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叶德妹
学校:云南财经大学
指导教师:任秀芹
学号:201405006568
电话:15388709989
Q Q:
940296503
1、总坛:中华义理:国学的核心学科 152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的经典,这些经典都是经过五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不断沉积和传承留下来的精髓。《四书五经》《老子》《韩非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史记》等,无一不是经典文学之著,无一不是几千年来历史的见证。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学义理是不可丢的。现在的国人有许多的问题,例如,人性扭曲、精神空虚、打砸抢烧、只对国外感兴趣等。其实中国也有许多值得研究、值得了解、值得去发扬光大的文化,只是国人在丢弃全盘西化的影响下,对中华文化日益失去兴趣,觉得西方才是时尚,可悲!可叹!可笑!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丢了灵魂的国有何国可言。所以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做的是了解、发扬华夏文化。了解中国不能仅仅从文学和历史来了解,中华义理是中国历史以来人性的诠释和完善,我们理应去继承发扬它以完善华夏文化的继承。
2、总坛:三、 237
人之初,性本善。但若不加以培养、加以延伸,善良的本性也就会随着时间而被压制到心底的最深处。其实在这个繁华的世界,有一颗平静的心,平静处事,平静待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每个人从出生开始接受的事物就不同,所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然而然的就不相同,人生道路也就不同了。有的人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有的人却在浪费生命。用艺术充满自己的人生,陶冶情操,专心的去培养自己的兴趣,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气质的人。远离功利,世俗会发现天空总是蓝的,嫩草总是绿的。
3、总坛:四 259
孩子从小教育,没有什么坏处,特别面对中国现在西方文化深种,本族文化高高挂起的状况,中国一不小心就会丢失属于自己特色的灵魂。孩子最开始从妈妈肚子里出来,脑子脑子里是空白的,后来的东西都是后天慢慢的学来的。所以最开始就给给他灌输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他对中国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会被歪风邪气给破坏在他灵魂中的哪一点本心。
从我的经验来看,最开始学文言文,我心里是非常的抗拒的,因为它难以理解,一个简简单单的“之”就有好几十个意思。一个头两个大,有文言文能避则避,但是作为学生群体,文言文是怎么也避免不了的,所以要学就认真的学吧,反正又不会少块肉。就这样和文言文结缘,发现原来文言文有好多的经典,经常读不仅可以修养身心,还可以净化心灵,感觉心中一片空明。
4、礼坛:一、礼的精神 25
中国不仅是一个文化大国,还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古代说“来而不往非礼也”,礼中也有仁爱,礼尚往来,宽厚待人,仁慈友爱,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我家乡,每家每户都会有机会办酒(喜酒、丧酒、满月酒都是当地人自己办),因为地处农村,每家都不是很富有,所以就出现了喝喜酒要出份子钱,也相当于帮这家人暂时度过一个难关。下一次轮到其人家时,这家也会做相应的事帮助,这也是一种大众的仁爱。
5、礼坛:二、礼的原则 463
无论是从事哪一行业,都要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具有良好社交礼仪规范和风度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真诚能祥和社会温暖人间;能化解对立与冲突、消融怨恨不满,圆解猜忌误会。这是礼的原则之一。
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我们的欲望通常与社会的“礼”是冲突的,遵循礼仪,常常要克制自己来保持我们的善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克己复礼,这是其二。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亦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知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创建和谐社会,提高民众礼仪素养,对民众的人性再来一次升华、一次质变。
6、礼坛:三、礼的价值 616
礼仪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谦逊有礼、待人和气、谈吐文雅、与人为善等等。以礼育人,使人轻松接受礼仪熏陶,不仅可以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还可以使人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与人交往谦逊有礼,不失礼仪。实现道德的内化,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
文明间的对话需要有“礼”的精神的调剂与“礼”的智慧。礼中所包含的规范、有序、崇义、扶弱的因素,节度原理中所包含的节制、恰当、分寸、适度的原则,交往的礼中礼尚往来、尊重他人、敬、让、轻财重礼、不骄不淫、相互沟通与理解的内涵,和谐之礼中的和亲、谐民、仁爱、交融的精神,均是走出自我,走向他者、社群、国家、天下的相互伦理,而具有普世价值。
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
7、礼坛:五、主题讲解 313
礼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来源于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来源事物的本心,它产生于万物之心,作用于万物。礼最初是以三纲五常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作为一种束缚人们行为、思想的观念存在。后来出现“等级礼”,就是皇帝、百官、士大夫、庶民之间的朝拜礼、跪拜礼,行礼以示尊重。到现今人们最常用的是“善意礼”,分为握手礼、鞠躬礼、名片礼、拥抱礼、亲吻礼、合十礼等,都表示善意,真诚,尊重。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因交流大部分都是对着一台机器,所以当人与人交流时,人们也就非常注重礼仪的应用,礼仪也就变得相当重要。
8、礼坛:四、礼的规范 363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在为人处世时,一个形象良好的人会让人眼前一亮。规范的礼仪,端庄、大方的仪表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闪闪发光。礼仪的规范分为敬人与自律,敬人在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之中行为、言语文明规范;自律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掌握分寸,以诚待人。另外,与人交谈时态度诚恳、亲切;声音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互相正视,面带笑容,以表尊重。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样变化,礼仪都能够使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雅的姿态,有规律地生活,都是人们保持尊严和价值的道德准绳。
9、廉坛:一、贪欲之害 270
人生而有欲,适当的贪欲是人类摆脱客观束缚的主观动力,是创造美好与实现梦想的基石,不过,对欲望要讲方寸、讲量度、讲理智、讲理性,倘若欲望狂荡,欲望任意扩张、膨胀、肆虐,欲望变成了私欲、贪欲、邪欲,就会出现“欲炽则身亡”。古往至今,多少人因贪欲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不仅如此,还会终身背负骂名,生前终日躲躲藏藏,死后遗臭万年。为官之人,贪欲之想不熄,贪欲之手常伸,想凭侥幸心理捞取私利,结果放纵贪欲毁终身,最终会滑入贪欲的泥潭难以自拔,故而害人害己。
10、廉坛:四、崇俭戒奢 160
崇俭戒奢之风古往至今都很盛行。古人名言“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等,都告诫我们节俭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的美德。古人的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仍具有现今有借鉴意义。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阐述了勤俭是兴国立业的根本,奢侈是亡国毁业的祸根。朱德元帅也曾诗云“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箴言”。要使我们国家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以史为镜,宁俭勿奢,宁节勿侈,从点滴小事做起,抵制奢侈浪费,牢记中华美德,形成勤俭的人生观、合理的消费观。
11、廉坛:七、克除恶念 35
岁月磨砺沧桑,心灵需要装点,世事纷扰。欲念让人心生动荡,就如“水动荡不已则不清,心动荡不已则不明。”在这繁华的都市里心灵也会渐渐起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时候,寻一处安宁之地,感受一下心灵的安静,反而成为一种奢侈。
在现今的社会,繁华的都市看见的全是匆匆忙忙、来来往往、停不下来休息的人们。这样的生活充斥着一种说不出的压抑,缺少了一种来自心灵的安静、安详。总是在夜以继日的繁忙、竞争和无奈中度过,所以,一个人,要学会安顿好自己的那颗脆弱的心,让自己的心在繁忙之中宁静片刻,你会有很多的收获。回忆以前的生活中的一小段美好的记忆,作一首浪漫的小诗,听一首怀旧的歌曲,看一片秋叶伴随着它美丽的舞姿缓缓下落,这一刻,还会因恶念阻扰你的心灵么!
12、廉坛:十、反省 139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省,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前提。反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让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和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做错了事更不可能将时光倒流将其改正,我们能做到只是反省,再反省,避免下次在做错。为官也是一样,只有经常反思自己才不会犯错以致无法挽回,无论做什么,做完后反省一下自己的得失,既能修正态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
13、廉坛:十二、廉洁 450
为官之人应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时刻牢记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树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做到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养浩然之正气,树良好官德,清清白白为官,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样长此以往,才能养成“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公仆心,才能从思想上筑牢预防腐败的思想防线。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大公无私,痛恨贪官污吏,故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东汉南阳太守羊续,悬鱼于屋檐之下以拒腐,不受行贿,于谦特为其赋诗赞道:"喜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廉者常乐,乐于无求,居官清廉之人,一心为公,于己无欲无求,故而常感快乐;贪者常忧,忧于不足;为官贪婪之人,物欲永远不会满足。
为官者,人民公仆,助人以惩恶扬善,主持公道,对于行贿之事,理应怒而视之,深通恶绝,踏实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为民。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国家繁荣昌盛之时。
14、孝坛:十一、主题讲解 318
“孝”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居百行之先,就是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游离于孝道之外,就会遭人唾弃,嘲笑。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弃自己的父母于不顾,而是会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敬爱父母,这才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开始。
15、孝坛:一、赡养父母 449
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其中一乐最为之重要,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亲情就在,就不会像无根之水到处漂泊,游荡。有一份亲情自然就要守护,待我们长大,父母早已老也,他们需要我们的照顾,就像小时候他们照顾我们一样。赡养父母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一不能贪图钱财而不顾父母生死,二不能听信别人片面之词与父母争吵,三不能因放纵自己犯错使父母难堪、难做人。
我是农村的孩子,对于生我养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父母就是以血汗来支撑起我们的半个人生供我吃喝,供我读书识字,他们累了大半辈子,他们剩下的人生,理应我来帮他们撑起,让他们苦了半辈子的人生停下来休息一下。
16、孝坛:二、尊敬父母 536
人生在世,莫以善小而不为,而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并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要尊敬父母,让父母开心。但是我们毕竟和父母生活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当然也会有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我们自己讲求精神和物质共同享受,满足了我们,如何满足父母,孝顺是用心去做的,父母也是用心去对待的。孝敬父母,并不只是物质就可以。在我们的成长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越老的人心就越像一个小孩子,越需要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父母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照顾、关怀的。
17、孝坛:七、事亲以礼 81
对待父母亲人应以礼待之,父母养了我们大半辈子,在我身上挥霍了大半美好的时光,从嗷嗷待哺到赚钱养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担忧着。现在的我,给不了父母些什么,能做到的只是有时间和父母谈谈心,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日子过得平平淡淡、舒舒坦坦。父母说,我听,听着认为不对,讲讲道理。作为一个曾经有一颗叛逆的心的我,现在明白,和家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和和睦睦。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吃吃饭,种种田,和和美美。
18、孝坛:九、为亲解忧 146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坏。”父母常常会为离家在外的子女担忧,因怕儿女们吃不好、睡不好,生病,受伤而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所以远在他乡的游子,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先给父母报个平安,要想到,无论自己走到哪里,都有两双眼睛在窗口边等着你回家团聚。身在远方,为了不让他们为自己担忧,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要让自己有受伤,生病的机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付出。
19、孝坛:十、忠孝一体
忠于君国,孝于父母;自古忠臣多孝子,什么忠孝两难全那些只是为了开脱自己而找出的借口。君臣、父子之间并不矛盾,古代的太子,皇子在对其父皇时,上朝父为君,在家君为父,忠孝结为一体,何来忠孝两难全!君属官道,父属孝道,两者共同存在,存在于人的意识,在人的意识中融为一体。孝是忠的道德基础,忠是孝的扩展与延伸,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评价意见:作者在阐述要探讨的问题的方式上采用了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看似简单,但细看有其一定的道理,当中有作者本人的思考和体悟。但也还是需要认真去深入思考,不能只浮于问题的表面。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