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年上半年三等奖 徐开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年上半年三等奖 徐开

字号:T|T

 

 

 

 

武汉科技大学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姓名:徐开

学号:201406703006

联系方式:13125004407

 

 

 

 

 

 

信坛、二、666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道德,其中诚信道德范畴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关于诚信的名言古往今来一直传为美谈: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虚假的坦白实在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巴尔扎克;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失去信用而赚的钱应结算在损失里——罗马;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坦白是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西塞罗;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经》;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失去信用等于碎了的镜子,不可能修复——德国;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德国谚语;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

 

信坛、二、667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信坛、二、668

    

     中国古代,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常常用来互相训释。但细释古书可以知道,二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的本义是真实、真切,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诚实、真挚等含义。的本义是求真、守诚,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追求真理、信守承诺等含义。

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观察,就可以发现,上千年前,儒家对诚信的内涵有着详细的解释。主要有三点:一是以为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为德目之一,三是重视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

那么,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下,诚信又具有什么新的内涵呢?

首先,既然诚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实无妄,那它就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精神。在诚信这把精神的标尺面前,一切的虚情假意和欺瞒诈骗都将无所遁形,遭到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其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诚信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平的处事态度以及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

再次,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诚信对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中国自古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而言,诚信是立业之本。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诚信是建立行业和单位之间互信互利的道德杠杆。很难想象,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会有长期立足之地。

对于具体的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除去必须不断学习,获得知识之外,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就是培养人走向高尚的最好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它指引着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诚信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它不仅对社会的稳定繁荣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也至关重要。

 

孝坛、十一、313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字是由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孝坛、十一、31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坛、十一、315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把他们奉养于各级官学。《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又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此所谓国老,就是卿大夫一级年老致仕的封建贵族;所谓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周代的学校,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乡是周天子及诸侯都城四郊的基层组织单位,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相传天子有六乡、诸侯有三乡。举行乡饮酒礼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受到晚辈的伺候,还依年龄而别,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丰富。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 周代朝廷对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实行优惠政策。《礼记·王制篇》规定,老人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朝廷还根据户口册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财产情况,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这是说,八十岁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岁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孝坛、十一、316

 

     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论语·为政》里也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说得极有道理。关于如何具体行孝,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明确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他特别强调这个态度问题,主要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要求子女要确实出于敬爱之心,真心实意。

《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件事:曾子犯了小过,斩断了他父亲曾皙以吴国觅来的瓜种,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您老教训我,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曾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万一为父打死,死得没有道理,人们会指责曾皙不义,这是大不孝!这是对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不攻之击。可见,古时把孝当成子女对父母百依百顺也是对孔孟观点的曲解。

关于孝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之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言外之意,不言自明。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让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作到了这些也是孝。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孝坛、十一、317

 

     自秦代后,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到了宋代,我国的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推行其以少胜多的统治政策。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

     由于受儒家伦理观念和统治阶级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民间,关于孝道与崇老的文化和习俗,则有更为丰富的文字记载。就是说,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纳入了社会道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忠坛、一、397

 

     儒家,相对来说,人们对或许比对儒家这一概念要熟悉的多,但熟悉并不等于了解。事实上,一提到儒家之忠,人们首先总是会想到愚忠之类,而对忠、对儒家之忠的认识,恐不能基于此。

     何谓忠?查《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应该说,这便是忠的定义。"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 也作如是说。朱熹在《四书集注》解释忠的涵义:尽己之谓忠。都是对字的正确理解。

    《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这是春秋时代人们对忠的解释。但这解释已不只是单单对字,而是对忠的外延(忠的对象)来进一步剖析。

    忠,是一种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因为它必然要通过人事才能表现出来。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尽心)。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待师、待友、待君(但绝非汉以降特指的对上、待君)都应该忠(尽心),当然这忠并非无原则的忠。

    《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主忠信。"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在《论语》中,未见孔子对字直接释义。纵观《论语》,更绝没有要求臣应对君的忠。

《论语·八佾》篇中,倒有一段有臣应忠于君的嫌疑的对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按: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如果君主能按照礼来对待臣下,那么臣下就会尽心去做君所任命的份内之事。")这句中的事君二字,自然不能理解成侍奉君主服侍君主,据学者查证,儒家经典里应还没有侍君一词。所以臣事君以忠的解释完全可以解为臣下尽心去做君所任命的份内之事。退而言之,即便简单理解为臣下尽心去服侍君主也无不可——只要我们莫拉下上一句君事臣以礼,不将之一分为二而作断章取义之举。

 

忠坛、一、398

 

     在孔孟那里,""隶属于"",忠是诚实的表现,它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忠在众德中(克己、爱人、惠、恕、孝、信、讱、勇、俭、无怨、直、刚、恭、 敬、宽、庄、敏、慎、逊、让)的地位很高,忠做为众德之一,受着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之最高原则的""的节制,成其为美德。   

    到了汉代,西汉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贾谊在其《新书》中多次谈到忠,他对忠的解释是对孔学的进一步论叙,也是基于爱民的。而西汉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出了所谓的"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原是指提网的总绳,这里是一种比喻,意为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较绝对的支配权力,而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则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这无疑是和孔子思想是相悖的,也是孔孟儒学的一大变。由原来的儒家(孔子)的伦理范畴而一跃成为重要的政治道德范畴,其含义主要是指对君主忠诚。《忠经》上所谓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人乎,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也

    直至程朱,更是对三纲大力宣扬(有一点要注意,最早鼓吹王权至上的是法家韩非子)。此后的忠,更成了传统社会的最高道德。自班固的《汉书》以下,《晋书》、两《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都设有《忠义传》。不过,确切来说,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况(有学者认为荀子本属儒表法里类人物,如钱世明;有学者认为荀子可为杂家,如郭沫若)对忠的解释就已不同于孔孟。

《荀子·君子》篇里:"忠者,敦慎此者也。"把办事敦慎称为忠,还没离开孔子对忠的正确观点。但通读《荀子》一书,也没看见荀子把""的对象放宽到对一切人上的论说。单就其《臣道》篇而言,这篇专讲为臣之道如何如何,言""只及于君王。《荀子·臣道篇》:"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逆命而利君谓之忠;敬而不顺者,不忠也。"荀子谈忠,旨在说"忠臣",说臣应如何忠于君……

 

忠坛、二、489

 

 忠于祖国的内涵实质就是爱国。爱国是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和人民觉悟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最早的爱国情感是由乡土之情升华而来的,长期相对稳定地生存、繁衍在一方水土之上,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依恋、热爱这片故土的情感。爱国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力量源泉,经过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延续、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的融入了我们的民族事业,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  中华民族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稳定共同体自有史以来就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深厚的、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将个人的感情和伟大的祖国联系起来,把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九州大地渗入到自身的感情当中,产生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爱国之心、立国之志、报国之举都是基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之上的。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机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忠于祖国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礼坛、五、307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礼坛、五、308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75处记载孔子论礼。(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所统计)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礼坛、五、309

    

     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这就是完整清晰的知道了孔学礼教和现代社会学说联系起来了。孔学的礼不是仅指一般的礼仪,礼仪只是遵循礼(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所以三代不同礼(夏商周),礼也是与时俱进的。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仁坛、一、684

 

     ,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其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有仁德之心的人也成为大家推崇学习的对象。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  伯夷和叔齐两个人是殷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他们的宽容和大度就是孔子推崇的。他们曾在孤竹君死后,为了君主的位置互相谦让,都不肯担任国君,竟然一起逃出国去。有这样的胸怀,再来看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他们愿意宽恕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最终他们也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尊敬。

 

仁坛、一、685

 

     是什么?《论语》五百一十一段话中,有五十八段讨论字共出现了一百零四次。从《论语》开篇念起,第三章就有一段很短的话: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孔子这么说是不是太严格了。在今天这个时代,假如你去求职,你说我不能巧言令色,我要刚毅木讷,那谁会让你工作呢?找工作的时候,你一定要设法把话说得好听,表情非常热络,才有机会。难道这样做就鲜矣仁吗?不要误会,这里的是指真诚

学习儒家首先要知道真诚二字的重要性。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唯一可能不真诚的动物。你什么时候看见猫学狗叫,或狗学猪叫的?没有。只有人会伪装,会造作,会选择我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别人来往。西方人谈到人格PERSON这个字,PERSON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的意思,也即做一个人是要戴面具的。面具代表你有各种能力,扮演不同的角色。譬如碰到父母,你就是子女;碰到兄弟姊妹,你是兄弟姊妹之一;在学校当老师,老师是你的面具;在家中为人妻子,妻子也是你的面具;每一个人碰到不同的对象,他本身的角色和身份也要跟着调整。这是西方人的观察,儒家也一样。一个人怕就怕一辈子都不真诚,一直在演戏、做秀,玩儿假的,那就没意思了。

所以,儒家讲,从真诚开始,不虚伪,不掩饰,犹如赤子之心。《中庸》说:诚之者人之道。真诚是人生的正路。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是教化的主要内容,使人进入社会立身处世;但是如果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难免流于形式主义,装模作样,正好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让人有适当的途径去自我实现。

 

 

 

 

 

 

评价意见:对于所要谈论的观点理解不够深入,并很多观点都值得商榷且与他人观点相似度太高,很难看到作者对于一个问题的真正看法。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