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9年下半年三等奖 云南大学 王斌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9年下半年三等奖 云南大学 王斌

字号:T|T

帖子一:中华义理总坛: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43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诸多的经典书籍。后人孜孜以求,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价值,为自己的人生架起一座精神的桥梁,通向理想的人生。从先秦诸子百家蜂拥而起,为中华文明种下了精神的种子,到先秦两汉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再到宋明时期的理学,清代的朴学,它们在不同的时期竞放异彩,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和人们所接受学习,而且也在不断地发展、传播、成熟。不同的思想学派大都留下来不同的代表书籍,这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不仅是追溯过往,去了解古人,而且也是通过去阅读经典书籍的同时,进行思索、批判、扬弃,为我所用,为现代的社会所用,“人能弘道”“道不远人通过经典的学习来彰显它的现代价值。

 

帖子二:中华义理总坛:一、中华十大义理    532

文中作者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十大范畴,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作者认为这十大可以全面、系统、完整地表达中华民族精神。我认为,作者比较简要精炼的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代表性。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又叫做“五常”,可以视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中“仁”又可以视为这五德中最高的德性,仁含有其他四德。所以,在孔子那里特别强调“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仁是一切德行的根基。忠孝二字,常常连用,我认为,这两个字在现代社会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处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和根基。至于“廉”,做人要廉洁,堂堂正正,做官更是要清廉。至于“毅”,做事要有意志力,“士不可以不弘毅”,“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一种坚定的志向。至于“和”,“礼之用,和为贵”不言而喻矣。

 

帖子三:仁坛:六、众德之本    248

仁是众德之本,是一切德行的根基。仁在孔子那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德性,但是在《论语》之中,孔子并没有对“仁”做一个具体的定义。它只是随着孔子对于不同的事物和人物的看法而见机言“仁”。因此,我认为对于孔子“仁”的理解,不能单纯的去从字面上去追根究底,去来理解它是什么。而是应该去深入体会孔子言“仁”处的那些事,从事中来体会、理解、感悟,甚至去实践它。就会发现,虽然孔子并没有明确的言“仁”,但是做事却又处处体现着“仁”,这是因为孔子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原则,“一以贯之”。所以,学习孔子“一以贯之”的精神,并且亲自去体会实践它,就做到了“仁”。“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

 

帖子四:仁坛:四、仁的对象    540

对于“仁”的理解,有人将“仁”从字面上拆解为“二人”,它的意思是说,“仁”并不是一个孤立之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实现“仁”。可以说,这比较恰当的说明了“仁”的对象不是其他说明,而是人。对此,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可见,孔子所说的“仁”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发生作用,才能实现。因此,就要从对自己身边的亲人尊敬,然后推己及人,更甚者,不仅是爱人,更要爱大自然,爱天地万物,因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一种至高至善的大境界。

 

帖子五:义坛:一、义的定义    553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说,在孔子那里,比较提倡“仁”,在孟子那里,比较提倡“义”。比较有名的是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孟子非常的重视“义”。义到底是什么,孔孟都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基本的可以理解为是行为处事的原则。这种原则既有其刚性的一面,又非常的灵活,比如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都显得非常具有随意性。所以,对于义的理解,可以用这句话说明“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也就是说,在恰当的时候做应该做的事,合乎道理,就是义。

 

帖子六:礼坛:二、礼的原则     606

作者认为,礼的原则包括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并列举了《论语》中相关的例子来说明。孔子除了言“仁”,就是言“礼”了。我们知道,孔子非常的重视礼,认为做事要合乎礼的规范和要求。并且主张恢复“周礼”。孔子说“不学立,无以立”,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的话,那是没有办法在社会是立足的,同时自己做起事来也是没有章法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性。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这段话中可以卡出要想恢复礼,合乎礼,就要“克己”,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不能随随便便。同时,还在视、听、言、动方面对礼做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这就是作者所总结的“克己”,“适度”的原则。

 

帖子七:礼坛:三、礼的价值    854

我们学习经典,学习经典中所提倡的精神,比如“礼”,有什么用呢?也即是说,学习礼后,它的价值体现在何处。不同时期,“礼”的内涵不同,同样的在现代社会来说,礼也应有它的价值可取之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是说,在严厉的刑罚的威慑之下,人民可以不做犯法的事情,但是缺乏廉耻感;只有用道德教化,用礼仪规范,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而且有羞耻感。”这其中的羞耻感和自觉性,可不是通过刑罚来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传授人们礼仪规范,人们自己内省感觉出来的。这种体现的内省和反思,就是礼的价值所在。

 

帖子八:智坛:七、智的价值    334

通过对古人言语的学习可以看出智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包括很多方面。一个人有智慧,最重要的就是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明辨是非,是智慧的开始。如果是非不分,那么很多事情就无法去做,或者说,做的不好。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说,智者就是面对事情的时候不困惑,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梳理的明明白白。这也更说明了需要有一个是非之心。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之明。”不仅要处理事情的时候明辨,对人也要格外的了解,这样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正如孔子所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帖子九:信坛:四、信的行为    655

做人做事要讲究诚信,这体现了对自己和对他人都要诚信两方面。《论语》开篇便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之中,“信”也是非常的重要。诚和信经常的连用,这说明在遵循“信”的同时,还要做到内心的真诚,如果不是发自真诚的去交往,而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欺骗性的交往,这便是不诚信的表现。所以,庄子说“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诚的去交往,是发自内心的,这便是诚信。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答应别人的事情不去做,时间长了,便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诚信。因此,能够做到的事情,说出来便是诚信,这叫做“言必由衷”。

 

帖子十:忠坛:七、忠:主题题解    214

忠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诸葛亮说,“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体现出来的便是一个人对于国家要忠诚,要忠于自己的国家,有为国家奉献的精神。《论语》中有一段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其进行现代解读,就是无论官职和岗位大小,都要体现出忠诚来,就是各自按照岗位的规则和规范对他人行事,这体现的是忠于岗位。孔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朱熹认为“尽己之谓忠”,就是对自己要诚实无欺,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忠于自己的内心。

 

帖子十一:孝坛:十一、孝:主题题解    419

孝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中国是一个重“孝”的国家。那么什么是孝呢?《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是人们最重要的品行。从伦理道德上来说,“孝”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它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在人内心中的。因此,“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那么如何行孝,《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因此要格外的爱惜,这是孝的开始,学会做人,好好的在社会上做事,有所成就,便是体现孝了。

 

帖子十二:廉坛:十二、廉洁    569

提到“廉”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廉洁”。尤其是身居高位的官职上,官员更要学会“廉洁”。所谓“公生明,廉生威。”只有秉公办事,才是英明,只有廉洁奉公,才能有威信。否则为了一己私利,而贪图不义之财,是非常可耻的。其实“廉洁”不仅是针对于官员,对于个人来说,也有很大的意义。它也是我们行为处事的准则。《吕氏春秋》中说“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这是说当一个人临着巨大的利益在他面前时,如果他依然不为此而不动心,依然按道义的要求和规范来做事,那么这个人就可以称作“廉洁”了。这就是说,当我们一个人面临诱惑时,如果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正义和道德,不贪图过多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可以称作是一个“廉洁”的人。所谓“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便是。

 

帖子十三:毅坛:一、毅力坚定    311楼

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不半途而废,保持坚定的信心,这便是有毅力,这样一个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信心和气势不能丢失,保持前进道路上的动力和勇气。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越是艰难的环境,越需要有毅力有志气。认定一个目标,坚定信心,这样的话,便会“有志者事竟成。”

 

帖子十四:和坛:三、天人合一     245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让自己的生命所散发出的精神同万象万物的生命精神达到融合的境界。也即“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对此,张载在《西铭》中曾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是母亲,人居于天地之间,所以天地万物,即是我的身体;天地的主宰,就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这体现出的人与外物浑然一体的境界极大的表现了这个中国传统思想精神的特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精粹之一。

 

帖子十五:和坛:十、孔颜之乐     373  

   “孔颜之乐”是宋明时期的思想家们津津乐道的命题,不同的思想家对“孔颜之乐”所乐何处都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阐发。“孔颜之乐”源自《论语》中的两段话:一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是,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中可知,颜回虽然贫困,但是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之下依然不改他自己所体会到得快乐。颜回是非常爱学习的,受到孔子的称赞,因此虽然贫困,但是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滋味,能够“志于道”,即便外人看来多么不堪,自己也乐在其中了。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颜回以能够读书体道而乐。孔子更是好学,他还说吃粗粮,喝淡水,曲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不合义理的富裕和地位,对他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这是一种自得其乐而又享受其中的境界,孔子有他自己的志向,又能够不断地孜孜以求学到新的知识,在此之外的这种财富和地位的追求对他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了。

 

评价:见解真切,逻辑清晰,有结构,还有较好地引用经典,可见作者在平时生活中有一定的积累。说理有据,阐释内容较深刻且全面,有自己的想法。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