孝的本质,侍亲以礼才是真正的孝。 赡养父母,是对我们的最基本的要求,能够尊敬父母,尊敬他们的阅历,尊重他们的意见,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孔子还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活着,按照礼的规定来侍奉,父母死了,按照礼的规定来安葬、来祭祀。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但是孝敬父母绝不是无条件的“愚孝”,赵岐在《十三经注》中有“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三不孝也。”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加劝阻,这是一种不孝,正确的做法是“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父母有过,要悦色柔声以劝谏,如果父母不愿听从,仍然恭敬不触犯父母。要像父母哺育我们一样去孝敬父母,对待父母要有耐心,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可能走得慢了,视力变弱了连理解能力也变差了,但这都不是我们嫌弃父母的理由,相反更应该理解尊重父母。
孝坛: 十 211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夫子认为孝道有三个阶段,并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孟子·离娄上》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也说“不孝有三”:即不能事亲,不能事君,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所以孝道是从自尊自爱,侍奉父母开始,至中年由“事亲”到“事君”,忠于君主,为国家尽忠。自古忠孝两难全,即“移孝为忠”。《曾子·本孝篇》:“忠者,其孝之本与”,在工作岗位上,忠其事,就相当于孝其亲。到最高境界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我想也许一般人达不到扬名后世或者仕途辉煌的成就,但是只要在家能够侍奉父母,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忠于职守,服务社会,也算忠孝两全了吧。
孝坛: 十一 390
孝,《尔雅》:“善事父母曰孝。”《说文解字》:“善食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事实上,羊尚有跪乳之恩,鸦且有反哺之义,生而为人,赡养父母只是孝的基本,什么是“善事”呢?《孝经·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意思是说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辨别土地的肥瘠,努力耕作,获取粮食;行为谨慎,节约用度,以此来赡养父母,就是平民百姓的孝。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节俭度日仍不可少,这是对劳动的尊重,是我们对父母辛苦付出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孝道。今天作为即将成年的高中生甚至已经成人的我们,花起钱来毫不吝啬,是否想到了父母劳动的不易和艰辛?当我们看不上父母或家里老人给我们做的饭菜和新衣的时候,又是否尊重、体恤过他们的一片真心?不能体会父母哺养我们的艰难,怎能指望他对父母感恩呢?所以说,不能自立时就要珍惜父母的血汗,尊重父母的劳动,体恤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才是善事,才是孝。
廉坛:十 23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孔老夫子“吾日三省吾身”,朱子“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天睡觉之前,反思今日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总结,是对一天工作生活的一种升华。通过反省“人能改过则善日长而恶日消”,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清自己的缺点。反省的可贵之处在于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广开言路,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敢于直面自己,否定自己,不逃避,不放任自流。倘若我们能够在犯错时反省自己,那么错误就会变得有意义,倘若我们能够在取得成就的时候反省自己,那么我们就会取得更多成就。
廉坛:十二 533
我国政治文化相当灿烂,自夏商周有王朝始,便产生了政治文化,不可否认的是政治的腐败和清廉是历代王朝兴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文解字注》廉:“廉,仄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厉也。”廉洁,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廉政的思想基础,晏婴是最早提出“廉政”的官员,司马迁盛赞其:“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楚辞·章句》),意为不接受他人的钱财,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勤政廉洁,是为官的本分,既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要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做一个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心中有天下的父母官,不求名垂青史,只求问心无愧。
毅坛:三 103
自主就是自立、独立。毛泽东说:“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没有自主权的国家是发展不起来的,就好像别人手中的风筝,线一扯,就会随风飘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华民族变得满目疮痍,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是我们没有自主权的表现,人人可欺。我们没有发展的自主权,更没有话语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一个拥有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家,是一个真正站起来的国家,到现在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拟的,中华民族身上自带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主自为”的精神告诉我们个人发展更要争取主动权,求人不如求己,附庸他人,患得患失,始终不是万全之策,自己变得强大,将主动权放在自己手中,自主自为,才能该放便放,该收便收。
和坛:三 225
《庄子·齐物论》最早阐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董仲舒后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从自然来,最后回归于自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一种平衡的状态。人体和自然都是一个整体,自然是一个大天地,人体是一个小天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与自我本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例如中医讲究的饮食养生就是说饮食应该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冬季常吃羊肉,而在夏季常饮乌梅汤、绿豆汤等,这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再例如,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便会肝火郁结,脾胃不调,便如此肾水不足,就会失眠,更甚者茶饭不思。这说明人没有处理好和自己身体的关系,本来是和谐平衡的人体系统,变得失调,最根本的是调节自己的心情,降肝火,以其带动脾胃和肾水,使整个系统平衡起来。
评价意见:结合实际,所学能运用到生活当中,对待很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然而一些说法还有待商榷,望继续学习深入相关内容。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