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二等奖 罗淇献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二等奖 罗淇献

字号:T|T

凛归

——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意境赏析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语言文学学院 2018级汉语言文学 

201813000150 罗淇献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是苏轼的《定风波》,为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

据记载,苏轼与友人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友人深感狼狈,苏轼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故得此词流传百世。

我是在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苏轼的《定风波》,这首词的意境苍凉雄浑,其所透露的苏轼的豪迈与豁达深深惊艳了我。“一蓑烟雨任平生”,即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无惧无畏。我为苏轼的才情折服,念词之时忽觉周围有雨声,而雨声渐小。读罢此词,我心头的浓雾似被明月之清辉照散开来,词中言语欲达之意,似乎已了然于我心。

而欲读懂《定风波》,得先了解作词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苏轼于嘉祐元年出川赴京赶考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他所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欧阳修赏识。而当欧阳修与梅尧臣以其中文句询问苏轼,欲知那文句的出处时,苏轼却答:“何必知道出处!”由此,苏轼的豪迈可见一斑,他亦凭此才情步步升青云。

官场变化莫测,只那“乌台诗案”,便差点要了苏轼的命,在他四十四岁那年,被人诬陷说他愚弄朝廷,并且时常写一些讽刺朝廷的文章。朝中大臣听了大怒,马上把他逮捕入狱,苏轼差点死在狱中。后来有幸保住一命的苏轼,却被贬至黄州。苏轼便是在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写出《定风波》,苏轼的遣词造句已颇透露出旷达超脱之意,其所寓之情更是丰蕴人生哲理。而这首词,又似乎预见了苏轼的后半生,跌宕起伏,最终归向平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此意为,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苏轼率直,不愿参与朝廷险恶的斗争,亦见不惯朝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即使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又在宋哲宗即位后东山再起,苏轼始终坚持本心,固守一隅之地,不听他人虚言妄言。

   范仲淹亦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现世人多追求快节奏生活,风气浮躁,许多人容易被他人言行影响而产生不良情绪,置身事外者少,陷入纷扰者多。还应稍稍静下心来,了解自己真正所需,雨落叶和声声入耳,莫要诸多在意,一笑了之便是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意为,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朝廷政变,苏轼不愿参与政党之争,故屡遭诬告陷害,已融不入朝廷时势,遂再度自求外调。历经生死劫,名利已淡,苏轼豁达,辨清人事孰非,只求一方安宁。

读至此句,心胸都为之舒阔,仿佛有无穷的力量在心胸弥漫开来。此句体现出来苏轼在精神上的一种超然境界,充满清旷豪迈之气。现代青年作家七堇年在《尘曲》里写:“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人生之如逆旅行舟,行去理想之洋,即使是驾着苇叶扁舟,也不停下前进的步伐,这便也是苏轼想要体现的大我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意为,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吧,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苏轼从自然获得了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

苏轼数次被贬,却乐天达观,且心怀社稷,三筑长堤。他在儋州办学堂,介学风,使得“珠崖从此破天荒”。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如此,苏轼一生漂泊,看透人生沉浮,依自己的信念而活,终使自己的人生完满,达成自己所愿。

晚清郑文焯评此词:“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郑文焯赞美苏轼的《定风波》,赞美其善于填词,能把握好词的特质。那郑老是否也阅《定风波》有感,对拯救晚清的局势涤荡生起更多的希望?我想可能有吧。

在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被改编成歌曲《定风波》,由歌手黄绮珊演唱。黄绮珊完美地做到在舞台上,人歌合一,在与苏轼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每一位观众都感受到了,那股与生命中的挫折对抗的力量,那找到生活的平衡后怡然澄明的态度,被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所打动。黄绮珊说:“70岁的那一天我会热泪盈眶,如花似玉地继续歌唱!”这也正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畏流言,勇敢的做自己。

网评说,这首《定风波》呈现出来在黄绮珊的生命中的坎坷不易,黄绮珊的歌声苍凉辽阔,唱尽了悲戚,又唱出了释怀。可并不止于此,这首词体现的,不也是大多数人的经历与心声吗?来时的苦难彷徨,归时的洒脱释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经历了更大的困难后,便觉得以前发生的是小事,已不足以悍动自己的内心。

苏轼在《定风波》中体现的这种任听风雨飘摇,我行我素的观念或许带有一定的消极之嫌,但这绝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原则的体现。道家第一原则便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老庄参透天地人世,苏轼颇具道家风范,心态自然即至释然,苏轼的随性随行,不过是苏轼豪迈豁达的表现罢了。

现今社会,我听闻许多轻生之人多是对人生无望,选择了死亡。非当事者不能切身体会心死的痛苦,他们等不至春风来到,选择将自己永远埋葬在寒冬之地,视其为一种解脱。但或许,如果还有希望,或还应再坚持一下,等时间席卷一切,等大雨渐停,等山头斜照迎向自己,彼时再回首过去,风波已定,或许心内无边际的黑暗已化为白茫茫的亮光。

后世评价苏轼的一生可谓是丰富多彩,他既是美食大家亦是文人墨客,可他生前数次被流放、离死亡仅一步之遥,这其中恐惧也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人事悲戚之时,苏轼仍能调节自身情绪,并作出对未来的人生设想,以超然世外的态度面对人生风雨。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网评说,苏轼的这首词是他的一个成功的“白日梦”,此词中苏轼心中所想并非眼前之景。可我认为,不论此词所述之景是否真实,苏轼都已将其所要表达的理念成功表达了出来,他教给世人一个哲理,教给世人一种面对困境时无畏洒脱的精神。他所述的意境,他呈现出来的豪迈,都使我们为之折服。苏轼似是走过那泥泞之地,奔过那肮脏的荆丛,拥向清澈的湖,立于净水之上看见浮升的曙光。

不论何时读苏轼的《定风波》,我的心中似乎都会生起一股力量,那是一种共鸣,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对自我境界的探索求知,就像是坐在井底自哀自怜的人看见了井口上一轮明月,惊讶惊醒后心生向往,向往明月的皎洁,然后慢慢从井底爬起,以豁达乐观的姿态面向井外的世界。

我们皆从萧瑟中来,一路披荆斩棘,乘孤舟渡到人生长河的彼岸,纵使回首归去,亦是凛然无惧。苏轼的《定风波》是文坛中的星辰,亦是我们心中的光华。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3号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语言文学学院 

邮编:541006

评价:整篇文章情感真实,显示了作者对于苏轼处变不惊、心胸阔达的的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与追寻。其间运用对比的手法,连接了当代青年作家七堇年之“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与苏轼此词的意境,借此表达时代不同,但今人与古人却是可以产生精神对话的。同时,作者也通过其他大家对词人苏轼的评价以增强自己论据的说服力。文章的最后,作者回到现实,表明了对于此词意境的向往。该文章思路清晰,论据生动有力,也表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