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一:楼主陈思杰 标题:廉坛 [经典学习]七、克除恶念
发表楼层:50
帖子内容:
王阳明曾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也就是说,物本无善恶之分,心体也无善恶,都是至善的,而恶来源于人心中的私意,私意直接产生好恶之别,修养功夫就在于除去心中私意,力求恢复至善心体。心体即是天理,修养功夫要达到、求得天理之昭明灵觉处,圣人能够自行体认,而贤人、普通人则要经过去恶存善的持续修养。
帖子二: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发表楼层:274
帖子内容:
“仁”作为儒家伦理的道德规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孔子根据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解释,一个人如何在生活中实现“仁”,《论语》中强调了为仁之方。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可谓是行仁之方,尽己之谓忠,如忠于职守,“恕”具体包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还需要在忠恕之道中体现修身立世。两个方面都体现儒家思想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心态,学者需要通过自己的优秀方面影响他人,推己及人,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对立面说教,这是积极入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帖子三:楼主陈思杰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发表楼层:531
帖子内容:
“和”有和谐、适中、适度之义,“和”这个传统义理让人联想到儒家“中庸”的态度。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被视为最高尚的德行,其具体含义可以理解为:不偏不倚则是中,“庸”则是用,就是中道运用的意思。中庸之道指的是做事讲求适当的尺度,无过无不及,心中需要秉持这份坚定的态度,中庸之道最高的境界是“时中”。即随时处于中道,根据不同的事物、地点等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这也体现了中庸思想的灵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庸之道不是圆滑的做人处世原则,而是高的道德要求,希望学者们保持平和的态度、不走极端。孔子的言语中常常体现中庸之道的思想,如他评价《诗经》中《关雎》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诗歌情感中的中庸;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文质关系上的中庸。
帖子四:楼主陈思杰 标题:孝坛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发表楼层:437
帖子内容:
“孝悌也者,为仁之本”,家庭伦理是儒家仁的思想的出发点,上侍父母、兄长,再以同样的善良心态对待他人,“孝”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义理,更有“以孝治国”体现其重要性。《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意思是说,即使是父母,犯了错子女也应该指出,但是要注意用正确、和气的方式,这其中体现出的“孝”更进一步,这不是无条件、无自我的愚孝,而是有正确价值观的真实情感,及时让父母改掉错误回归正道,这也是做子女的本分。王阳明与弟子的对话中也说过对待父母需要切实的情感而不是遵守应该执行的孝道规矩,比如天冷了给父母暖被窝,这是由于内心怕父母受冻的情感,由心体而出不由外界束缚,也只有这样,子女才能以真情实感陪伴父母。
帖子五: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发表楼层:385
帖子内容:
为学入手处究竟为何,在朱熹和王阳明处有不同的观念。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朱熹继续了格外穷理的思想,认为想要得到知识,就需要研究物的理,“至于用力既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只要努力学习知识,日积月累,就能接近天理,可以说是“读书以观圣贤之意”。王阳明少时格竹子失败,他逐渐反思格外思想为何行不通,他后来给出格物新的解释,结合自己的体悟指出为学认识的路径。他认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也就是说,“格”就是改正恶的念头、去邪归正的意思,正其心,达到心体的纯净,格物不是向外寻求事物而是改变自己的所思。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理,是人心固有的,因此良知是一切认识的来源,认识来自于内心,人要向里反省内求。
帖子六: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经典学习]十、培育良知
发表楼层:520
帖子内容: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性善的端芽,具有对同类的先天关怀和同情即恻隐之心,道德在于人的主观性,这些道德知识不是后天学习得到的,而是先天固有的,修养是应反求诸己。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先天不用学习的知识即是良知、良能,这保证了人性善的可能性,当然,潜在的善的端芽还需要扩充、修养、践行。人人都有善的可能,为何生活中还有恶的出现?孟子认为这是由于至善本心被遮蔽,良知、良能被私欲所掩,人们需要先把“丢弃”的天赋寻找回来才能后面的存养阶段,也就是先“求其放心”。求得放心才能尽心,尽心也是思诚,“诚者,天之道也”,诚,是道德的根本法则其内容是纯善的,切实地实现诚就做到了尽心,也能保持心中的良知、良能。
帖子七: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经典学习]十一: 仁:主题题解
发表楼层:247
帖子内容:
“人而不仁如何礼?”不具备仁德的人也不能做到实行周礼,孔子在重视礼的基础上,继续用“仁”的道德标准充实周礼的内容。对仁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约束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还是纯主观的道德行为,具有自觉性、自发性,实现“仁”靠的是自身努力;仁的道德伦理源于家庭,在“亲亲”的宗法制度下孔子进而提出“孝悌”的重要性,“孝悌也者,为人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悌尊敬、爱护父母、兄长,也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待家人,才能在社会中与没有血亲的人相处是保持同样的善良心态。
帖子八: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发表楼层:301
帖子内容:
王阳明反对知先行后论,知与行不可分离,“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他反对陷于文字义理中不实践的知而不行,否则天理只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不能切身去体会它,知与性都是体认天理的方式,一个是朝内体悟,一个是向外显现天理,二者如影随形。有时出于强调的目的,王阳明也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这也有销行以归知的倾向。结合王阳明致良知之说,可以发现,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是一样的工夫,致良知是达到、求得天理之昭明灵觉处,直至事事物物皆有此理;知行合一也是道德知识和道德修养的结合,知行合一即是求理于吾心。同样,二者的重心在“致”和“行”上,以此才能将吾心之良知扩充到万千事物中。简单说,知行合一让人知道道德知识和实践是一回事,学者需要将心体放在“事”上不间断地涵养。
帖子九:楼主陈思杰 标题:毅坛[经典学习]八、以力抗命
发表楼层:67
帖子内容:
墨子提出“天志”,同时也否定“命定说”,这体现了他在所处的阶级地位中的奋力抗争。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道能否实现最终归结为宿命,还有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思想,都体现出神秘主义的天命观。墨子则相反,他反对命为主宰,他认为没有实现所愿不是因为命中注定,而是由于用力不足,没有尽全力争取,他指出天命决定人事的观念会使人懒惰、不上进,命与力相对,明白人力的重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是人民富足。
帖子十:楼主陈思杰 标题:和坛[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发表楼层:440
帖子内容:
禅宗认为佛性人人皆有,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众生和佛的区别,这是因为很多人不能悟出佛性,“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也是人的本心,也就是说,只有发明本心,才能保有佛性,识得本心的方法则是顿悟。六祖慧能指出,“佛性常清静,如日月常明”,但是被心中妄念浮云遮蔽,只有慧风吹散浮云,才能恢复心灵的蓝天。“随其心静,则佛土静”,心中破除牵绊、妄念,在于一瞬间的顿悟,“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与神秀相比,慧能不求渐修而求顿悟,他不仅把佛性看作是自明的,也看作是空的,即破除我执、法执,境界更上一层。内求于心、顿悟成佛也成为慧能的佛学思想特色。
帖子十一: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发表楼层:401
帖子内容: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近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极高明而道中庸”也正是冯友兰在他的新理学中推崇的圣人理想人格,真正修养高深的人与周围人一样做平常的事,“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这也提醒世人,学习中庸之道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体悟。另一方面,心智达于宇宙最高明处的人是不会表露出来的,他们和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更不会随意卖弄自己的学问。孔子经常把君子和小人在一起比较,其中定是有质的差异,经常夸夸其谈、抛头露脸的人反而将自己有几斤几两展露出来,聪明的人会把学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帖子十二: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发表楼层:386
帖子内容:
“慎独”是学习、修养的重要方法、一种可贵的品质。“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释义,“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大意为君子对那些事物尚未成形的时候也不敢有所懈怠,无人观察的细微之处也会谨慎对待。这种“慎独”思想对于我们人格修养十分重要,生活中过于形式化、表里不一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私下里才会展露真性情,而没人看得见的地方的行为更可以去衡量一个人的内在品德,道德行为不是表现,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实践,越隐蔽的地方越显现,友好善良的一面不仅是展现给他人的更是对于任何时候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比起“不拘小节”我更赞同“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的认真态度更彰显一个人沉稳的心性,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无论事情大小都会尽心尽力做好。
帖子十三: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发表楼层:387
帖子内容:
关于教育的内容,孟子主张“教以人伦”,用人伦来教导百姓,具体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还提倡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主要任务就是使他们明人伦,孟子说:“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百姓懂得了这些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准则,就能够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封建社会的秩序也得到了维系。孟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孟子说:“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育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孟子列举了几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帖子十四:楼主陈思杰 标题:和坛[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发表楼层:780
帖子内容:
孟子认为君主在治国理政中行仁政,才能使得国富民强、社会和谐发展,“民贵君轻”是仁政的重要理念,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君主要以民为本、与民同乐。重要的政策提出时,君主要充分考虑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喜恶。“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在任用贤能方面,人民的呼声至关重要,听取人民的意见再加以考察才能做好百姓的父母。这与《论语》中“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思想相呼应,论语中的这句话表明决断时不能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判断,注重事实,仔细考察。孟子的言论更加突出人民的地位,人民反对的事物需要加以考察,不得民心的地方必有问题出现,可见在决策的过程中民意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帖子十五:楼主陈思杰 标题:毅坛[经典学习]三、自主自为
发表楼层:115
帖子内容:
《中庸》第十四章写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段话仔细读来,其中意味适合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各安其所、各尽其职、各得其所不正是对自己和他人聪明的做法吗。很多人会怀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工作、学习、生活,其实就是不安于现状,欲求的东西太多,往往把眼光放在高处,羡慕他人的生活,这应该也就是很多人越活越累的原因所在。我觉得每个人所处的位置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有自己应该尽的责任和恰当的言语行为,《中庸》在这里强调的是不要越名分犯规行事,不做过分的行为,我们所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地位就应该踏实做好相应的事,才有可能迎接幸福生活的到来。
评价:作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在阐述中能够很好地结合经典进行表达。在行文之中有自己的思考,可见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行一定的学习和了解。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