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
专业:会计专业
姓名:孔亚群
指导教师:任秀芹
联系方式:18487292829
1、中华义理总坛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修养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礼仪修养能够体现个人修养,国家魅力,民族气质。因此,对中华义理的深入了解变得极为重要。
儒家认为,人有善良的本性,但如果不加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就会泯灭,就等同于禽兽,孟曰:“人之异禽兽者几希。”
孔子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儒家之学乃“为己之学”和“成己之学”,经典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修身养性,却如朱子所揭示的:“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礼禄而已也。”孔子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情景教学法和示范法。孔子并不是空谈义理,而是在一定的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置身于其中,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孔子加以点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与物去领悟大道,在人生的生命实践中提升道德品质。孔子是最伟大的道德榜样,同时又通过《论语》与六经“立言”,言行相应,能产生最佳的教化效果。
十大义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聚集,我们应该用这精神良药来指引心灵世界,在不断学习和过程中升华自己,进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最重要的是,不仅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发挥中华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这样我们民族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这些都有利于我们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更有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由我们大家共同组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管好我们自己的行为,让社会更加的和谐与发展。由此可见,中华义理的宣传,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与美好。
中华义理的深入学习和了解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礼仪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礼仪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际交往态度、方式、方法、礼节的学习,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等,学习和应用礼仪标准,使自己成为一个集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礼仪修养于一身的新人,从而促进自我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的实现自我。
2、仁坛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本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者基本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慢慢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守住“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我们与人相处时,能够融洽和谐,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孟子在两千三百年以前就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关于人的道德本性的最完美的描述。“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吧,怀着一颗坦诚的心真诚的对待身边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充实快乐而有意义,相信仁会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3、义坛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从大处讲是高扬民族气节,从小处讲是修炼个人品德。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从孔子的“仁义”论上我们可以认识到有仁义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体现自己,同时也要认识到“义之害”。在生活中,对待一切,如果身边没有仁义,不仅危害自己,乃至危害整个社会。在我看来“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义”是指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适宜,恰到好处。将其意义扩展则可理解为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行为,其基本精神是“舍己为人”。
既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之义,也有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是2000多年前儒家的思想核心,孟子在生与义之间,他选择了义,即使生命也是可贵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义是人的行为准则,是人生的正确道路之所在,应该以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义气”是个美好的词语,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但是义气是讲原则的,如果不辩是非,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或者所谓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一种无知和盲从。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我将“义”理解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善的喜爱,对恶的厌恶。每当自己在公车上看到有人为老人让座,或是有人对乞丐给与施舍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地微笑。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礼仪文化,更应该要遵守礼仪,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成功。
4、礼坛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我们应该做到明礼诚信,来规范我们社会中、生活中、家庭中的道德行为,提高我们的素质。两千年前孔子曾说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明礼早已被古人所重视、所推崇。这里的“礼”既是指“礼仪”“礼节”“礼貌”,又是讲“礼让”“中和”“谦敬”。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荀子.修身》中提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仪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可见,礼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是何等重要。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礼的规范制约,人人都特立独行,不守次序,社会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礼,在现代社会中主要表现在待人接物,尊老爱幼之中。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才济济,高学历的人太多,怎样才能在社会中立脚呢?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学历与能力不再是用人单位评定人才的唯一与首要标准,德与礼上升为首要前提。都说“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便是礼的集中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待人接物,注重细节,注重礼节,将会使人对你印象深刻。 我们熟人见面问个好,长辈面前鞠一个躬,尊老爱幼,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带小孩的人让座,这些不都是礼的体现吗?
《论语》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能以礼让位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由此可见,“礼”是个人安身立命、处世的重要保证,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之一。在生活中,离开了礼貌我们的社会生活将不能圆满的进行下去,各种生活将无法持续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将礼仪和礼貌进行到底。做文明人,就要讲文明话,不说脏话、粗话。做文明人,就要自觉养成文明习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好多的礼,比如说餐桌礼仪,当你倒酒的时候你要先倒别人的,并且要当着他的面;跟上司喝酒你要手抬杯底,不然会说你不懂长幼;长辈递东西给你,你要双手接。你有礼貌别人也就亲近你,你的生活路上就不会那么的坎坷。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场合,我们应时刻记住明礼。我们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要做到得体、适宜。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甚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问题。“礼”能弘扬传统文化、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明白,学“礼”不是教人如何应对人情世故,也不是教人如何做作,而是教人真心实意的去待人接物。只有诚心的去做,才算是做到了“礼”。
是否懂礼、讲礼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及教养程度的标准。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
5、智坛
智者,“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所谓“知行合一”,在我看来就是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是死读书、读死书,而应该懂得学以致用,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我们好多学生,读了各种名著文献,最后却只是被称为一个“书呆子”,也许他们的知识深度是被认可的,但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显而易见,大多学生都只是吸收书本里的知识,却忽视了将书本里的知识合理的运用起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不但要学好知识,还得把知识充分的运用于社会实践。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目的,在学习的路上少走弯路。
其实我们都清楚,我们应该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多学多用,利用这样的平台,更好的发挥自己。参加各种实训活动,从多方面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创造更多的美。不再只是躲在图书馆,学着走出去,努力变得强大,做到知行合一,成为更优秀的人。
6、信坛
“信”体现在诚信、真实、一致和谨慎。通俗地讲, 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或许在今天看来,尾生的行为显得迂腐,不会变通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但正是这种天真的“守诺”,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诚信。
时至今日,诚信已经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各地方启动“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等等。可以看到,人们越来越重视诚信建设,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诚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没有诚信就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使得人人惶惶自危。
其实,不只是在个人之间,就是在社会组织之间也是如此。贸易诚信、企业诚信、医疗诚信、国家外交诚信等等,无论在任何一个领域里,诚信都是一样重要。 比如出现的地沟油、假奶粉、假种子等。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欺骗消费者,难道不是昧着良心,违背诚信?可见,无论是个人的修身,还是企业的发展,又或是社会的和谐,诚信都是必然选择。我们应该严谨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只有这样,从我做起,这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7、忠坛
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热爱祖国并且奉献终身,执着于正义事业并且尽心尽力地完成,朋友夫妻之间在正道的基础上互尽忠诚。
在中国古代,“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而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在历史上,有荀子的“苟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古人“忠”的精神,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告诉我们,眼里要有他人,心里也要为别人着想,才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在生活中,我对忠的看法是:对朋友的忠为对朋友的支持,朋友有难不抛弃不放弃,关心鼓励他,一起同甘共苦;对家庭的忠为关爱家人,尽最大的努力守护自己的家人,保存家的温暖;对事业的忠为热爱,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热心的投入自己的事业;对国家的忠为忠于职守,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热爱祖国与人民,维护祖国的利益,将来为国家尽一份微薄之力;对爱情的忠为互尽忠诚,坦诚相待,互相体谅,相互珍惜与敬爱彼此。让我们大家一起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8、孝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要求我们每一个做子女的一定要记得及时行孝。不成熟的我们,总是傻傻的认为,将来自己赚好多好多钱就可以为父母买很大的房子,可以一起吃美食,穿名贵的,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随着我们慢慢的成长,我们逐渐认识到,物质的尽孝并不是对父母的最好对待。因为父母想要的并不只是这些,更多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父母养育我们,他们对我们的爱超过自己,他们希望我们可以一切都好,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们应该学会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好好地爱护自己,这也是对父母的孝心。我们作为子女,应该为父母着想,多体谅他们的苦心,在学校好好学习,为自己为父母争口气,在家积极帮父母做力所能及地家务事,让父母少为我们自己操一点心。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总以为青春便是我们的资本,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岁月的流逝。总有那么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慢慢的老了,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了,行动也变得缓慢起来,做事情的时候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小时候,就经常听人说“养儿为防老”,有多少人在父母需要时给予关怀与爱护了?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尽孝?
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在新闻、电视或者网络上看到,有些子女本身有能力赡养父母却将其送进养老院,这样的行为让人感到心寒。父母省吃俭用抚养我们长大,而我们的成长换来了他们的白发,那一刻,请不要嫌弃他们笨拙的行动,因为在我们需要爱的时候,是他们给予的无私的爱。所以,请我们不要再期待等以后我们怎样有能力了再来好好回报父母。他们等不起,他们需要的并不真正的是你以后怎样好好的对他们。从现在起吧,像对你最敬重的老师一样去敬重父母,像对待最好的朋友一样去与父母交流,沟通。沟通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和谐。要让父母看到我们成长的灿烂与稳重。
现在的我们,多数在外读书或者工作,好多人把自己的时间用来陪男朋友或女朋友,又或者是同事朋友。然而却说没有时间回家看看,有多少次父母做好饭等着我们回家,换来的只是一个电话说,爸妈我有事情很忙来不了,你们自己吃。回想一下当时父母心里的感受是有多难受,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偶尔的问候,偶尔的回家陪陪他们。所以,多回家看看。
我觉得我们在上大学期间,我们要逐渐学会各种社会生存的技能,毕竟以后是我们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独生,没有别的人再可依靠,所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已经很好了,至于在物质上给予父母,我们可以偶尔买件衣服,补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尽孝。让我们抓紧时间,好好孝敬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细节。带着孝出发,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的。
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
孝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反弹父母的痛楚;
孝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
9、廉坛
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
纵观古今历史长河之中,古有“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于谦、“罢官抗逆显于后世”的海瑞、“拒礼为开廉洁风”的包拯;今有“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百姓的好书记”梁雨润、“当代的女包公”任长霞等等。他们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抵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公公正正。他们的名字被深深地镌刻在历史发展的丰碑上,为世人传颂、百世流芳。
“无欲则刚,刚则能强,强则能直,直则能勇,刚强直勇,你就会一身正气;无欲则公,公则能正,正则能廉,廉则能明,你就会两袖清风。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新替。”这句话一语道出镜子的真正价值。我们应该把廉洁当作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自己,照耀着自己,抵得住诱惑,保持自己的正气。
于世超说过“清风凉自林谷出,廉洁源从自律来。”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廉洁从心开始。世上万物是联系的,只要我们在不损害他人利益时,用心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去感受人生给予我们的幸福与磨练,这就是廉洁的一个表现。廉洁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我的完善,对生命的尊重,对心灵的负责。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以清正廉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青春的血液在拼搏中熊熊燃烧,让青春的足迹在人生的道路上闪闪发光,让青春的记忆在如歌的岁月中迎风飞扬!
10、毅坛
“毅”即坚持,有毅力。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古有岳飞宁死抗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汉匡衡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成大学。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果我们连一点小小的苦都吃不了那么我们就经不起更多更大的磨难,这样我们从何而谈毅力呢?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相信我们年轻人有年轻的资本,但成就大事告诉我们需要有“毅”,如果不能吃苦,那就不要奢求超越极限的幸福,因为拈轻怕重、挑三拣四的太娇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太浮华,这样我们都将难以担当重任。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匹老骆驼在垂暮之年又一次的跨越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当它凯旋归来之时一名记者上前采访道:“你能谈一谈您面对一片茫茫的沙漠你是怎样坚持到最后的吗?”只见老骆驼顿了顿后,沉稳地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如果要说我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我只能够说你要看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可见看准目标耐住性子就是成功的前提。毅力,事实上是由微不足道的力量组成,它可以改变一切固若金汤的东西。因为毅力人可以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因为毅力可以走出思想的低谷;因为毅力我们艰苦奋斗成就我们的梦想;毅力人人都想拥有,可是它就在你我的身边,要珍惜更要善加利用,毅力其实就是拼搏的源泉。我想说,毅力对于我而言,就算中途有难过、沮丧、绝望,可却也不妨碍我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的走下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论走在哪里,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有毅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到达自己的理想之地。毅力就像通往成功的阶梯似的,只有一步步的坚持不懈地攀登。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做事若没有恒心,那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如果你想考名牌大学、如果你想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如果你想把任何事做到底,单单靠“一时的热劲”是不够的,你必须具备毅力,因为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你付诸行动的动力源头。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懂得毅力是走向成功的保证。如果我们没有坚强不屈的毅力,怎能承受住风风雨雨;如果我们畏惧困难,又怎能体会到那份来之不易的收获的喜悦与幸福呢?在学校期间,我只能说:我愿意用我一生去奋斗,我愿意我自己自强不息,我愿意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全部的心力。我也知道我的道路还很远很坎坷,但是我相信我有完成梦想的毅力,用微笑来面对一切困难和阻挠。加油!
11、和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合作、协调。“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至于手足至亲跟前,总以和睦为第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老子道德经里所说:“兵者,凶器也,非君子之道,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乐之本也”。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以不可行也。”“乾坤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些都是和谐价值观的典型表述,也是后世儒学的基本信念。
俗话说心静人和,心静就是说心要坦荡,不要太在乎名利得失,清心寡欲,无欲无求则不会与人有太多争执,不要奢望太多则不会掠夺太多,自然会与人和协,与环境和谐。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家和万事兴”, 所谓家和万事兴,小家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要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研究中华民族“和的道德精神推进时代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和谐,共建美好家园。常言道:“和气生财”,一个人的“和气”真的能创造出财富吗?事实并不是如此,和谐是一种兼容并包、和谐相处、维护统一、爱好和平、和实生物等。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个人心里所期待的,和谐社会是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只有当社会中的人们都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才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和则利万物,和则万事兴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和气做人是快乐的源泉。就如有人所说的一样,你给世界多少微笑世界将回报多少微笑给你,当你善意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时,你得到的也将是满满的善意。和平共处不仅指人类之间和平,还应包括人与环境、与动植物的和平。我们同为地球上的生物,无论是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地球都会惩罚我们。现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想生存下去,我们就要保护我们的环境,不仅构建和谐世界,也要构建和谐环境。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虽然挑战不断,但我们始终坚持和谐统一的思想。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去打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也应该以和为贵,做到待人和气,信守平和。人与人之间的“和”是一种美;人与社会之间的“和”也是一种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更是一种美。我们,世界的一份子,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之上,相亲相爱,这就是和,没有争端,没有矛盾,没有仇恨。和,是我们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和谐的环境中生存,人类才有希望才会得到繁衍。而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琐事,不去想太多的计较和追究,小事上随性随缘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让我们大家一起奋斗吧,用我们的努力共同去创造家园美好的明天!
评价意见:能从自己上课和看书当中切身感受来阐发对相应观点的理解,虽然看法有些浅显并有值得推敲处,有部分观点及言说方式与别人相似。但在联系现实时也应该深入的进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