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三乐
基督教中南神学院 2011级:兰妮
从古至今,人活着就要快乐,这是不容置疑的。谁都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即便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也只是特殊境遇下不得已而为之,是生存智慧,而并非对快乐的疏远与排斥。
人人都对快乐孜孜以求,问题在于,每个人心目中的快乐不尽相同。而这正是许多人有时候陷于悲观的重要原因。由于对快乐的标准拿捏不准,甚至背离本真,一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虽浸泡在快乐的海洋里,却无法感知到正享有的幸福,每每自寻烦恼。特别是处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往往以挣得金钱的多少来恒量快乐。可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怎么样才能快乐呢?
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孟子在《尽心上》第二十节已给出的答案。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这些朴素的快乐看似寻常,却难能可贵,这样的快乐才是真快乐、大快乐、长久的快乐。放眼周边,多少人“子欲养而亲不待”,给予自己血脉的双亲不幸早早离开人间,从此只能木然地望着墙上的挂像,空留“事有疑难可问谁”的遗憾;多少人手足情深的一奶同胞深受煎熬,由此阴霾笼罩惴惴不安;多少人平日作了亏心事,风吹草动疑厉鬼,活得胆战心惊诚惶诚恐;多少人学成满腹经纶,却终未遇上心有灵犀的衣钵传人,一肚子学问跟随自己化作一缕轻烟。置身此境,这样的人生有快乐可言么?
第一件乐事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大多数人都拥有的,然而却也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生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的快乐。在人们的心目中不管有没有法律的约束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切断的即使是养父母
你可以不承认自己的父母但是你心里很清楚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们就是你的父母这是一种情感的约束面对父母儿女心存感激面对儿女父母满心疼爱
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是唯一可以不顾一切帮助儿女的人因为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很僵甚至会出现十分极端的状况但是亲情在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已经把父母和儿女牢牢的缠在一起
然而,很多人总是在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 做子女的想要奉养双亲,但父母却已不在人世。珍惜上帝所给我们的恩典。享受生活,活在当下。孝敬父母,与弟兄姐妹和睦同居,这是人生的第一件乐事。
第二件乐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相对于第一件乐事是更近一步了。无愧于天地。是指个人品德修养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
一个人在世上做一点好事可能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以往有人变节、有人堕落,有人腐败----不少人并不是他们开始是这样,而是后来做了有愧于天、有愧于人的事。
俗话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俗话说:性本善。不做亏心事,是人的本性。然而,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各种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善良的人们面临着各种罪恶的引诱,若果真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乐呀。
第三件乐事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愚蠢的人受教育,可以去掉他们本性中的愚蠢。
聪明的人更需要接受教育,因为聪明人如锋利的刀,不接受教育,砍到不该砍的地方,其破坏力更大。其活泼的心性,不去忙碌有益的事情,就会干出有害的事情。正如肥沃的田地,不种上庄稼,就会长出茂密的野草一样。
富人和穷人都要接受教育。
富有的人没有智慧,岂不像吃饱了糠麦的猪或者驴子一样无知之极。
贫穷的人不懂得学习,宛如一头负重的驴,只知道用自己愚昧浅薄的观点来挑战世界,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或弄出许多笑话。
美貌的人没有智慧,就仿佛开屏的孔雀或一把藏着钝刀的金鞘,中看不中用。
有权力的人更要学习,正如向导必须有眼睛,喇叭一定要出声,宝剑有锋刃一样。
地位低的人努力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智力低能到无法教化的人,世上绝无仅有。仿佛一把筛子,如果你连续不断向它泼水,虽然留不住一滴水,全它会愈来愈干净。笨拙和思考力贫乏的人,虽然不可能有独创,但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气质,脱离蒙昧和庸俗。
人的智力如同身体,有的人从小身强力壮,长大后反而体弱多病。总之,多锻炼一定有益健康。在教育的园圃里,有早结果实的树,也有晚结果实的树。学习的目的,就是开启智慧和思想。
理想的人应如哲人们所看到的,是永远的超越自己,而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的人。
生活中的成功者,都是那些能够控制自我感情和行为的人。先哲教诲我们:要尊重自我,但不要傲慢;尽情享受生活的赐予,但不成为财富的奴隶;为成功而努力进取,但不要过分夸耀自己的显赫;要适度;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又不要十分沉溺于自我。
一个教育者不仅可以让自己永远不断的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别人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质朴的往往是真挚的,真挚的往往是珍贵的。时光虽久远,“孟子三乐”却因其质朴真挚而动人心魄,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许你正拥有这些简单的快乐,珍爱并享受它们吧!
评价意见:对义理有自己的真切体会,陈述深入浅出。但仍需要深入思考,继续对经典的学习。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