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浩
学号:201340903010
学校: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13级
联系方式:15864258101
1、仁坛:七、仁智统一 182
“仁”就是博爱。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智”在儒学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说过“知(智)者不惑”。“智”通俗的讲就是指人们的智慧,同时他也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理性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精神等等。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不论是在什么时候,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基本上是“智”的竞争,谁的“智高”可能就会取得胜利,然而“仁”却在慢慢的消失。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爱,信任已经不见了,利益,利益除了利益还是利益,现在社会的仁与智已经慢慢地分裂开来,这就像《淮南子·本经训》本中说的一句话“能愈多而德愈薄”,实在令人心寒啊。
所以说仁智统一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智慧非常重要,如果失去了仁就会很可怕,有仁没有智慧也是会一事无成的。德才兼备,仁智统一是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所必备的。
2、孝坛:二、尊敬父母 540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很难想象这个人对待别人是真心的。古有江革行佣供母、刘明达卖子行孝今有孟佩杰照顾养母十二年等等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数不胜数。
母亲十月怀胎,生下我们,是多麽的艰辛,好吃的好喝都会留给我们,我们过的很享受,却不知我们发的每一分钱都是爸爸妈妈的血汗钱,父亲为家操劳了一辈子,两鬓已有数不清的白发。可是他们却从来都没有喊苦叫累,行动起来吧,可能父母们并不是要自己的孩子多么多么有钱,他们希望的可能就是孩子们能多回家看看他们,陪他们聊聊天。常回家看看,有时间多陪陪自己的父母,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
爸爸妈妈您辛苦啦,我会陪你们慢慢变老。
3、廉坛:一、贪欲之害 274
什么是贪欲?超出自然所能承受限度的欲望,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满足的欲望,超出自己的合法收入所能承受限度的欲望,满足自己而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欲望,均可视为贪欲。贪嗔痴慢疑,为五毒,对人的影响极大。不可否认欲望每一个人都会有,一定的欲望会促进人的进取心,成为奋斗的一种动力,但是欲望慢慢的膨胀会变为一种可怕的贪欲,贪欲害人害己。
收起贪心,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可否认的是每当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得到或享受这些物质时,人的贪欲就会暴露出来,我们往往会不顾一切地一头扎进这份喜悦中,被冲昏了头脑。
过分的贪会给我们带来不幸。就像寓言中的苍蝇一样,因为贪吃蜂蜜而赔上了自己的生命。
4、廉坛:十一、改过 104
佛曰:“改过是修福的基础。修福先要改过,就是先要消灾。先不求福,先消灾,修的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诸佛菩萨、天地鬼神赐福,我们才能接受。积习不消除,去修福,福来了往往造更大的罪业。”改过不是简单的反思自己,当然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的错误却没有去改正,那么这个人是很可怕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一个人都会犯错,每天都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我们要时时刻刻的反思自己,不断的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可是当今社会的人们犯错了,第一时间想的往往不会是承认自己的错误,反思自己然后认真的改正,人们一般会极力的找各种借口掩饰自己的错误,这真是极其悲哀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有学会改过,人们才会自然的向善。改过是向善的基础和关键。所以说我们要学会改过,这样我们才会变得更优秀,我们的家庭才会更和睦,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和谐。
5、廉坛:四、崇俭戒奢
165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生活俭朴,为人稳重踏实,曾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为了使儿子认识到俭朴的重要性,他写了《训俭示康》的家书,开篇就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告诫儿子的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由于司马光教子有方,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了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世。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说过“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勤俭节约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都会体现出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等等,都告诫我们节俭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的传家宝。
我们学习勤俭节约,是在学习一种道德品质,学习一种人格力量,也是为失败做保险,因为任何一个人,一旦奢侈浪费,必然败家或自取灭亡。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俭朴,用冷静的眼光,着眼于我们的一生。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6、信坛:二、信的价值 682
墨子曾经说过“言不信者,行不果”,大仲马也说过“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诚信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不能在谎言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诚信是立身之本。信是无形的,但是他却有巨大的力量。同仁堂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没有改变,把诚信放在第一位,才会拥有现在的成就。吕布是一位英雄豪杰,三英战吕布是多么的英勇,可吕布杀丁原,叛董卓,见利忘义,无诚无信,最终死在曹操的手下。虚伪,一个来自人性背后的致命弱点。它在不断的吞噬着人的本性,使人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而诚信,正是这个致命弱点的克星…
没有了诚信就好比是失去了方向的船,没有根的树,没有源头的江河。让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拥抱诚信,为生命涂上一层亮色;让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拥抱诚信,让世界因诚信而生机盎然,五彩缤纷!
7、毅坛:一、立志坚定 235
人们为什么在被生活的巨掌击中后不会一蹶不振,而是会更加的积极进取,去迎接风雨后的阳光。那是因为人们心中的志向,坚定的志向,永不服输。
松柏有茁壮成长的志向,所以他才会在经历严寒之后依然坚毅挺拔;雄鹰有搏击长空的志向,所以它才能注定在蓝天中展翅翱翔。有了志向,你才会为了你的志向去奋斗,去迎接新的生活,培养不服输的精神。没有坚强的志向,哪来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流传千古;没有坚强的志向,哪来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
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鸟儿最需要的是翅膀,人最需要的是志向,坚强的志向。
人这一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心无旁骛,大地在我们的脚下,成功就在不远的前方。
8、毅坛:四、经受磨练 338
有人说“人一生下来就是来受苦的”,这就是说人为什么来到世上是哭着来的,因为这就昭示着从你一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和困难和磨练联系在了一起。但是我觉得这些会令你不开心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砺,会让你变得更加的成熟,稳重。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的一生需要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现在我们都被当成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们不应该一味的追求安逸的人生,我们需要成长。
当磨难到来的时候,我们会很艰难,很痛苦,但是我们不应该放弃,记住在你最艰难的时候就是你离成功最近的时候。你要你越过这道坎你就会看到风雨后的那道彩虹。有时候你会羡慕窗外的松柏为什么总是那么的挺拔,那么葱郁,可是你不知道它们是经历的多少的风吹雨打。温室里永远培养不出挺拔的大树,庭院里永远练不出千里马。我们要做一个刚毅的人,不要害怕面对困难,可能这些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会成为你一生宝贵的财富。
记住!百炼才能成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9、毅坛:五、自强不息 46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要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困苦重重也要坚强不息。龙有龙世界,虎守一方土,我们是中华好儿孙,怎能无傲骨?自强却不自大,我们要有刚强的意志,不服输的精神,像鸿鹄一样飞在天空的最高端。
司马迁受宫刑却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他自强不息,《史记》才得以流传千古;越王勾践经受的灭国的痛,当下人的苦,但他并没有以此放弃,他卧薪尝胆,时刻铭记家仇国恨,发奋读书,自强不息,终有一天他东山再起,报仇雪恨。
悬崖峭壁处为什么能开出灿烂的花朵?狂风暴雨后松柏为什么屹立挺拔?因为它们自强不息。
希望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孙们都能继承这一优秀的传统,在困苦中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多自强。
10、和坛:九、心灵清静 312
物欲洪流的社会,有着太多的嘈杂与喧嚣,令我们在其中深受荼毒,所以我们总是想寻找心灵的清静。可是殊不知,最清静的地方不在与世隔绝之处,而在我们的心灵之间。
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必去在意这世上的那些红红绿绿,花花草草,保持一颗清静之心,已足够。持一颗清静之心,可能会需要忍受寂寞,学会孤独。在别人眼中可能你是奇怪的,但是永远不要被外物所感染,保持清静,只有这样你才能学会看破看透,才会学会放下。
心静之人,一尘不染,一丝不挂,一本正经。这一辈子,诱惑会一直伴我们左右,一个人会一时坚守自己,却很难一辈子,很多人在这污浊的社会中渐渐的迷失了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心里蒙上灰尘,时刻的提醒自己保持一颗清静之心,这样我们才会在污浊的社会中昂然前行。
11、智坛:十、学习之道 258
何为学习之道?学习之道就是: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博专统一,虚心求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重在心悟,读无字书,专心致志,尊师重道,勤奋学习,切忌浮躁。如果想要做学问,做好学问,切记这十三点学习之道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一名老师,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这直接的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性格和学习的积极性。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实为不易,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尊师重道。做学问是一定要切忌浮躁,循序渐进,专心致志。古今中外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所有的知识,所以说我们学会循序渐进,同时有很多人想的是如何通过学习获得怎样的功名利禄,使人们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中,这是做学问的一大禁忌。
在学习的时候肯定也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学会虚心的向别人求教。在学到知识后,不能就把它放在一边,要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为在你复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悟,会从中体会到更深层的内涵。
做学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觉得他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只要真正的掌握了这些学习之道后,你就会在做学问的道路上得心应手。
12、忠坛:一、忠的内涵 402
忠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对自己的某一个追求很诚恳,不动摇,不背叛。具体一点,“忠=中+心”意思就是忠并不是在嘴上的随意而谈,忠应该放在心中。古今中外,有多少的人忠于朋友,忠于国家,不惜放弃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牺牲自己。
古有文天祥,抗金无果被捕,面对着高官厚禄,文天祥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强音;管鲍之交人人皆知,即使是自己身居高官厚禄,也会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朋友,这是忠于朋友的最高体现。今有江姐面对特务分子不屈不挠,宁死不肯泄露一点机密,她忠于自己的职守,忠于自己的国家,她是高尚的。这些人都把忠放在了心中,保持一颗对忠的恭敬之心,所以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才会千古留名。
忠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可是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那一丁点的利益,背弃了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原则,把“忠”抛于了脑后,实在是令人可悲。狗儿们都知道忠于自己的主人,难道人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吗?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道德。
朋友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听到这句话后我感到很震撼,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交朋友只是为了利益吗?我很不赞同这样的想法,朋友之间就是要真诚相待的,如果是以利益为目的的去交朋友,我认为他这永远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友谊。所以说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真,只有先忠于自己,才能忠于他人忠于国家。
有一种感情叫做忠诚,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永恒的誓言,是心与心的紧紧的相依。忠于自己的朋友,才会获得真正的友谊,忠于自己的国家,才会在其中快乐的生活,希望人们都可以心存一份忠,在忠的滋润下,我们的友谊之树能够常青,我们的国家能够更加的和谐,繁荣富强。
13、忠坛:二、忠于祖国 510
在一个国家中,我们首当其冲的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祖国。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你是做什么的,你与多高的职位,我们都要有一颗爱国的心。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为了我们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令人感动。文天祥被虏,但他没有忘掉自己的祖国,不论是金银珠宝还是高官厚禄都不为所动,最终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强音。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家是我们的根基,我们的一切都与祖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的,有了强的国,才会有富的家。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她的怀抱中长大,这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要时刻热爱我们的祖国,终于我们的祖国,保护我们的祖国,不允许任何损坏我们祖国形象或是破坏我们祖国的行为。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一个热爱国家,忠于国家的好同志,希望我们的国家会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变得更加的繁荣富强。
14、义坛:十二、见利思义 174
几千年前的先导曾告诫我们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物欲洪流的社会,利益充斥着人们的周围,很多人在利益的面前渐渐的迷失了自己,渐渐的失去了做人的原则与底线。见利思义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见利思义并不是对一切利益的排斥,它只是作为一种你获取的利益的一个准则,你获得的这个利益是否符合道德的准则。见利思义应该作为我们脑海的一个秤杆,去平衡我们的行为准则。
见利思义的体现是铮铮的铁骨。是谁在污浊的官场失意后,寄托于丹青之后,潜心于笔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蔽与世俗,采一朵菊花,悠然现南山。人人都在对利益趋之若鹜的时代,而你却选择了放弃,去追求心中的那一份美好。利益没有蒙蔽他的双眼,也没有动摇他对义的坚守。陶渊明在利益面前选择了退出,他的这种退出并不是一种懦弱,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一份坚守,对义的坚守。
面对着利益要像陶渊明一样有一份泰然若之的心态,才能更好的处理好礼与义的关系。
15、义坛:八、以义制欲 101
朱子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却真实的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能吃饱就可以,这就是天理,如果心中所想的不仅仅是吃饱还要求色香味俱全,这就是人们的欲望。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则刚,没有欲望的人是刚强的伟大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欲望的人,可以说是没有,欲望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佛教之人就没有欲望吗?错!佛的欲望很大很大,它是想让全世界的人们脱离苦难,它是从人们的利益出发的,所以说这种欲望是合理的,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并不是说欲望是不好的,在一定的情况下欲望可以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催动力,人们可以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追求而拼命奋斗,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可是欲望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危及自身,危及他人,甚至危及社会。
当今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利的诱惑,美色的诱惑,这些诱惑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周围,这些诱惑慢慢的就会生成我们的一种要去追求这种生活的欲望。那么在这样物欲洪流的时代,怎样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呢?这就需要一个可以去衡量我们行为道德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义。追寻自己想要的这并没有什么错,可是我们要想一下这是否符合我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真,才能抵达人生的最高点。
评价意见: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来阐发对相应观点的理解,虽然看法有些浅显并有值得推敲处,但作者能结合自身、结合历史、结合现实来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点难能可贵,但尚需深入的进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