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云大廖春阳
1.和坛三上,234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道德修养论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意味着人和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荣摄,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两者绝不相互妨碍。“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创造,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例如季羡林就曾指出:“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2.和坛一,349
我国目前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特点。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推动上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提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倡议,是我国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外交新格局之必然要求,是我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为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之重要标志。
3.和坛十一,222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的传统,例如传统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是千百年来亚欧大陆上各个民族探索开辟的、沟通亚欧各个主要文明的交通线路之泛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连接汉朝与西域、中亚的“西北丝绸之路”;在晋商手中达到鼎盛的、盛行于明清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从东南沿海通往印度洋、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乃至萌芽于汉代、形成于唐宋,为西南地区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茶马古道,都是广义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4.和坛三下,98
天人合一,也就是与万物为一体,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而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这里所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人” ,也就是孟子之“养其大体”者,亦是所谓“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圣人。阳明在这里一方面从道德修养论角度阐明学者应有的修养,也即以“大人”为目标,像“大人”一样体察天地之间、中国之内万事万物的原有状态,反对同“小人”那样违背心体之仁、以割裂的眼光看待事物;另一方面又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指出万天地物的体本来面目。
5.礼坛二,584
“天下一家”观是儒家传统“天下为公”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早在《礼记·礼运》中便提出了“天下为公”这一美好愿望,其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们不独以已亲为亲,对他人之亲同样予以关怀,对他人子女同样施加慈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小家之爱推广开来,以为大家之仁。
6.仁坛一,910
仁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中,还体现在人和世间万物的关系中。王阳明通过此心对天理、万物的融摄,紧扣天地万物的整体性,把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归结到本心之内,从那个人把物与物、人与物和人与人之间都看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例如:“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
7.和坛二,747
“和谐包容就”一带一路”来说,是待人的态度,也即维持家庭内部的和谐氛围,包容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在“求同”的同时也要“存异”,做到“求其同而不害其异”,照顾到各个国家的利益,支持各国自身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通过国家之间的相互对话,使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成员国之间做到兼容并蓄、共荣共生。这也就是《愿景与行动》中所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不断充实完善“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和方式,共同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规划。”
8.智坛十,353
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对此王阳明在“拔本塞源”论中曾有所讨论,其言曰:”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锁而不以为贱。“在这里,阳明指出世人之所同者,成德也;世人之所异者,才能也。世人之才能既然不同,就要安于其性,在适合其各人之特质的职位上发挥作用,而安于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成德之重要手段。这里所要成就的“德”。
9.廉坛二,360
从阳明哲学的视阈下看待“一带一路”建设所面对的这些挑战,以及“一带一路”成员内部存在的这些问题,则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人心中的欲望使人心遭受了蒙蔽,致使人们“自小其心”,由“大人”变成“小人”,致使原本清明洞彻的良知变得浑浊,无法看透事物的本质。故而才会有国家为了小家的利益不惜干涉、掠夺大家;为了眼前的小利而阻碍长远的繁荣。对于这种现象,需要用“致良知”的功夫,来恢复期本心的澄明。
10.廉坛一,341
贪欲之害,至于国家。阳明曾借对“霸道”的批评,指出了当今时代之所以不能“天下一家”的原因:“三代之衰王道息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霸者之徒......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阳明所说的“霸术”,其实也就是指人们被私欲蒙蔽本心后所显露之行为风格。而“霸术”之所以昌隆,乃是因为人们虚有其表,只把圣学“假之于外”,至于其内心良知,则早已被私己之欲锁充斥,这种情况几千年来愈演愈烈,时至今日,人们甚至已经不知道圣学、人心的真正面目了。
11.廉坛七,42
对于恶的现象,阳明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心学功夫,来致其良知,存其心而去其欲,所谓:“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又云:“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阳明的“致良知”功夫,包括“致知”和“格物”两个向度。所谓“致知”是内在功夫,即从本心上去除私欲杂念,恢复天理;所谓“格物”是外向推至,即在实践中把恢复了的良知天理贯彻到事物中去。
12.廉坛六,71
王阳明追求善念的方式是使心与理合二为一,他在朱子以“天理”统摄形下万物的基础上,又把天理安防于本心,以本心良知容纳万事万物。在这个意义上,阳明反对朱子之外在的“天理”论,并进而反对其“格物致知”的认识和功夫理路: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是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当中,析心与理为二矣。......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吾子既已知之矣,是果何谓而然哉?也就是说,阳明所理解之朱子,在把天理归结于心、人之外的同时,也就确立了其依据外在而认识、追寻天理之基本思路
13.仁坛四,521
仁的对象是世间万物,是世界各国。万物与人本来就是同一个父母所生的,都是作为“人心一点灵明”之本心良知的流行发用,所以万物与人皆是同类,从“大人”之宏观视角来看,草木鸟时、风雨雷电皆是同一个家庭中的姊妹弟兄。人们能够以肉类和五谷为食,能够以草木和铅汞为药,就是说明人与他们属于同类的最好证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从根本上说,与阳明的观点也是道通为一的。
14.仁坛十,505
“一带一路”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上,要求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竭力依照“一带一路”之合作倡议来行事,在合作的过程中限制自己的私欲,一切从根本上以各国的共同那个繁荣为目标。在这里,所谓的“天理”便是“一带一路”之精神和宗旨,所谓的“践履”便是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贯彻,各国不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理”,便是“致知”,便是“致良知”的内向自明,但这要依托于“践履”来完成,也即只有在实践中长期按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来行事,才能使其愈发地深入人心;而遵从“一带一路”之精神和宗旨所展开的实践活动,则是“格物”,则是“致良知”的外向推至,这一时间活动必须有作为“天理”的原则来指导,否则便会失去方向性和目的性。
15.仁坛三,844
阳明曾描述三代时候的社会风气:“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同,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也就是说,尧舜盛世之时,天下一家,人人皆相视为父母兄弟,在社会分工问题上,也都依据才能之搞下与专长,绝无半点私心掺杂于其间。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心地淳朴,除了心学以外无他者可学,故能心血纯明,认识到“万物一体”的道理。这种状态下的整个社会如同一人之身一般,四肢五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评价:作者的阐述包含自己的思考,比较深刻。作者在理解义理的时候有较好地结合时政;有很好地引经据典,如引用了王阳明、《礼记》中的话语;并且作者有很好地将时政、经典、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但表述可更全面、深刻,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