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2013级
姓名:阮丽媛
联系方式:15687409066
1.礼坛、三、礼的价值 第648楼
礼组词有礼仪、礼教,甚至上古时代有《礼经》,我们中国上溯几千年,一直都被称礼仪之邦,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礼作为约束和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足见礼在中国的地位了。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应,对于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初始印象,要么是这个人很有礼貌,觉得可以深交,或者是这个人很没礼貌没素质,之后就敬而远之了。
礼以养德,礼是我们对一个人的评判基准之一,礼是修身进德的阶梯。礼者,所以正身也。(《荀子·修身》)礼是我们的内心的外在表现,有德行的人,会自行遵守礼法,在他们心中,礼法是自我规范的标准,是生命中不能遗失的自尊自爱。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而对于那些本性邪恶的人,只有依靠教师和法律来校正,接受礼义才得到矫治。礼是对人的心灵的洗涤,可以帮助人们培养道德。
礼以立身。礼仪可以使别人愿意与你接触,愿意与你结交,此时你会发现你处在一个以礼仪为界的圈子中,在这个圈子中,有一套准则,它约束你做不合礼法之事,每个人都遵守,良好的气氛下,圈子中的人们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秩序,这才是立身之本呀。人在社会上要有根所系,有所约束,才能发展,才能向上走。
礼致和谐。和谐是从古到今一直追求的,有和谐才有繁荣,才能发展。动荡的社会人心不安,秩序混乱,是不会和谐的。而礼致和谐则是从人上升为国,由一点上升为一面了。在礼仪的管束下,国家能与外国邦交,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全球各个国家接触的更加多了,在待人接物上,礼成了评判标准,礼完善则国安邦,这样才能经济繁荣,共同发展。
2.礼坛、二、礼的原则 第488楼
都说做人要讲礼貌,礼貌是一个人的门面,但是礼也是有原则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规范,都有原则,脱离出这个原则,则会变成四不像。
礼的原则之一,真诚。我们奉行礼仪,是为了与别人交往,真诚就像一块敲门砖,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试问一个满面虚假,满口仁义的人,会被人们所看得起么?同样不真诚的礼,别人也不乐意接受。所以真诚之礼才是与人结交的信号。
礼的原则之二,简易与适度。简易的前提是有一颗真诚的心。礼遇别人,对别人礼貌相待,如果仪式太繁复,礼品太厚重,会给别人一种雇佣从属的感觉,结交他人,付出真心即为最重要,不必如此挖空心思,有个词是“礼轻情意重”,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了。而简易与适度相辅相成,简易并不是就把一切程序省略,而是适度施礼。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礼法完善,我们要做的是使客人宾至如归而不至于礼重压身,这才是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
礼的原则之三,克己。克己也是自律,礼仪不是法律,不是由司法机关强制执行的。礼仪是待人处事的规范,是社会群体日常生活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合乎道德及规范的一些行为准则。这些行为规范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团体所规定的,而是由社会大众一致认可并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因此,礼仪是靠人自觉来维系的,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并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的。
礼的原则之四,和谐。宽容他人,与他人和谐共处,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宽容别人不可避免的过失;不抢他人之风头,与人为善。礼仪也是靠“和”来维系的,不和的两个人如何共处,不共处怎么施展礼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与他人求同存异之方。平等对待他人,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互相尊敬,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自然也包括对自己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正确认识,否则就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而造成对别人的无礼。礼仪讲究互相尊敬,即相互尊敬、坦诚、谦恭、和善及得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样才能满足每个人的自尊心理。诚信对待他人,遵时守信,并且充满自信,给他人带来正能量的人总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结交,他们不悲观,除了自己自信满满也总给别人带来信心。和谐甚至是另一个值得探究的题目,这里也成为礼的原则。
礼的原则让我们在交往中不会好心做坏事。当自己不违背原则是,才能结交更多更广质量更好的友人。
3.智坛、十、学习之道 第262楼
古代有寒窗十年,到如今,我们读书的年月更是增长,在这些年月里,我们都在学习,学习知识,学习经验,学习生存之道,学习为人之方,相应的就有了学习之道。
学习得多了,就也可以总结出学习之道,这是从“学习”中学习到的。对于老师,教导学生要因材施教,每个人的优势不同,潜力也不同,就像千里马用平常方法来教导,也成不了大器,普通马教导它千里马的知识,却没有像千里马那样的体魄来支持它的学习,因材施教看起来简单,也是不那么容易做到的,这应该是所有老师都应该追求做到目标了;老师还应该启发学生,启发教学,老师教导学生是外在促进学生学习,到底学到些什么,只有学生自己清楚,应该让学生自己有学习兴趣,从而自己学习、自己探索,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习空间才是广阔的。对于学生,则应该勤奋学习,虚心求教,勤奋学习让自己充实,不虚度光阴,遇到不会的,求教老师、求教同学以及自己查询解答,这样才是在学习;熟读精思、循序渐进、博专统一、温故知新,读书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把书读透,温故知新,会有很多收获的。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学生尊师重道,学习专心致志,会让老师也充满教学的欲望,而老师也不是停滞不前,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更是为学生做了好榜样,学习是相互的,进步是共同的。
当然,学习并不止是书本上的,那些前人之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更是我们应该学到理解到的精髓,它教会我们做人交友,行走社会的各方面的智慧。
当今时代,学习的人很多,但是学到知识智慧的人却很少,受到西方影响,拜金风气太浓,整个社会风气浮躁,戒骄戒躁也成了当务之急,金钱是买不了智慧的。而当代大学生,因为电脑手机很是普及,看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殊不知他们错过了最轻松最丰富的读书时光,当我们步入社会,生存各方面压力剧增,很难有这样安静的环境再来静心看书了。读书学习,读的书可以是方方面面的,这样学到的知识面很广,这些沉淀的智慧会转化为我们的气质,会使我们整个人生获益良多。
学习之道一直是人们都在探索的问题,它的内容也会在将来更加丰富,相信会使更多的人爱上学习,乐于充实自己的智慧。
4.智坛、六、学习目的 第336楼
学习包括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在各个时期人文环境不同,时代不同,地狱不同,学习的目的也随之而有所改变。儒家倡导的学习目的是“为己”,就是说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完善自己,实现自我发展。
学习为了增长知识。《礼记》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多,人类能够花费几万年爬到食物链顶端,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开始学习使用火,到创造文字,传承思想文化。这些都是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增长知识的作用。
学习可以养成品行以及使人遵循正道。品行是一个人内在的需求,精神充实才觉得生活美好,品格优秀会有很多人尊敬,这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的必修课。有良好品行的人,会自觉遵守社会规章制度,并且带动周围的人一起遵守,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这个目的下学习是促进了自己品德修养,每个人都有了好品行,他们汇聚起来的集体也就会增光出彩。
学习是培养能力的行为。归根到底,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就学习知识,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学到硕士博士,都是为了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赡养父母,以及提供家庭的开销,而在社会上生存,不劳动者不得食,没能力的人很难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甚至是那些有远大抱负的人,想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没有能力谁能相信你能有所贡献呢,所以学习也是为将来打基础,为理想打基础,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为某一日得用而进行储备。
现代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身就是生活。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学习的大方向。君可见现在经常有一些报道,就是一些老人家年轻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继续上学,但是他们到老年不放弃梦想依旧学习,有的即使努力了不止一次,但也考取了梦想的学校,这是为我们所有人做出了榜样。学习不是生活的目的本身,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但是当学习溶于我们生活中时,你就会发觉生活中处处充满智慧,它们都不吝啬的汇聚到脑海中为我们所用。这些都是“为己”学习的目的。
当然,在今天我们的学习有时掺杂了一些“为人”的思想。也就是比如说为父母读书,为老师学习等的,“为人”只是外在的学习,而且是有选择性的,为迎合当前需求而进行的学习,这样的学习结果是并没有学到自己所想要学的东西,也失去了自我,这是现在学校的“应试教育”所存在的一大弊端了,但是在将来,当年轻人们有了成熟的思想,“为人”之学也会转变为“为己”之学,毕竟成年后,不会有家长和老师“强迫”学习了,总之,学习的目的很多,在一些细小的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是只要自己愿意学,那就学下去吧,有时候是我们达到目的才对原来的学习行为的目的清晰起来的呢。
5.和坛、七、文以载道 第59楼
文所以载道也。这是是宋代周敦颐的观点,他的观点深入人心,甚至到现在还留有文以载道这一成语。但是其中一字值得我们深究,那就是“道”。
道是什么,道有天道和人道,天道是关于宇宙、自然的问题的学说,人道是关于人生根本的学说,老庄道家侧重于“天道”,孔孟儒家跟侧重于“人道”,那对于现在社会的人们,这个文要载的“道”,是老庄之道还是孔孟之道呢?我认为现代社会的道应该是适用于当代社会的“道”。
文章为什么会流传千古,因为文以载道,由此知,道是核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道所体现的含义也会有所侧重与不同,我们如果墨守成规,那何以得千古之文。我们用新时代的道理教化人们,而文章就充当了载体,我们学习文章,就是学习那些随着时代发展的道理呀。
6.和坛、八、文以抒情 第59楼
文以抒情,开心时有心悦之情,烦躁时有恼怒之情。人有七情六欲,文人墨客们不似其他人们那样高声诉说,大多数则是把它们写在文章之中,绘于纸宣之上。这是文人们的雅兴。
一直到现在,有时候看了一本好书,看了部好电影,还会有人抒发一番自己的感想,所以文章的作用之一,不就是抒情么。
写文章事寄予真情,那写出来的文章,则显得高人一筹,而那些传世之作更是情、善与理结合到了一起,我们读来,会随着作者的情感起起伏伏,这就是给人们的共鸣了。一个人如果有仁有义,那他的文章一定温和平缓,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一个人如果是个奸佞之辈,那他的文章一定满篇歪理邪说。虽然也有例外,但是大多数都如此罢。我们喜欢的文章,一定是发扬真善美的文章,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所以我们不正可以学习依托于文章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了么,并以此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发扬真善之思想。
最后文以抒情,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写作手法,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7.和坛、九、心灵清静 第330楼
心灵清静,心灵是我们的思想,是主导我们行为的大脑,而清静呢?我们的大脑有头骨保护,何来污秽。所以心灵清静就是指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思想除尘。
我们从出生那是开始,每天接触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这些都变成我们经历,都变成我们的记忆存在脑海当中,有时候我们带着自己的主观思想去解读,甚至去学习,会学以致用,遗憾的是我们有时不能肯定我们所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是好的,当我们接触到那些不好的东西,并且潜意识学习了的时候,这时我们的心灵就沾染了尘垢,那些不好的思想、行为就成为了心灵毒素。小时候我们并不会刻意的区分哪些好哪些坏,一味学习,渐渐的就会成为我们长大后的坏习惯了。
所以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灵常常并不是清静的,就算是圣人,都不能避免。但也总有一些心灵清静之人,他们是靠后天休养,时常自省做到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心灵清静,我们应该做到的有:
一,三际托空。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唐]慧能《坛经》)所谓三际托空,粗浅理解就是不过于执着过去,过去已经成定局,已经无法改变,不于现在思虑未来,在我说出“现在”之时,现在也成为了过去,而未来仿佛近在眼前,当未来成为现在时,未来也就成了过去了。我们不应该执着于已经过去和将要过去的东西,把握好现在,现在虽然会渐渐沦为过去,但此时此刻,我们不为外物所动,我们心灵清静。
二,物我两忘。乐寂者,知妄从心出,息心则众妄皆静。([五代宋]延寿《宗镜录》)当我们做一件事情达到身心均投入至极致的时候,何尝不是到达了物我两忘的地步,它和三际托空异曲同工。
三,持敬收敛。有时候会说一个词“天人交战”,这个词就是我们内心纠结不知如何做决定的时候的形象表述了。我们纠结什么呢?此时一定有一些外物来到,它干扰了我们的决断,我们应收敛本心,专注自己的事情,此为持敬收敛。
四,意识专一。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明]王守仁《传习录上》)专一于自己所学,把心思、心灵放在好的方面,不走歪门邪道,做到心灵清静。
保持心灵清静,守住自己的本心,它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少受束缚,拂去心灵的尘埃,给身边的人以美好的形象。我们的一生,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太短太渺小,我们总想留下些什么,圣人留下了他们的著作以及给予了整个社会的清静心灵,他们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用现在的词汇来说,那就是正能量,当我们都沐浴在这样的“圣光”下时,社会总会发展,生活总会变好的。我们自己当然不是圣贤,但是我们也能时时自省,专注如一,那必会给周围人带来影响,进而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8.孝坛、四、自尊自爱 第338楼
自尊自爱就是要肯定自己,认同自己,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如果我们都不认同自己,那要如何才能堂堂正正的活着。
自尊自爱首先是一种优良品质,同时它也是“孝”的一种表现。在生活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个人,被称为“代表”,代表能代替一个集体发表意见,在家庭这个团体中,每当你出门在外,你就是你家庭的代表,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别人了解到你的家庭情况。一个有礼貌的人,别人的评价可能是“这个人家教很好”,这就是你所代表的你的家庭的形象了。当我们都成为这样一个代言人的时候,自尊自爱就是我们表现出来的家庭的底蕴了。我们能给自己的家庭抹黑么?肯定不能,那么就请自尊自爱。
都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的确,我们是父母孕育出来的,我们是父母身上的一部分,当我们做什么事情受到别人谴责、排斥,父母也会为我们难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父母也会为我们殚精竭虑。所以自尊,尊重自己,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的歧视,侮辱,对自己的人格有充分的重视和肯定,遇困难不退缩不自暴自弃,对自己不良的行为有羞耻之心,不做损害自己名誉的事;自爱,自己爱护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悦纳并完善自己。这是自尊自爱,尊重爱护自己就是尊重爱护父母,当我们安平喜乐,父母也会为我们高兴,此时我们自己的事也成了父母的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自尊自爱呢,这是从我们自己身上实现孝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有人打着孝的名义,做一些有违礼法,伤害自身的事,殊不知这才是使父母抹黑,让父母担心的不孝之事,所以自尊自爱虽说是自己的事,却也是孝之事了。
9.孝坛、十一:孝: 主题题解 第348楼
我们本不存在于世界上,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并教导我们,让我们学习知识,懂得礼法,这些都是我们立足之本。有哲学家说,当父母还在的时候,我们看得到自己的来处,去处却模糊,但当我们的父母离开了我们,我们的来处就模糊了,去除却逐渐清晰。父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存在世界上的凭证。所以,孝是我们应该履行的职责,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报答父母的方法,更是我们的良心安处。
孝是从出生之时就贯穿我们终生的,年幼时我们听话懂事、认真学习是孝,成年时我们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是孝,为父母送终是孝,祭祀祖先是孝,到我们年老时,轮到小辈们孝顺我们。这就像是一个循环,一个一个生命,一代一代轮回罔替,我们都在充当一份子,其中孝则成了纽带,成了传承。
百善孝为先,这是祖宗传下的道理,那么孝到底是什么呢?孝是我们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我们称为人的其中一个标准。那些飞禽走兽,有些什么孝之事流传下来么?没有,这是我们的传统,是一种优秀品质。
对于现在还在读大学的我,孝就是努力学习,争取毕业之后能立足于社会;尊敬父母;为父母解忧。在将来,能为父母养老。并不止这些,孝顺是我们应该在点点滴滴中完成的,不是今天想到孝顺,就为父母做一点事,明天又我行我素,这不是孝,孝是从心中散发出的品德。
有一个词是“老小孩”,这是说那些已经年老却有和小孩一样的行为的老年人。人生中,才来到世界上的幼童和将要离开世界的老年人是最接近自然的,他们依赖成年人,都需要爱护,而老年人,则更需要我们的孝顺,他们阅历丰富,了解了很多人生疾苦,在生命的结尾处,更需要我们的陪伴。
这些都是孝,孝的含义很广很宽,我们需要慢慢摸索。但一件事情往往有两面性,孝是中华的优良传统,美好品质,但孝不是一味顺从,也不是偏听偏信,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对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尊卑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现象突出,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这些问题都和我们国家的传统有关,良好的品德要继承下去,不好的则要去其糟粕,这才能完善我们的文化,才能和谐发展。
10.义坛、七、爱护生命 第639楼
生命是我们整个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张纸的话,纸的本身就是我们的生命了,我们所有能做的一切事情,比如实现理想、赡养父母、学习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在有生命的基础上完成的。生命只有一次,爱护生命是我们最最基本的责任。
爱护生命,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指人类的生命,而是所有的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现在有一个词是“濒危动物”,很多都是由于人类无节制的为利益的杀戮才造成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阳光以及水等无机物构成了我们的生物圈,它们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凭借什么能决定别种生物的存在性呢。同时同为人类,在战争时期,屠戮一片,这也是我们人类的悲哀,自然界的杀戮大多为了食物,为了自己能继续生存,而人类的为利益发起的战争,正是人类追名逐利的劣性根的体现。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更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了。人生中挫折难免,没有人能一帆风顺,磕磕盼盼之下,我们的生命才会得到升华。有些人为了一些事情自杀,这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各种当时不能接受的事情只是我们经历的一个人生阶段,时过境迁,总会有淡忘的一天,不论当时的伤害有多大,时间长了自己就愈合了,为何不看开一点,过执令人沉沦在过去不能自拔,放下过去才能迎接更美丽的未来。
生命其实很脆弱,与大自然相比我们太渺小了。自然界的一点“小动静”足以令我们生命消逝,家庭飘零。2008年汶川地震震惊全国,2015年天津爆炸惊骇世人,很多或自然的或人为的悲剧都提醒我们要更加小心。还有那些患病的人们,他们还在和自己体内的病症抗争,就为了继续活下去,这是生命的伟大之处,活着总能再看到初升的太阳,活着总有希望,这是他们的信念吧。
除此之外,我认为爱护生命也包含了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生活是生命的内容,让自己每天充满笑容也是爱护生命的一部分了,乐观开朗有目标的人的生活总是充实的,他们的生命能量也更充沛,正所谓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所以从我们自己做起,每天锻炼身体,早起早睡少熬夜,这样我们有一个好身体支持我们的工作学习。出门遵守规则,不做危险动作,减少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而带来的不必要伤害。多读书多学习,爱生命爱自然,多接触正能量的人,积极向上,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满内涵,充满生活信心。
评价意见:能结合自身来理解经典,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但对经典的理解还很浅显,应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建议:二等奖